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IC导读
做客央视最新一期《对话》栏目时,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说,2020年苏州的GDP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六,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的排名更靠前,所以,最强地级市对于苏州而言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苏州的目标不是保持地级市第一位,而是应该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做客央视《对话》,解读苏州发展密码。
【作者】:苏平远
【本文来源】: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苏州圆桌,ID:suzhouyuanzhuo,转载请联系苏州圆桌。
不同的历史阶段,苏州总是以不同的精彩和风采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发展经验?
什么是“更大的担当和作为”?为什么要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这种“更大的担当和作为”里,藏着怎样的苏州密码?
未来的苏州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率先探索,经济发展和美好生活交相辉映。
苏州提出,打造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而且,因为有了2万亿GDP的基础,苏州有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率先展开探索。
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苏州的目标是宜居又宜业,就是经济发展和美好的生活交相辉映,一方面继续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同时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让老百姓都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2万亿意味着什么
苏州与上海共同打造了上海都市圈。苏州GDP2万亿的经济体量有力推动了上海都市圈做大做强,提升了它的核心竞争力。
应该说,除了规模大以外,苏州工业门类更加齐全、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光是吴江盛泽镇就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以盛虹为例,企业1992年从一个村办小厂开始,几十个人“一穷二白”起步,坚持做就做好、做出特色的信念,企业进入化纤行业后,从纺织石化到炼化打通了全产业链。凭着自主创新,盛虹在功能纤维、低碳新材料多个方面创造了多项记录和零的突破,在多个技术领域做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第一。
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是苏州的“三大法宝”。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合作的首个旗舰型项目,苏州工业园开发建设27年来,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园区经验,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内核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苏州有一个说法,大树底下碧螺春,意思是说上海是棵大树,苏州在底下种好碧螺春。上海改革开放的辐射,承接上海的溢出带动效应,对于苏州非常关键。苏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也是我国加工贸易的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之间竞争,还是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实际上,苏州与上海共同打造了上海都市圈。苏州GDP2万亿的经济体量有力推进了上海都市圈做大做强,提升了它的核心竞争力。
新动能在哪
苏州这座城市可贵的精神就是打造制造业的中心,专注制造业。动能转换就是要及时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苏州对于制造业这份坚持,必须牢牢保持住,坚定地走下去。
根据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数据,苏州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43%,在中国所有城市当中,这是发展最快的。
专注制造
苏州这座城市可贵的精神就是打造制造业的中心,专注于制造。原来产业比较传统,包括纺织、化工、钢铁,还有实际上加工贸易,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差,动力如果不转换的话,下行压力比较大。苏州制造的转型升级,就是要及时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把传统产业从过去的大而不强,做到又大又强。
常熟波司登集团是苏州加速推进智能制造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代表,通过独立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和大数据中心,波司登建成了服装行业最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和智能配送中心,实现了“好卖的货不缺货、不好卖的货不生产”,彻底解决了传统服装企业的结构性缺货难题。
沙钢集团作为一个钢铁企业,也在积极推行“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以总部的生产基地为例,五年内,其用工规模将从目前的1.5万人,压缩到1.2万人,减少3千人,意味着要减少800到1000个岗位,而兜住这800到1000个岗位的唯一途径就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看得出,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正成为苏州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家工业互联网15家双跨平台已经有12家落户苏州,苏州有一千多家企业进行了“智能、数字化”诊断,带动的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接近400多亿。接下来,苏州还将通过线上的云直播,线下分行业、分领域、分规模地“辅导”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
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苏州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的收入产值已达2100亿,这在全国数一数二。以信达生物为例,这家在苏州土生土长的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十年发展,已经成长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头部企业,这得益于苏州良好的营商环境。无论是今天从新药个数,资本积聚的数量,还是人才密度,苏州已经稳坐全国生物制药第一方阵。
此外,全世界有八大纳米产业集群,中国的就在苏州,还有第三代的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等。苏州还在打造航空航天产业的基地,承接中国商飞产业链共同打造,“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世界的一个通用的眼光或者标准去衡量一座城市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发达城市,它一定要看第三产业的占比。而关注苏州发展的人发现,苏州这座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基本上是相同的,那苏州算不算发达城市呢?或者说具不具备发达城市的潜力呢?
对此,苏州观点鲜明:专注制造业是应该提倡的。“中国是大国,大国重器,必须要做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关键的零部件必须有能力来生产。服务业也是要有基础的,它最后还是要为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服务,所以苏州对于制造业这份坚持,必须牢牢保持住,坚定地走下去。”
这份坚持,或许也将成为支撑苏州走向GDP三万亿的一种特别力量。
成长的烦恼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没有改革到位,行政配置资源经常发生或是大量发生,这实际上对苏州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城市能级低。苏州现在碰到的问题比较大的或者比较集中的,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还没有改革到位,行政配置资源经常发生或是大量发生,这实际上对苏州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比如,苏州的进出口总额是在全国大中城市能排第四位,占江苏进出口总额的50%,但是国家进出口银行,还不能在苏州设分行,中信保也不能在苏州设立机构,只能设一个办事处。
服务机构或者监管机构如果不能到位的话,实际的发展效率将会降低,而这样的机构长期缺位,就不可避免地对地区发展造成障碍。
苏州已经是GDP超两万亿的全国超大型城市,但是它的行政级别仍是地级市,从国家行政配置资源的角度,苏州就有点“吃亏”,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在配置直属机构的过程中,它是严格按照城市的行政级别来配置的,而恰恰在这方面,苏州行政管理的需求量又特别大。与此同时,因为行政级别低,直接影响了苏州对于上海都市圈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助力。从这个意义上看,苏州“地级市”的城市能级,不仅影响了苏州自身的发展,也一定程素上影响了全国的大格局,“适当的调整”便成为非常必要且非常紧迫的事情。
“散装苏州”。这是老百姓对于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一个感慨,不过,苏州正在加强统筹协调,铸造合力。比如“苏州制造”这张城市名片。
苏州的区域发展实际上是各有特点的,包括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经济规划等方面都强调错位发展。太仓实际上是德国企业聚集地,现在它有300多家企业,为此,太仓的德风一条街正在加紧建设,今年底将初步建成。而苏州高新区是日资企业集聚地,高新区的淮海街就是日式料理街,日籍的企业家、工程师在这里形成了生活圈。而在昆山,台企大概有6000多家。
既加强统筹协调,又充分地错位竞争,这样确定一个共同目标,劲就能聚到一起。
“新增人口200多万”。200万的背后,一方面是这个城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城市能不能为新到来的这200万人和原有的居民提供足够好的医疗、教育等条件呢?
根据此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苏州现在常住人口达到1274.8万,其实加上流动人口有1700万人,其实对于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为此,苏州高度重视,去年苏州的各类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就增加了82所,今年全市还将新增85所。
而缓解了教育资源紧张的现状,苏州提出“多办+办好”,即除了把原有的一些公办学校办好,也同步引进优秀的社会办学。同样,对于三甲医院,苏州去年新增了5家,从原来的7家扩容到现在的12家,未来的目标是“再翻一番”到24家。
“上海!上海!”苏州之于上海,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因素。原本觉得上海离苏州挺近的,挺好;但是又觉得离得这么近,上海可能就会成为苏州发展的上限,有了上海,苏州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都市。
事实上,苏州与上海历史上是联系是非常多的,所谓血脉相连。如今,上海正加快建设五大中心,上海还是双龙头(长江经济带龙头、长三角的龙头)。因为地理位置的毗邻,苏州实际上是承接了上海的溢出的带动效应。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总体是受益的。为此,苏州提出全面地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
如果上海的5个中心建设加上苏州的1个中心建设,就是“5+1”中心,由此看来,上海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竞争力将是非常强的,竞争世界级湾区、都市圈竞争,将是有实力的。
长三角一体化
从苏州的角度出发,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应该更加积极主动,这是苏州面临的最大历史机遇。同时,苏州也要继续打造自己竞争的比较优势。
长三角一市三省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1/4这么个水平。从苏州的角度出发,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应该更加积极主动,这是苏州面临的最大的历史机遇。同时,苏州也要继续打造自己竞争的比较优势,一个是最完整的产业链优势,35个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能力强,配套能力强,物流成本低;另一个是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比较合理的房价,大量的好的学校、好的医院,所以这种创业的环境很好,生活的环境也非常好,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一个城市。
沪苏同城化,相当于上海人多了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苏州人多了一个陆家嘴和外滩。这实际上说的就是,各自贡献长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上海在科创方面更多可能是0到1,而苏州更多会做1到10、10到100这种转化,因为具备制造业成本相对比较低的优势,所以上海的功能,苏州就不需要再去打造它,但是这不代表非此即彼,也可以适度的竞争。
绣好双面绣,打响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品牌,苏州正在信心满满地打造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苏州。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经说,“我不知道天堂长什么样,但是如果它有苏州的十分之一美,那就够了。”
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苏州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符号,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文化表达,苏州正以自己的魅力向世界展现着它的精彩,这是迈向一个新的目标的又一次新的出发。
本文来源:新华社、苏州圆桌
作者:苏平远,圆桌观察员
微信编辑:张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