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临安转化的十个维度

作者:富阳检察
在临安转化的十个维度

生态之城

在临安转化的十个维度

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

在临安转化的十个维度

天目“临碳”数智大脑

在临安转化的十个维度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临安转化的十个维度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刘柏良 摄)

文/管光前 徐军

图/杭州市生态环保局临安分局提供

2004年1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临安考察指导生态建设工作,指出“环境就是生产力”,希望临安继续在生态建设上发挥示范、龙头和领跑作用,为生态省建设作出贡献。

此后,临安历届党委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富有临安特色的生态转化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路子。绿色发展指数连续2年位居全省前三名。

近年来,更是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领导小组,致力在杭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上打造一批具有临安辨识度的生态转换场景。

临安境内有天目山、清凉峰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两座山也恰恰是临安打造生态转换场景的重要发端和“靠山”所在。从天目山,到中国首个村落景区公共品牌“天目村落”,再到“天目”系列的开枝散叶,临安“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跋涉之路,目光坚毅,步履铿锵。

一表管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然而,与修路造桥相比,生态文明是“隐绩”,如何让它可视化、可量化?临安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自然生态资源“一体化”数字管理平台(天目生态价值应用场景)。

该平台可以对各地在某一个时期内的水、土、大气、林木、矿产等自然资产的消耗和增值情况进行数字化评估,从而建立起可考核、可比较、可复制的生态资源资产量化核算体系。有了这个系统,各地各镇街在一个阶段内自然生态资源的“增减”情况都可以用数据说话,可为所在区域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内生态资源经营情况开展审计和评估,倒逼领导干部强化生态政绩观。也可为各地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提供“补偿”依据,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撑。

两“化”模式

临安“九山半水半分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靠山吃山”是世代承袭的生活方式。导致山越来越秃,人越来越穷,自然灾害多发。在经历了与自然的激烈交锋后,临安痛定思痛,开始发展竹笋、山核桃、茶叶等非木质经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下,临安在国内较早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实现了由“卖山头”到“卖山货”,由“砍山头”到“看山景”的华丽转身。

“生态经济化”的久久为功给临安带来了丰厚回报:“临安山核桃”“天目雷笋”“天目笋干”“天目青顶茶”获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山核桃、雷笋、笋干品牌价值均超10亿元。2020年,临安区旅游接待总量1719.4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200.07亿元。

步入新千年,临安主动扛起两大水系源头的环保担当,高举“经济生态化”的发展大旗。着眼于经济高品质增长、自然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里繁茂生长。“两化”发展观为临安经济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环境效益。三产比重从2005年的12.8∶56∶31.2优化为目前的7.7:46.6:45.7。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万元GDP能耗却逐年下降。

三大共赢

坚定不移的“两化”之路,为临安绘就了生态生活生产、政府企业公众利益、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互促共赢”美丽画卷。

临安是全省唯一、全国为数甚少、同时又获得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的(县市)区。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等6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如今的临安,生态理念根植人心,全民治水、垃圾分类、节约饮食、禁用纸杯等生态文明行为蔚然成风。绿色公益、绿色宣传、绿色出行成为生活日常。临安百姓正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促进者和获益者。电锅炉清洁化改造、扬尘整治、重污染行业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业固废处置……一系列“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使临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

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78.23%上升到2019年的81.97%;2020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临安山核桃、天目雷笋、天目笋干跻身全国农产品价值百强;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依托美丽山水,临安形成了“景区景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获评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在临安释放出日益耀眼的“聚宝盆效应”,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四度问鼎

在诸多环境保卫战中,“碧水”保卫战尤为可圈可点。自2014年启动“五水共治”以来,临安已4次夺得“大禹鼎”。亮眼的战绩源于临安上下为了“一泓碧波出临安”、驰而不息抓治水的恒心和匠心。

不惜重金打造的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1466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污水处理区镇村三级覆盖;15个镇街、11个园区、105个生活小区完成了“污水零直排”创建。七年实施水库除险加固50座,整治山塘308座,完成5条中小流域堤岸建设,城乡排涝能力逐年提升。投资25亿元,着力推进农村饮用水提标改造,建设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项目101个,埋设管道总长度4000余公里,30万农村人口彻底作别靠天吃水的窘境。5条剿劣重点河道全面复清,创建“美丽河湖”7条,整治农村河道378公里,河湖生态逐年向优。169名热心人士受聘民间河长,4万余名农村党员认领责任河道,全民治水氛围日渐浓厚。2020年全区7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比例100%,4个出境交界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

五美城镇

为积极贯彻“环境就是生产力”,临安积极对标“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遵循“汇文旅、汇山水、汇才智”的三汇策略,全力推进“美丽城镇”创建。临安“无污染镇街”创建工作入选2020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成功案例,获评“美丽浙江生态环境治理十佳优秀案例”。

精心编制“一镇一方案”,力求“点”上出彩:昌化镇深挖千年古镇历史内涵,打造杭徽门户重镇、生态品质新城;於潜镇结合现代产业强镇,打造千年耕织新城;湍口镇聚力两美一景区建设,打造温泉湍口升级版;河桥镇依托山水特色,建设国内首个“国漫数字化景区小镇”……

同时,临安着力系统谋划,实现“全域美丽”。以美丽城市为起点、以美丽公路为连接,串连美丽城镇、美丽乡村,让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美美与共,成为美丽景区。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颜值修复、高水平发展、高效能管理,一个花园、宜居、创富、乐游、智慧的美丽城镇群落正在形成,持续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注入新动能。

六大产业

富美生活需要青山翠谷,更需要金色硅谷。

抢抓浙江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战略机遇,临安以绿水青山为“舵”,以青山湖科技城为“桨”,积极投身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到聚焦半导体、芯片设计测试认证、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应用集成,六大产业绿色产业的驱动,使临安的“经济生态化”之路愈发地阔步铿锵、硕果累累。2018-2020年,青山湖科技城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797.65亿元、877.67亿元、974.2亿元。“千亿平台”、“数智芯城”不仅要成为杭州科技创新的重要节点,更要打造长三角“科技与生态”双驱动的创新创业高地。

七亿产值

在临安的“生态经济化”道路上,依托山核桃产业发展壮大的坚果电商是临安农村电商的重要启蒙。正是坚果电商的星火燎原,让临安的农村电商誉享全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金名片”。

2007年,依托山核桃原产地优势,昌化镇白牛村人率先当起“淘宝掌柜”,销售山核桃。从起初三五家,如今70多家,从卖山核桃,到卖农产品。十余年时间,白牛村农产品网销额获得了从100万元到4.7亿元的爆发式增长,被誉为“中国坚果电商第一村”。到2020年,临安共有淘宝镇4个,淘宝村27个,全区山核桃网销额7.53亿元,农村电商网销额跃上百亿元大关。凭借农村电商的骄人战绩,临安获得全国农村电商百强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等殊荣。

九分之一

临安是全省9个重点林业区之一。肩负1/9的权重,临安付出的是100%的努力。

天目山、清凉峰两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聚集地和濒危、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为给境内生灵提供优良的生境,临安高度重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全面实施封山育林,逐年扩大生态公益林建设,成立全省首个自然保护区生态警务室,合理规划保护区周边发展生态旅游,邀请社区农民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多措并施,极大促进了临安生物多样性建设。据最新发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临安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8种(占全省的56.3%),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占全省的40.7%),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6种(占全省的62.3%)。一级和二级比原名录分别增加13种、31种,增幅分别达175%、48.4%。

近年来,临安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国内首个“全国碳汇林业试验区”。这些年,临安先后实施了全国首个毛竹林碳汇观测项目,建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临安碳汇专项基金,在5个镇街实施竹林经营碳汇累计7.5万亩,预计30年内可固碳110万吨,为林农带来碳汇收益约3300万元。同时,临安在“龙门秘境”打造了公众碳汇林基地,为倡导低碳出行打造“临安窗口”。为彰显G20杭州峰会“零排放”理念,临安还建了G20杭州峰会“碳中和”项目,为践行“人类生态共同体”彰显中国担当。

今年,临安又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天目“临碳”数智大脑,通过数字技术应用找出减少碳排放的方法,为碳中和、碳达峰贡献临安经验。前不久,太湖源低碳小镇、湍口零碳小镇实践区相继落地建设,国内首个农产品数字化碳标签在太湖源头面世。在临安看来,生态文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八线十景

临安境内共有23个旅游景区,年游客接待量1700多万人次。如何对这些海量客流实施深度引流,在临安实现二次、三次消费?2017年临安区率先提出“村落景区”概念,让景区为美丽乡村引流,赋能村庄经营,促进乡村振兴。在三年时间内,临安高标准制定《村落景区临安标准》,沿8条美丽公路高质量打造10个示范型村落景区,即“八线十景”。一时间,“天目月乡”的高端民宿一房难求;“红叶指南”由一季有“彩”,变身四季有“财”;“龙门秘境”声名远播;“大明山景区”游人如织……

2020年,各村落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0.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34.8万元,村集体增收1962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400元;带动社会投资3亿元,推广农业新技术40余项,吸引返乡“双创”青年200余人、新乡贤600余人。

临安村落景区运营写入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临安村庄经营好做法。”2021年3月2日,临安村落景区有了自己的名字——“天目村落”,并作为全国首个村落景区公共品牌在北京发布,标志着临安依托天目山的生态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有了最具地方辨识度的生态价值创新转化模式。

生态已成为临安共同致富之宝。眼下,全省上下正在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临安将以翻篇归零的姿态深挖生态资源优势,以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化,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续写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篇章。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