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戴经书明故黄母屠氏孺人摹志铭

作者:红韵轩

墓志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汉,盛于唐,衰于民国年间,沿袭下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墓志,是东汉的《贾武仲妻马姜墓记刻石》,于1929年在洛阳出土,刻于东汉延平元年(106)九月,被誉为中国墓志鼻祖。该志石长46、宽58厘米,志文隶书,15行,每行13至19字,书法刚劲有力。

贾武仲妻马姜墓记刻石拓片

戴经书明故黄母屠氏孺人摹志铭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

明故黄母屠氏孺人摹志铭

戴经书明故黄母屠氏孺人摹志铭
戴经书明故黄母屠氏孺人摹志铭
戴经书明故黄母屠氏孺人摹志铭

故---已故 ,已经死去的。黄母---黄氏子女的母亲。孺人 ---孺人是官员夫人的称谓。 明故黄母屠氏孺人摹志铭刻有“孺人姓屠,平湖世家,优仲赠刑部尚书竹阿讳……机之..书库,盛之元配而人厚佳石凤仪,嫡..... ”。

戴经,字孟常,嘉兴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 历延平、九江二府推官,正德十三年(1518)升泰安知州。致仕,有《浔阳余稿》、《双湖集》行世。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以求得人死留名。

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宋到元明清,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使得一批批文人才子金榜提名不久就会被选派到各级“政府”走上仕途,拿着朝廷的俸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但科考的临场发挥无法把文人的才华全都“考”出来,一批在民间极具声望的才子却“屡试不第”,这些沦为无业游民的文人不善农工商贸,他们谋生的手段大多依然是靠写。其中不乏一些古代知名文人给死者写碑文赚钱。如唐代的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他写《平淮西碑》得到的酬劳是500匹绢,按《中国物价史》的记载换算:唐开元年间500匹绢相当于7690斗米,而买7690斗需要199940元,韩愈写此碑文就拿了近20万元稿费,而碑文只有1505个字,每字价值约132元。这就使得流传下来的一些墓志铭极具文学价值。

墓志之作,多由名家撰述和书写,它在文化、书艺方面的价值,更是显得弥足珍贵。随着《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新出土的和散落于民间的墓志及墓志拓片被征集和保存到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博单位,从而兴起了一股墓志研究热。

人的一生,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从生到死是一个阶段,生前做的事,死后留下什么呢?古往今来,许多名流官宦得出结论,人死后最该留下的是一段文字和一个人的文化,即墓志铭。但百年风雨人生,岂是几行刻石能够写全?生平辉煌者又如何呢?正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