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悍然发起对华贸易打压之后,中美之间的双边关系逐渐降温,而近段时间中美两国高层开始恢复了一定程度的接触之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缓和的征兆。
目前这种征兆基本可以归结于三个指标性事件,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领导人通话,双方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再次进行了沟通交流,拜登在电话中也强调了尊重“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个备受关注的孟晚舟案,此前华为高管孟晚舟女士回到中国。
第三个是关于中美经贸问题,近期,美国贸易代表戴琦公开表态不寻求和中国“脱钩”,并表示和中国进行“再挂钩”,中美贸易代表也进行了接触。

这些举动都被普遍视为中美关系的积极因素,甚至有媒体将其视为美国对华关系的“三大让步”,可是这种趋势真的能够被解读成中美两国握手言和吗?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关智库的学者,时殷弘教授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时殷弘教授呼吁,中国在对待中美双边关系时,不能因为对方放软姿态就产生了过度乐观的情绪。
在时殷弘教授看来,美国近段时间在外交层面的确是逐步放缓了姿态,可是就在同一时间点由美英澳组成的政治军事同盟AUKUS出现了,这支新联盟的存在无疑是向全世界昭告,美国在地缘军事上的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其核心联盟的构成也变得更加纯粹。
不难看出,这位中国学者的目光放得还是比较长远的,或许这种论调在国际上是主流,但是在国内,相信我们老百姓都是比较赞同的。美国政府言而无信的事情还少吗?别忘了,华为、大疆等中企还在美国制裁清单里呢!
当下中美关系的现实情况,就是中美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方是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是美国对历史性全球霸权的贪恋,这本身就意味着两个大国之间对于资源的争夺是客观存在的。
可是在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下,中美贸易已经达到了彼此之间高度依赖的状态,因此中美彼此互补是事实,中美彼此竞争也同样是事实。
但是美国在极端反华情绪的影响下,正在将两国关系的平衡打破,逐渐让“竞争”压倒“互补”,而当下美国暂停了对中国的全面施压,也只是受到了全球贸易环境恶化的影响,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临时冻结双方逐渐升温的态势,避免发生误判的情况。
同时,如今的美国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新冠疫情、全球供应链不稳、通货膨胀、劳动力短缺和债务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民生内政就已经让这个超级大国疲于应对。可是偏偏能够帮助美国摆脱泥潭的最佳选择,就是与中国合作,这对于美国的决策层而言毫无疑问是个讽刺。
而且对于拜登政府而言,当下最紧迫的要务就是尽快和中国在经贸领域达成共识,恢复双方正常的贸易关系,重新推动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尽快落实,并且在美债问题上寻求中国的支持,以及尽快将拜登提出的经济刺激方案在国会通过。
可是这一系列的计划都面临着共和党的反对,来自共和党的批评以及中期选举的压力,让拜登不得不瞻前顾后。
受此影响,美国一方面在经贸领域试图和中国恢复对话,另一方面暗中在军事上加紧对中国的围堵。此前美国海军现役最强核潜艇,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意外受损,向全世界揭示了美国在军事领域的对华施压已经达到了新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依然坚持“中美关系正在缓和”的论调,只能说明围观者既没看懂美国,更没看懂中国。这种论调多少有点“烟雾弹”的意味,意在迷惑中国。
其实对于中美关系,中方一直都是持积极但有原则态度,谈,中国敞开大门,打,中国奉陪到底。而且即便是美国如此极力的挑衅,我方依旧不接受“当前中美关系主要是竞争”的论调,反而更加坚持中美应该以开放合作为主,良性竞争为辅。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中美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无意义的冲突只能加深彼此之间的割裂。而皮球如今就在美国的脚下,中美未来会走向何方,更多取决于美国的最终抉择,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任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