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刘老师双语点评

教育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养定其根本智慧,保护好其自由意志,最终要让其拥有自己的人格和人生观,做个不惑、不惧、不忧,顶天立地的人。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is not simply to impart knowledge, but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be human. Cultivate their fundamental knowledge, protect their free will, and finally let them develope their own personality and perspective on life, so as to be an unwavering, fearless and unworried man.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今天想要向各位同学推荐

一篇100年前的演讲

虽然已经时隔近一个世纪

但直到今天其中的内容

仍然被无数国人奉为经典

只因其道出了教育本质

且其中的许多警示

对于今天的我们

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

而也正是这篇演讲

让原本搞政治的他

以教育学家的身份

红了近100年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他就是梁启超

作为教育家

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因为他不仅将自己家中

九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国家栋梁

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的奠基人,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

小儿子梁思礼更是成为火箭专家,

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也为国家培养出了

梁实秋、徐志摩、

蔡锷这样的弟子,

还被公认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1922年

梁启超受邀在国立东南大学

和法政大学等校授课

苏州学界听说他南下,

强烈要求他前往苏州做一场演讲。

于是他欣然应邀

发表了一篇名为

《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的演讲

在演讲中

梁启超说透了教育的本质

而正是这场演讲

让他声名远扬

至今人被大家称道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篇演讲中的精髓部分

【温馨提示】

完整演讲稿获取方式

在文末可以查看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1

做一个“不惑”的人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在演讲中,梁启超谈到,要做个“不惑”的人,第一要有判断力。而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应具备相应的常识;其次,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最后,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梁启超看得很清楚,一个孩子最终会走向社会,书本的知识很重要,生活的知识也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累积,消化吸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会成为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

康有为去世的时候,梁启超曾经前往帮忙处理恩师后事。没想道到了康家,几个子女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让他大跌眼镜。

这些孩子失去了父亲,就如同没有主心骨。儿子浑浑噩噩,女儿哭哭戚戚,家中事务全凭荒唐的女婿来做主,一点秩序也没有。

对此,他不仅感叹着说:“我们家孩子断不至下流,大概总可放心。”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 梁启超与子女们的合影

梁启超主张让孩子们自由发展,丰富各类知识,但也会经常关心他们,给他们指明方向。

比如梁思成,父亲就鼓励他,涉猎多学科知识。所以梁思成既能画得一手好素描,还是有名的足球健将,会钢琴、小提琴、小号,还会吹短笛。这些技能让他在未来受益匪浅。

梁思成后来选择建筑学,因为美术功底深厚,让他能够轻松绘制建筑学图纸式样,体力上的优势让他即便跋山涉水,也能够适应。

回国后,选择在东北建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抗日战争时期,选择从北京出走,南下昆明前往西南联大等等。

正是综合能力的累积,才让他在关键时刻保持准确的判断力,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梁思成

2

做一个“不忧”的人

怎么才能做到“不忧”呢?梁启超认为“仁者便会不忧”!

所谓仁者就是看透了宇宙万物之间,我们的作为无非“只是让世界往前挪动了一寸,如果不做,连一寸也挪动不了”的道理,因此便不会再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担忧了。

因此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开阔心胸,扩大格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很重要。

挫折是生活常态,只有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才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走得更远。

他说:“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他鼓励孩子们吃苦,认为“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的路上走。”

所以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不畏艰难的爱国者,九个孩子也都是各领域的开拓者。这些成就,都与他倡导的通达的人生观有关。

梁启超说: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3

做一个“不惧”的人

最后,谈到如何才能做到“无惧”,梁启超认为只有意志力坚强的人,才能真正地抵御内心的恐惧。

“一个人如果意志力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

所以演讲中,梁启超强调做个“不惧”的人,一定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活得坦荡的基础上,遵从自由意志。

当一个人人品中正,意志磨炼到家,才能拥有最勇敢的心,做任何事都不会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

梁启超的学生回忆说,梁启超是清华最受欢迎的老师,课堂气氛自由,堂堂爆满。他接受学生跟他抬杠,喜欢学生找他辩论,在辩论中探讨。

他上课全情投入,如同即兴表演,讲到精彩处,手舞足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有一次他讲《桃花扇》,讲到投入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学生们也被他的情绪感染,很多人自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不管是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他都鼓励他们选择擅长的方向学习,让他们远离劣等欲望的牵制,不要活成提线木偶。

有一次,他给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读书的女儿梁思庄写信说,现代生物学是中国目前的空白,建议选择这个专业。

没想到,梁思庄的志趣不在生物学,进入这个专业以后,学起来很吃力,苦恼万分。

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影响了女儿的选择,梁启超非常后悔,马上写信纠正说:

“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这让梁思庄得到了鼓励,及时调整,重新思考,选择了图书馆学重新开始,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

梁思庄

“做一个不忧、不惧、不惑的人”

这是百年前梁启超先生

献给无数青年的殷切叮嘱。

今天我也把这句话

送给所有的同学们

愿你们都能成为

“脑中不惑、心中不忧、梦中不惧的人!”

一百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让他“红”到现在,说透了教育真正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