天天看点

“时光倒流70年”:不可能发生的电影,我却为它感动不已

作者:戏说电影hhh
“时光倒流70年”:不可能发生的电影,我却为它感动不已

“时光倒流70年”

这是一部40年前的电影,全篇都在刻画一个不可能的爱情故事,但就其意境,水准,文化内涵而言,我给它打9.9分。

故事很简单:小伙子爱上一幅少女明星画像,于是想尽办法,穿越回七十年前和少女相爱。

几天周折和短暂欢愉后,因一小失误回到现在,时间让他们无法再见。

于是少女终身未嫁,等了他一辈子;少年相思成疾,不吃不喝而死。

这不由让我想起《牡丹亭》,故事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也是南柯一梦,但二人却有大团圆结局,让人心存慰藉。

而电影中这对男女,却是悲剧结局,只能通过男主临终前脑海中的美好臆想,来完成对这段感人肺腑之爱情的交代。

“时光倒流70年”:不可能发生的电影,我却为它感动不已

不够严谨的逻辑,加上不尽如人意的结局,很容易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我依然给它打高分,这是为何?

首先,导演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电影不急不缓,节奏刚好,所做之铺垫也是层层递进,不像电影,更像一部娓娓道来的小说。

电影是如何穿越的呢?男主导师是这样说的:

很多年前,我曾穿越过,那个宾馆非常老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陈旧的味道,似乎这不是1970年,而是1570年,我那时候脑中不知有何思想作祟,竟一直默念我在1517年,念得我精疲力竭,神情不安,于是乎,某一刻,我似乎真的回到1517年。

信则有,不信则无。

穿越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只要你在合适的地点,穿着合适的衣服,相信自己就在过去,那你就可以穿越。

听起来很像鬼扯:如果没有很好的叙事手法弥补,很难让观众信服,更别谈感动了。

那导演是如何铺垫的?

他先让暮年女主给男主送一块怀表,还让女主说:我等你回来。

又在8年后让男主去假日酒店旅行,在旧物陈列室中因为一幅画像爱上女主。

爱让他疯狂:他找遍图书馆,翻遍旧杂志,读了女明星的个人传记,甚至还拜访写书之人。

当他拜访女明星旧住址时,蹊跷之处层层浮现:

女明星的八音盒播放男人最爱的歌曲;女明星最喜欢的书作者是男人的导师;

这么多巧合,男人都开始相信:是不是自己真的穿越过。

为了见到心中爱人,他找到1912年流行的古钱币,穿上旧式服饰,搭配当时的衣服,循环听着一段洗脑的话:现在是1912年6月7日....

然而仅凭这些蛛丝马迹,又如何让他从潜意识里相信他可以穿越呢?

导演下了一剂猛药:入住记录。

男人看到展馆中的访客入住记录,灵机一动,去翻找1912年的旧式记录:

于是,1912年6月某天:

入住记录上有他的签名,时间,房间号。他真的去过!!!

男人掌握了穿越时间,地点,入住的房间号。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穿越成功。

“时光倒流70年”:不可能发生的电影,我却为它感动不已

除了导演对故事的精心铺垫,电影细节也很值得考究。

旧日场景相当精致:

男士穿戴漂亮的西装洋帽,女士身着漂亮的礼服,佩戴花朵簇拥略显夸张的帽子。

--一百多年前的衣服,现在看依然时髦好看。

假日酒店服务员清一色黑人,由此看出当时黑人的地位;

话剧现场配套乐团现场奏乐,体现不一般的格调;后排女士自带望远镜,细节安排非常到位。

背景音乐是拉赫曼尼诺夫古典音乐,让故事更唯美,生动。

此外,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比如: 男主用惯电动剃须刀,来到过去很不习惯,刮伤脸子被人嘲笑;

又比如: 精心准备的古代西装,却是10年前的过时衣服;

除了细节设定,还有穿越首尾的交相呼应:

访客记录和旧物件把男主带回1912,1979年的硬币又让他消失在女主面前,从此再未相见。

首尾呼应,再次证明了导师: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穿越理论。

诸如此类细节场景,让观众感受到真实。故事真了,美好的爱情才更令人感动:

试想一下,一个女人为一个数面之缘的男人放弃事业,终身未嫁:多么纯真的爱情。

同样:一个男人,为一段露水情缘患了相思病,在美人故去的酒店不吃不喝,郁郁而终:让观众欣慰,又扼腕。

“时光倒流70年”:不可能发生的电影,我却为它感动不已

阴谋论

至此正文结束,然而我还想说点什么。以我这种暗黑调性而言,一定要为这部电影来点阴谋论。

私自认为:“时光倒流70年”,表面是一部穿越电影,实则是一部恐怖片。

试想:

一个本有大好前途的剧作家,莫名来到一个老旧旅馆,看到墙上一幅死去姑娘画像,就被迷了心窍。

然后疯狂找女子资料,梦中与女子共度三四天,后为女子得了相思病,不吃不喝。

最终死在酒店,是否更像女鬼诱骗精壮男子的故事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