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磅策划,独家解析!从1991年到2021年,细说中国华语电影30年风云大变革-华语电影市场&面面观

作者:看电影杂志

1991 华语电影市场

两岸三地的电影市场在1990年代,逐渐融合,交流往来频繁。

香港与内地的电影合作从1970年代末起逐步恢复,到1990年代成为常态。

台湾和内地也打破多年隔阂,开通经济及民间往来。

1990年下半年,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内地上映,引起轰动,侯孝贤监制了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挂》。

1991年,并不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年份,但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一年前后,华语电影市场的巨变已在孕育之中。

重磅策划,独家解析!从1991年到2021年,细说中国华语电影30年风云大变革-华语电影市场&面面观

内地的统购统销

1991年,中国内地仍是计划经济体制,只有国营电影制片厂才有电影制作权,发行和放映 由政府统一管理。

制片厂没有发行权,不用面对市场压力,只需按指标生产电影,然后将拷贝卖给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入输出公司,经其分发给各级政府经营的发行和放映单位。

这即是电影 的“统购统销”政策,电影票由政府定价。

因此,当时内地还没有民营影视公司可以参与进电影的创作、发行和放映。

中国内地民营电影公司的兴起要等到1992年之后,邓小平南巡,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主管部门启动电影市场改革,下放发行权,制片厂自负盈亏,民营资本才被允许进入电 影市场,但没有独立制片权,拍片必须挂靠国有制片机构。

中国香港和国外公司也不允许在中国内地独立制片,必须与拥有制片指标的国营制片厂合作。

例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是《大红 灯笼高高挂》的出品方之一,《过年》和 《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的出品方有北京电影制片厂。

制片厂虽然是根据指标生产电影,但对具体拍什么,已有了较大自主权,然而,与同期港 台、欧美电影的开放和刺激性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少数经批准引进的译制片(仍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出现了专门放映港台和欧美盗版电影的录像厅,从八十年代起,在全国遍地开花,填补了电影类型供给的 不足和落后。

属于单位的正规电影院、工人俱乐部等也在放映这类影片。大家对此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与此同时,政府正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打开中国电影对内对外的市场之门。张艺谋的《菊豆》 获得了日本的投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台湾地区资本借香港地区公司的壳参与制作。除了资金投入,国外的电影人才也会参与到创作中。

内地电影体制的改革,从八十年代就开始讨论,实际举措收效甚微。

电视、录像厅等娱乐方式正威胁电影的票房收入,观影人次呈逐年下降趋势。

1991年,内地观影人次降至143.9亿,比1979年减少了近150亿人次。

第五代引领的国产文艺片享誉国际,内地娱乐片市场却日渐萎缩,无法与港台片竞争。

重磅策划,独家解析!从1991年到2021年,细说中国华语电影30年风云大变革-华语电影市场&面面观

港片 黄金时代的巅峰

两岸三地的电影创作,香港电影的商业化 程度最高,最先发展出成熟的制片、发行和放映 体系。

整个1990年代,香港仍是华语电影的市场先驱,影响遍布华人世界,同时与台湾和内地展开电影合作。

早在七八十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卫星电影公司,即已撼动了邵氏和嘉禾的电影市场霸主地位。

羽翼丰满的电影导演、演员成立工作室和公司,依附资金雄厚的金主,独立或联合制片,丰富着香港电影的类型。

两岸三地,唯一形成成熟类型片工业架构的地方,就是香港。

1991年,七八十年代出道的电影人,正值创作高峰,磨砺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们造就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最后一波高峰。

这年,周星驰有六部主演的电影上映,三部挤进当年香港电影的票房前十。

这是他那几年的常态,1991年不是他一年内上映电影最多的一次。

那时香港电影界有双周一成之说,周润发和成龙的电影产量虽没那么高,但票房影响力巨大,红透华人世界。

成龙的动作片打入国际, 不过此时尚未成功闯入好莱坞。

香港电影一直依赖外埠市场,1990年代以前,东南亚和台湾地区是其票房重镇。

然而,此时台湾地区市场正逐步取消对好莱坞电影的配额限制,香港电影面临在台湾市场失去一家独大地位的危机。

加之1997年临近,电影人必然要考虑将创作重心转向更大的市场——内地。

试水起于七十年代末,两地电影人积极探索合作的可能性,但无论是投资内地电影还是将影片输入到内地,都面临诸多限制。

囿于政策和市场环境,香港公司进入内地拍片还只是少数。

此时,香港电影的市场重心仍在本土、台湾地区和东南亚。

1991年5月至6月期间,华东地区发生重大水灾。香港电影界拍摄了全明星阵容的电影《豪 门夜宴》,于当年上映,为救灾募款,巩俐也客串了该片。

内地演员主演香港电影是当时的流行趋势。

巩俐和张艺谋在1989年主演了武侠片《古今大战秦俑情》,李连杰被香港电影公司发掘, 捧为国际动作明星。

对于香港电影来说,1991年还是其最春风得意的时候,虽然时代变革迫在眉睫,但内地和 台湾还都无法抗衡香港的商业片霸主地位。

重磅策划,独家解析!从1991年到2021年,细说中国华语电影30年风云大变革-华语电影市场&面面观

台湾电影危机

1991年,台湾电影的前景笼罩在阴霾之下。

新电影运动推动的是艺术电影的发展,商业片依旧萎靡不振,评论界甚至有人将责任推给新电影运动的导演。

回溯台湾电影,商业片本就长期发展不足, 香港电影和引进片最受欢迎。

九十年代起,台湾逐步放开对好莱坞电影的配额限制,增加进口, 开放更多影厅放映外片,延长影片上映时限。

这不仅对本土商业片造成巨大冲击,连香港电影 也感受到危机。

台湾和内地此时还没有官方的电影交流,但交流合作的禁令在1989年取消,民间合作在此之前已经出现,台湾地区允许电影人赴内地拍摄外景,到1992年,内地演员参演的电影在台上映。

1991年,台湾和内地的合拍片上映。

这些影片主要是走台湾投资、香港团队制作、内地取景 (制片厂协拍)的模式。

台湾投资人为了便利和资源优势,多选择以香港公司作为“中介”,同内地合拍电影。

1991年上映的《滚滚红尘》(内地上映时 间为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上海假期》,是第一批台湾参与投资的内地电影。

《滚滚红尘》是台湾演员徐枫的汤臣影业投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台湾媒体大亨的年代国际有限公司制作。这两家公司都是在香港注册。

台湾电影人和公司与内地制片厂直接合作的影片是 《上海假期》,导演是香港的许鞍华,内地取景拍摄,工作人员来自两岸三地。

邱复生为进军内地市场,在1990年成立了 “中国两岸影艺协会”,担任首届理事长。这是台湾电影界第一个两岸交流团体。

邱复生用香港年代国际有限公司,与张艺谋签订两部电影合约,并请来侯孝贤挂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监制,促成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导演和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导演。

为扶植本地电影,台湾从1989年起设立电影辅导金,主要用于资助文艺电影,市场促进作 用微乎其微。

1991年最有影响力的台湾电影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华语电影面面观

自从《红高粱》获得1988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后,内地电影开始受到国际关注。

与此同时,内地正在酝酿电影市场改革,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电影人,将目光移向了这块尚未开发的巨大市场。

香港作为当时华语电影最为成熟的制作中心,一方面生产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商业电影,供给华人市场,另一方面沟通两岸电影业,将类型片经验带入两地。

重磅策划,独家解析!从1991年到2021年,细说中国华语电影30年风云大变革-华语电影市场&面面观

文艺,各有所长

内地和台湾的电影长期受意识形态主导, 创作倾向于文艺和写实,即使是娱乐片,也多从 健康积极的现实生活构建故事。

内地第五代和台湾新电影的导演,都是以文艺片起家,而香港新浪潮导演却是从一开始就借鉴类型片经验,创作犀利大胆的商业片。

在香港电影中,它们也可被视为另辟蹊径的文艺片。

进入1990年代, 这些导演都已在本地市场站稳脚跟,风格独当 一面,牵起两岸三地电影的互动。

第五代导演的旗帜——田壮壮、陈凯歌和 张艺谋,在1991年的电影,分别入围了柏林、戛 纳和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

田壮壮的《大太监李莲英》和陈凯歌的 《边走边唱 》铩羽而归,张艺 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银狮奖。

三部电影都是合拍片,《大太监李莲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与香港公司合作,《边走边唱》有英国和德国的投资。

王家卫缺席了1991年的香港电影市场,没有作品推出,直到1994年才带着《东邪西毒》和 《重庆森林》回归,但在这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阿飞正传 》(1990年上映)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

关锦鹏的《阮玲玉》这年先在台湾上映,拿到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摄影奖,次年登陆香港影院。

于纽约宅家十年的李安终于在1990年等来机会,凭借《推手》的剧本拿到台湾的电影辅导 金,随即又获得电影公司1000多万投资,执导出处女作《推手》,于1991年在台湾上映,一鸣惊人。

杨德昌最重要的代表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这年上映。该片长达四个小时,故事改编自发生在1960年代的真人真事。

侯孝贤自1989年《悲情城市》后,隔了四年才有新作推出。

同是香港新浪潮导演的徐克和严浩(代表作:《似水流年》)联合执导的《棋王》,在1991年上映。影片将内地作家阿城和台湾作家张系国的同名小说融合到一起,故事发生在两个时代的内地和台湾,侯孝贤担任了该片的监制。

许鞍华的《上海假期》是内地制片厂和台湾电影公司直接合作的电影,故事颇有时代特征——讲述老辈传统和新生代文化的冲突。

此时,内地和台湾的文艺片都侧重于历史和传统。

具体来看,内地着眼于对文化和现实的反思,台湾是对乡土和个人记忆的重述。

香港电影人相对而言,没有历史和政治的包袱,他们面对两岸三地的故事,创作更有局外人色彩,将个人表达包裹在现代商业文化之中,类型化程度高,且不拘泥于单一的思想体系。

重磅策划,独家解析!从1991年到2021年,细说中国华语电影30年风云大变革-华语电影市场&面面观

商业,一家独大

如同香港电影难以招架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内地和台湾的商业片,在香港电影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时至今日,除了香港的商业片, 八九十年代内地和台湾生产的商业片,绝大部分都已被淡忘。

1991年,内地制片厂的电影虽然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八十年代中后期及九十年代 初,曾出现一股犯罪、悬疑、恐怖、科幻、爱情等娱乐片风潮,有些甚至带有Cult片色彩,离奇古怪,但总体来说,这些娱乐片的情节仍依附在现 实主义色彩浓厚的故事上,无法抗衡当时引进或盗版进来的港台及欧美电影。

《双旗镇刀客》被称为中国首部“西部片”, 借用武侠的壳歌颂少年的勇气和成长。故事发生在一个人烟罕至的荒漠小镇里,父女俩经营一 家客栈,遭遇土匪骚扰,自幼习武的少年凭一己 之力帮助看不起他的父女俩打败土匪。

本片一 直被视为内地影史最好的武侠片之一。

当时的内地商业片鲜少如此凌厉独特。内地和香港合拍的《过年》,体现了九十年代内地商业片的一大特色——反映现代家庭和都市生活。

彼时,内地城市化进程加快,新思想涌现,冲击着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许多以时代变化中的个体为主题的电影。

《过年》正是以家人团聚的春节,刻画一个大家庭里,不同年 龄、学历、性别、身份的人,在新时代里的追求和茫然。

香港的商业片,无需赘言,到1991年还处 于上升趋势,于次年进入辉煌顶峰,随即走向低 谷,人才和市场渐渐流失。

好莱坞如洪水猛兽般袭来,粗制滥造的香港商业片,一点点失去自己 的市场,无法和工业体系发达的好莱坞抗衡。

香港电影胜在类型多元、故事简单、创作者个性突出,加上有明星制推波助澜,且内地和台湾都没有成熟的商业电影体系,因而有机会独占鳌头。

这一年香港上映的商业片,有奇幻片《倩女幽魂3:道道道》,黑帮传记片《跛豪》《五亿探长雷洛传1:雷老虎》《五亿探长雷洛传2:父子情仇》, 喜剧片《逃学威龙》《整蛊专家》《情圣》《新精武门》《龙的传人》 《豪门夜宴》,动作片《飞鹰计划》《纵横四海》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

几乎都是现在的影迷耳熟能详的香港经典。

台湾的商业片市场是香港电影和外国电影的天下,少数台湾投资,香港制作的商业片,或可打出一个不错的成绩。

例如台湾导演朱延平 执导的《火烧岛》,集合了香港当时最红的演员成龙、洪金宝、刘德华、梁家辉等人,才有了不错的票房表现。

它其实是一部香港风格的台湾电影,主要靠香港明星和他们所擅长的警匪故事,吸引观众。 虽然此时香港电影在台湾市场的优势还非常明显,但面对后者逐渐对外国电影开放,竞争压力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

台湾本土商业片更是如此。

一些香港导演和演员将目光移向好莱坞, 后者也向他们伸出合作的橄榄枝,吴宇森、林岭 东、徐克、周润发、成龙等,都曾赴好莱坞拍片。

不过,港台电影人主要是将未来的电影之路转向了内地。

重磅策划,独家解析!从1991年到2021年,细说中国华语电影30年风云大变革-华语电影市场&面面观

附1991年香港电影票房TOP10(单位:港元)

逃学威龙 4382万

飞鹰计划 3904万

跛豪 3870万

纵横四海 3339万

整蛊专家 3138万

赌侠2:上海滩赌圣 3136万

五亿探长雷洛传1:雷老虎 3069万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 2967万

表姐,你好嘢2 2520万

监狱风云2:逃犯 24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