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日杀三子”的唐玄宗,是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一、唐玄宗的第一副面孔:诸王外刺与设立禁约二、唐玄宗的第二副面孔:对兄弟心存“友悌之道”三、阐史君说:双重面孔 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

作者:脑洞阐史观

大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冬十月,唐玄宗

就在不久前,霍国公主的丈夫、光禄少卿裴虚己,和唐玄宗的弟弟、岐王隆范一起游宴。在游宴的过程中,裴虚己拿出了自己珍藏已久的“谶纬之书”!所谓“谶纬之书”,就是那些预言之书,常为动乱分子所利用,作为改朝换代的依据。

“一日杀三子”的唐玄宗,是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一、唐玄宗的第一副面孔:诸王外刺与设立禁约二、唐玄宗的第二副面孔:对兄弟心存“友悌之道”三、阐史君说:双重面孔 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

唐玄宗的担忧

这就让唐玄宗坐卧难安了!确实,驸马和王爷游玩,还一块研究了“谶纬之书”,即便没有特殊的目的,也难免让人怀疑,让人心中惴惴不安啊!

将裴虚己流放于岭南新州,并且与霍国公主离婚;一同参与游宴的万年尉刘庭琦和太祝张谔也没能幸免,纷纷被贬出京城。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下一个被处罚的,应该就是岐王隆范了。然而,正当岐王隆范于惊恐中等待处罚之时,奇怪的事出现了:而且,这位皇帝还对左右说道:

“我兄弟友爱,天生必无异心,只是驱竞之辈,强相托付耳。我终不以芥蒂之故,责及兄弟也。”

那么,真的如唐玄宗所说“兄弟友爱,无异心”吗?其实此前,唐玄宗对于兄弟的监视和防备,早就已经被证实了(后文会提到);而此次事件,更能显示唐玄宗在时刻防备着自己的兄弟。因此,对于唐玄宗的此番表白,著名历史学家许道勋教授评价说:

半是虚掩,半是真心。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而一半虚掩、一半真心,也是唐玄宗对待自己兄弟所采取的方式。

“一日杀三子”的唐玄宗,是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一、唐玄宗的第一副面孔:诸王外刺与设立禁约二、唐玄宗的第二副面孔:对兄弟心存“友悌之道”三、阐史君说:双重面孔 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

唐玄宗的两张面孔

<h1>一、唐玄宗的第一副面孔:诸王外刺与设立禁约</h1>

唐玄宗对待兄弟的第一张脸谱,是防备。以开元七年为界限,前期是让诸王离开京城,在地方担任刺史;后期召诸王回京,设立禁约,约束诸王的行为。

(一)诸王外刺

诸王外刺,从开元二年就已经开始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年的五月,群臣就达成了一致意见,建议李成器等皇室诸王外任刺史,当然了,说是群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宰相姚崇。史称:

群臣以成器等地逼,请循故事出刺外州。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李成器。此人为唐睿宗的嫡长子,唐隆政变后,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李成器应当为皇太子,但他主动让位于功劳更大的李隆基。

不过因为李成器嫡长子的身份,动乱分子一直想利用他。当年,太平公主为了反对李隆基当太子,曾经就找过李成器,说道:“废太子,以尔待之。”只不过李成器并没有上当。

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嫡长子身份的大哥,唐玄宗当然倍加防范,很快就同意了“群臣”的建议。开元二年六月,宋王李成器兼任岐州刺史,申王李成义为豳州刺史,豳王守礼为虢州刺史,七月,岐王隆范为绛州刺史,薛王隆业为同州刺史。

“一日杀三子”的唐玄宗,是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一、唐玄宗的第一副面孔:诸王外刺与设立禁约二、唐玄宗的第二副面孔:对兄弟心存“友悌之道”三、阐史君说:双重面孔 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

唐玄宗与李成器

在将诸王外刺的同时,玄宗也对他们的权力作出了限制。一切事物由长史和司马主持。表面上的意思是说,兄弟之间要常见面,实际上说白了,就是便于监督。

此番诸王外刺,一共实行了五年。直到开元七年,诸王才“悉召还归京”。只不过,在京城,等着他们的,依旧是唐玄宗的监视与防备!

(二)私下监视、设立禁约

对于唐玄宗的私下监视,《资治通鉴》一语道破:

玄宗常伺察诸王。

《酉阳杂俎》还记载了一个好玩的故事。说李成器喜欢龟兹音乐,有一天还专门拿出一本书来研究。而在当天,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件事,并且还高兴的说:“我李隆基的大哥,就应该醉心音乐嘛。(天子兄弟,当极醉乐耳)”——由此可见,唐玄宗的监视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

“一日杀三子”的唐玄宗,是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一、唐玄宗的第一副面孔:诸王外刺与设立禁约二、唐玄宗的第二副面孔:对兄弟心存“友悌之道”三、阐史君说:双重面孔 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

唐玄宗设立禁约

而除了私下监视,在明面上,唐玄宗也和诸王做了很多约定。《资治通鉴》记载说,开元八年,“上禁约诸王,不使与群臣交结。”意思是说,诸王不能和群臣走动。

而在裴虚己“谶纬”事件之后,唐玄宗又于开元十年,重新设立了一个更加严格的禁约。《全唐文》记载了禁约的内容:

自今以后,诸王、公主、驸马(裴虚己为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所以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意。

这样一来,诸王不仅不能结交大臣,就连皇亲国戚之间也不能随意走动了。而且您看,禁约中还说道:这是“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意”的方法!其实,此话可以反过来听:如果你们不这么做,那么就休怪我不顾“和平之意”了!

唐玄宗对兄弟诸王的严加防范,可谓至矣!

然而,除了防范之外,唐玄宗还有另一副面孔,在这副面孔之下,我们看到了唐玄宗对待兄弟的另一面——超乎寻常的爱。

<h1>二、唐玄宗的第二副面孔:对兄弟心存“友悌之道”</h1>

唐玄宗这张“友悌”的面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信看过电影《妖猫传》的朋友,一定记得里面有一个“花萼相辉楼”,据《旧唐书》记载:

“花萼相辉楼在西临街,以宴兄弟;勤政务本楼在南,以修政事。”

唐玄宗在处理政务之余,经常邀请诸王登上“花萼相辉楼”一同欢饮,在这里大家可以不持君臣之礼,而以家人之礼相待。此外,唐玄宗还将自己服用的仙丹,分赠给诸王,并且对各位兄弟说:

“今分此药,愿与兄弟等,同保长龄。”

这是想与众兄弟们一起长生不老啊。还有一次,薛王隆业生病,唐玄宗“亲为祈祷”。及至隆业康复之后,唐玄宗又亲自来到了薛王府,特地赋诗一首,其中有一句诗是这么说的:

棠棣花重发,鸰原鸟再飞。

“棠棣花”代指兄弟,“鹡鸰在原”更是用鹡鸰鸟“不抛弃同类”的天性,来表明兄弟之间的“友悌”。玄宗的这番表白,还是令人感动的。

“一日杀三子”的唐玄宗,是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一、唐玄宗的第一副面孔:诸王外刺与设立禁约二、唐玄宗的第二副面孔:对兄弟心存“友悌之道”三、阐史君说:双重面孔 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

唐玄宗的“友悌之道”

每一位兄弟去世之后,唐玄宗都将他们追封为太子,比如岐王隆范谥为“惠文太子”、薛王隆业谥为“惠宣太子”,等等。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十一月,唐玄宗的长兄李成器病逝,玄宗异常悲伤,追赠李成器为“让皇帝”,并且亲自手书特令。特令中,唐玄宗自称“隆基”,并且以“大哥”称呼李成器:

“隆基白:……大哥嫡长,合当储贰,以功见让,……大哥事迹,身殁让存,故册曰让皇帝。”

在特令中,唐玄宗表彰了大哥李成器的“以功见让”,还是很客观的。

而随着兄弟们相继凋零谢世,自此之后,唐玄宗的担忧也彻底解除了……

了解了唐玄宗对待兄弟的两种策略之后,我们该解答最初的疑问了,那就是——为什么唐玄宗对待兄弟要有两副面孔呢?

<h1>三、阐史君说:双重面孔 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h1>

实事求是的说,唐玄宗对于诸位兄弟是有真感情的。少年时,兄弟几人一起经历了那段“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岁月,共同的磨难,也培养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后来,唐玄宗回忆那段日子,深情的说道:

尝号五王,同开府邸,远自童幼,洎乎长成,出则同游,学则同业,事均形影,无不相随。

这种和睦的兄弟关系,唐玄宗怎能不怀念?但作为皇帝,唐玄宗也和其他帝王一样,猜忌多疑——这是身为皇帝,不可避免的矛盾。

那么对此,应该怎么做呢?

“一日杀三子”的唐玄宗,是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一、唐玄宗的第一副面孔:诸王外刺与设立禁约二、唐玄宗的第二副面孔:对兄弟心存“友悌之道”三、阐史君说:双重面孔 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

双重面孔下透视皇权

唐玄宗的办法,是对兄弟们采用“两张面孔”的策略:既有猜忌防备,又存“友爱之道”。

首先是开元之初,也就是刚刚诛灭太平公主时,那时候唐玄宗的皇权还没有得到彻底巩固,动乱分子随时有可能反击,功臣集团权力过大。因此,皇室诸王极有可能被人利用,打出他们的旗号作乱。那这时,就需要对兄弟诸王加以防范,让他们“出刺外州。”

汪篯先生,在他的《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与姚崇的关系》一文中,曾提到:

“玄宗政权之所以巩固,正是由于开元初年诸王外刺和功臣贬逐,这两项大刀阔斧的措施。”

那么到了开元六年,经过姚崇的努力,皇权逐渐巩固,功臣集团也是老的老、死的死。政局稳定之后,诸王外刺也就没有必要了,这时候,在唐玄宗的内心之中,占据主流的是兄弟“友爱之道”,于是诸王也被“召还归京”。

而到了开元十年,除了此前的裴虚己“谶纬”事件之外,八月,左领军兵曹权楚璧等人,打出唐中宗少子重茂的旗帜,发动叛乱。

虽然叛乱很快就被镇压,因此在当月,唐玄宗就给诸王设立了更严格的禁令,“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

由此可见,唐玄宗对兄弟诸王每一次变换面孔,都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

“一日杀三子”的唐玄宗,是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一、唐玄宗的第一副面孔:诸王外刺与设立禁约二、唐玄宗的第二副面孔:对兄弟心存“友悌之道”三、阐史君说:双重面孔 与皇权巩固与否有关

避免了“玄武门之变”的悲剧

虽然看起来有点分裂,但结果还是圆满的。自从大唐建国之后,兄弟阋墙、惨死的事件屡见不鲜,唐太宗玄武门之变,长兄和弟弟死于箭下;高宗兄弟或被废为庶人,或被诛杀;唐中宗四个儿子都死于“祸变”之中;只有唐玄宗妥善的处理了兄弟之间的关系,没有出现流血事件,诸王也得以善终。

不得不说,这体现了唐玄宗的远见卓识和一个杰出帝王应有的格局!

注1:李成器,后改名李宪,由宋王改为宁王,本文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统一称为李成器。希望读者能有所注意。

参考资料:《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酉阳杂俎》

《全唐文》

《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与姚崇的关系》 汪篯

本文作者:脑洞阐史观

作者简介: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媒体人,有数十篇文章流传网络,期待你的关注与指正。

★本头条号“脑洞阐史观”已与“维权骑士”签约,盗用必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