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

选自《文物》1975年10期韧松 樊维岳

1974年3月,陕西省蓝田县红星公社社员在整理山坡积土时,发现了一个铜钟。此钟有甬、干、旋、枚,是西周中期发展起来的甬钟的形式。通高26、甬长10,饨间宽13.1,舞宽8、舞纵11厘米。钟的鼓上饰有鸟纹和“T”字形云纹。两饨及IE间铸有铭文:

隹(唯)正二月初

吉,王蹄(归)自成周,雁(应)侯见工,

遗王于周。辛未,王各(格)于康,荣白(伯)入右麻(应)侯见工,易(锡)诊(彤弓)一,鶴(彤矢)百,马

从铭文的内容来看,文字未完,此钟应是一組编钟中的一个。现就其铭文作初步解释:

“唯正二月初吉”。西周铜器铭文的纪时格式,一般为“唯王某年某月某日”,作“唯正某年某月”的较少见。春秋时的子璋钟,作“隹正七月初吉丁亥”与此钟铭相同。“正”,即是周正。馅文此处不记年、日,无法知道是哪年哪日。初吉,即初干吉日,凡一月上旬中的十个干日都可以叫初吉①,由此可知这是在二月上旬中的某一天。

“王归自成周”。矢令彝:“明公归自王”,《诗•六月》,“来归自镐”,均与此文例相同。成周即洛邑,这句话是说王自成周归来。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

“雁侯见工”。雁即应,为周武王儿子的封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部、霍、鲁、卫、毛、聃、部、雍、滕、毕、原、邯,文之昭也。邓、晋、应、韩,武之穆也”。杜预注:“应国在今父城县西南”,故城在今河南宝丰县西南。此器的应侯即武王儿子应侯的后裔。应国的铜器1958年江西余干县曾出土了应监SR(见《考古学报》1960年1期),传世的还有应公解(《据古》11.25.4)、应公尊(《三代》11.23.5),应公鼎(《三代>3.36)等。“见工”一词,金文未见。《尚书•康诰》:”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麼侯旨鼎(《贞松堂集古遗文>3.16):“優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商(赏)旨貝廿朋,用乍败宝磚彝”。批鼎(《憲斋》5.14):“己亥,为见事于彭,書叔面风马,用乍父庚溥彝”。《康诰》的“见士于周”,匿侯旨鼎的“见事于宗周”,现鼎的“见事于彭”,与此钟铭文“应侯见工”文例相似。士与事通。《诗•东山》:“勿士行枚”,传读士为事,故“见士"即“见事”。又,《尔雅•释诂》“公,事也”,公与工亦相通。《诗•灵台》:“瞟暧奏公”,《楚辞•怀沙注財作“應暧奏工”,所以“见工”也即是“见士”或“见事”。孙星衍注《尚书》“见士于周”这句说:“天官书以星见为效,正义曰:效,士者,诗传云事也。言百官布列,悦,效事于周,谓攻位也”。据此,工”就是应侯效事于周王的意思。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

“遗王于周”。《广雅•释诂三》:“遗,予也”,即赐予的意思。周,关于金文中单称周的地点,过去研究金文的有几种说法:(一)认为''彝铭中凡称周均指成周”②;(二)认为“周皆是王城”物(三)认为“金文例:凡单称宗周,即简以一'周'字概之。凡以'宗周''成周'对称,则以'宗周'为镐,以'成周'为雒”&。本器铭文中前面即已提到“王归自成周”,这说明王已离开了成周,则此处的“周”,我们认为应是宗周,也就是備京。“遗王于周”,这句是说王在宗周进行赏赐。

“辛未,王各(格)于康”。格是到的意思。“康”即“康宫.或“康庙”的省称,是康王的宗庙。宗周有康王的宗庙,正如有穆王的宗庙一样,大克鼎,“王在宗周。旦,王各穆庙”可证。

“荣伯入右应侯见工”。过去著录过的恭王时期的铜器如康鼎、卯殴、散殴、同殴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的永盂等铭文中都有荣伯,与此钟铭的荣伯为一人,是知此钟应属恭王时期,铭文中的王即周恭王。

“锡彩(彤弓)一,约(彤矢)百,马”,周王赏赐应侯以弓一,箭百枝和马。彤弓,彤矢合书,与宜侯矢殴同。

西周中期以前的甬钟,过去出土不多。1954年陕西普渡村长由墓出土的三个一组的雨钟,属于穆王时期,是现今所知年代輦早的编钟,但没有铭文。这件应侯钟也是雨钟的形式,并有了铭文,铭文书写在两铢及錠间,已开晚期钟铭的格式。由铭文可知其时代为略晚于穆王的恭王时期,这为我们研究西周钟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钟铭中提到应侯以及“成周”与“周”对举,“见工”一词的出现,这对西周历史和金文的研究也都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