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許昆林:蘇州的目标從來不是“地級市第一”!

許昆林:蘇州的目标從來不是“地級市第一”!

CFIC導讀

做客央視最新一期《對話》欄目時,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說,2020年蘇州的GDP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第六,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工業總産值的排名更靠前,是以,最強地級市對于蘇州而言沒什麼值得驕傲的,因為蘇州的目标不是保持地級市第一位,而是應該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許昆林:蘇州的目标從來不是“地級市第一”!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做客央視《對話》,解讀蘇州發展密碼。

【作者】:蘇平遠

【本文來源】:轉載自微信公衆号蘇州圓桌,ID:suzhouyuanzhuo,轉載請聯系蘇州圓桌。

不同的曆史階段,蘇州總是以不同的精彩和風采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這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究竟留下了怎樣的發展經驗?

什麼是“更大的擔當和作為”?為什麼要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這種“更大的擔當和作為”裡,藏着怎樣的蘇州密碼?

許昆林:蘇州的目标從來不是“地級市第一”!

未來的蘇州

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率先探索,經濟發展和美好生活交相輝映。

蘇州提出,打造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而且,因為有了2萬億GDP的基礎,蘇州有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率先展開探索。

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着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标,蘇州的目标是宜居又宜業,就是經濟發展和美好的生活交相輝映,一方面繼續打響蘇州制造品牌,同時打造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讓老百姓都有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許昆林:蘇州的目标從來不是“地級市第一”!

2萬億意味着什麼

蘇州與上海共同打造了上海都市圈。蘇州GDP2萬億的經濟體量有力推動了上海都市圈做大做強,提升了它的核心競争力。

應該說,除了規模大以外,蘇州工業門類更加齊全、經濟發展的品質也在不斷提高。光是吳江盛澤鎮就出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以盛虹為例,企業1992年從一個村辦小廠開始,幾十個人“一窮二白”起步,堅持做就做好、做出特色的信念,企業進入化纖行業後,從紡織石化到煉化打通了全産業鍊。憑着自主創新,盛虹在功能纖維、低碳新材料多個方面創造了多項記錄和零的突破,在多個技術領域做到了全國乃至全球第一。

經濟發展的背後是奮發有為的精氣神。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是蘇州的“三大法寶”。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之間合作的首個旗艦型項目,蘇州工業園開發建設27年來,不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同時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園區經驗,以借鑒、創新、圓融、共赢為核心的園區經驗,成為蘇州經濟發展的軟實力。

蘇州有一個說法,大樹底下碧螺春,意思是說上海是棵大樹,蘇州在底下種好碧螺春。上海改革開放的輻射,承接上海的溢出帶動效應,對于蘇州非常關鍵。蘇州是改革開放的先行示範區,也是我國加工貿易的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國與國之間的競争不僅是企業之間競争,還是都市圈之間的競争。實際上,蘇州與上海共同打造了上海都市圈。蘇州GDP2萬億的經濟體量有力推進了上海都市圈做大做強,提升了它的核心競争力。

新動能在哪

蘇州這座城市可貴的精神就是打造制造業的中心,專注制造業。動能轉換就是要及時實作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蘇州對于制造業這份堅持,必須牢牢保持住,堅定地走下去。

根據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和工業發展資料,蘇州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43%,在中國所有城市當中,這是發展最快的。

許昆林:蘇州的目标從來不是“地級市第一”!
許昆林:蘇州的目标從來不是“地級市第一”!

專注制造

蘇州這座城市可貴的精神就是打造制造業的中心,專注于制造。原來産業比較傳統,包括紡織、化工、鋼鐵,還有實際上加工貿易,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差,動力如果不轉換的話,下行壓力比較大。蘇州制造的轉型更新,就是要及時實作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把傳統産業從過去的大而不強,做到又大又強。

常熟波司登集團是蘇州加速推進智能制造更新和數字化轉型的一個代表,通過獨立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軟體系統和大資料中心,波司登建成了服裝行業最先進的智能制造生産基地和智能配送中心,實作了“好賣的貨不缺貨、不好賣的貨不生産”,徹底解決了傳統服裝企業的結構性缺貨難題。

沙鋼集團作為一個鋼鐵企業,也在積極推行“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以總部的生産基地為例,五年内,其用工規模将從目前的1.5萬人,壓縮到1.2萬人,減少3千人,意味着要減少800到1000個崗位,而兜住這800到1000個崗位的唯一途徑就是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看得出,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正成為蘇州制造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國家工業網際網路15家雙跨平台已經有12家落戶蘇州,蘇州有一千多家企業進行了“智能、數字化”診斷,帶動的工業投資、技改投資接近400多億。接下來,蘇州還将通過線上的雲直播,線下分行業、分領域、分規模地“輔導”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

發力戰略性新興産業

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代表,蘇州生物醫藥及相關産業的收入産值已達2100億,這在全國數一數二。以信達生物為例,這家在蘇州土生土長的生物醫藥企業,通過十年發展,已經成長為中國生物醫藥産業頭部企業,這得益于蘇州良好的營商環境。無論是今天從新藥個數,資本積聚的數量,還是人才密度,蘇州已經穩坐全國生物制藥第一方陣。

此外,全世界有八大納米産業叢集,中國的就在蘇州,還有第三代的半導體、人工智能等等。蘇州還在打造航空航天産業的基地,承接中國商飛産業鍊共同打造,“多條腿走路”的發展格局已經形成。

世界的一個通用的眼光或者标準去衡量一座城市是不是可以稱之為發達城市,它一定要看第三産業的占比。而關注蘇州發展的人發現,蘇州這座城市的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的占比基本上是相同的,那蘇州算不算發達城市呢?或者說具不具備發達城市的潛力呢?

對此,蘇州觀點鮮明:專注制造業是應該提倡的。“中國是大國,大國重器,必須要做制造業,特别是高端制造業,關鍵的零部件必須有能力來生産。服務業也是要有基礎的,它最後還是要為制造業特别是高端制造業服務,是以蘇州對于制造業這份堅持,必須牢牢保持住,堅定地走下去。”

這份堅持,或許也将成為支撐蘇州走向GDP三萬億的一種特别力量。

許昆林:蘇州的目标從來不是“地級市第一”!

成長的煩惱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沒有改革到位,行政配置資源經常發生或是大量發生,這實際上對蘇州造成了很大的制約。

城市能級低。蘇州現在碰到的問題比較大的或者比較集中的,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還沒有改革到位,行政配置資源經常發生或是大量發生,這實際上對蘇州造成了很大的制約。

比如,蘇州的進出口總額是在全國大中城市能排第四位,占江蘇進出口總額的50%,但是國家進出口銀行,還不能在蘇州設分行,中信保也不能在蘇州設立機構,隻能設一個辦事處。

服務機構或者監管機構如果不能到位的話,實際的發展效率将會降低,而這樣的機構長期缺位,就不可避免地對地區發展造成障礙。

蘇州已經是GDP超兩萬億的全國超大型城市,但是它的行政級别仍是地級市,從國家行政配置資源的角度,蘇州就有點“吃虧”,因為國家有關部門在配置直屬機構的過程中,它是嚴格按照城市的行政級别來配置的,而恰恰在這方面,蘇州行政管理的需求量又特别大。與此同時,因為行政級别低,直接影響了蘇州對于上海都市圈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助力。從這個意義上看,蘇州“地級市”的城市能級,不僅影響了蘇州自身的發展,也一定程素上影響了全國的大格局,“适當的調整”便成為非常必要且非常緊迫的事情。

“散裝蘇州”。這是老百姓對于在這座城市生活的一個感慨,不過,蘇州正在加強統籌協調,鑄造合力。比如“蘇州制造”這張城市名片。

蘇州的區域發展實際上是各有特點的,包括招商引資、産業布局、經濟規劃等方面都強調錯位發展。太倉實際上是德國企業聚集地,現在它有300多家企業,為此,太倉的德風一條街正在加緊建設,今年底将初步建成。而蘇州高新區是日資企業集聚地,高新區的淮海街就是日式料理街,日籍的企業家、工程師在這裡形成了生活圈。而在昆山,台企大概有6000多家。

既加強統籌協調,又充分地錯位競争,這樣确定一個共同目标,勁就能聚到一起。

“新增人口200多萬”。200萬的背後,一方面是這個城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城市能不能為新到來的這200萬人和原有的居民提供足夠好的醫療、教育等條件呢?

根據此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字,蘇州現在常住人口達到1274.8萬,其實加上流動人口有1700萬人,其實對于公共服務方面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為此,蘇州高度重視,去年蘇州的各類學校(從幼稚園到高中)就增加了82所,今年全市還将新增85所。

而緩解了教育資源緊張的現狀,蘇州提出“多辦+辦好”,即除了把原有的一些公辦學校辦好,也同步引進優秀的社會辦學。同樣,對于三甲醫院,蘇州去年新增了5家,從原來的7家擴容到現在的12家,未來的目标是“再翻一番”到24家。

“上海!上海!”蘇州之于上海,有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感因素。原本覺得上海離蘇州挺近的,挺好;但是又覺得離得這麼近,上海可能就會成為蘇州發展的上限,有了上海,蘇州可能永遠沒有機會成為世界一流的大都市。

事實上,蘇州與上海曆史上是聯系是非常多的,所謂血脈相連。如今,上海正加快建設五大中心,上海還是雙龍頭(長江經濟帶龍頭、長三角的龍頭)。因為地理位置的毗鄰,蘇州實際上是承接了上海的溢出的帶動效應。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總體是受益的。為此,蘇州提出全面地學習上海、對接上海、服務上海、融入上海。

如果上海的5個中心建設加上蘇州的1個中心建設,就是“5+1”中心,由此看來,上海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的競争力将是非常強的,競争世界級灣區、都市圈競争,将是有實力的。

許昆林:蘇州的目标從來不是“地級市第一”!

長三角一體化

從蘇州的角度出發,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應該更加積極主動,這是蘇州面臨的最大曆史機遇。同時,蘇州也要繼續打造自己競争的比較優勢。

長三角一市三省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1/4這麼個水準。從蘇州的角度出發,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應該更加積極主動,這是蘇州面臨的最大的曆史機遇。同時,蘇州也要繼續打造自己競争的比較優勢,一個是最完整的産業鍊優勢,35個工業門類齊全,制造業能力強,配套能力強,物流成本低;另一個是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比較合理的房價,大量的好的學校、好的醫院,是以這種創業的環境很好,生活的環境也非常好,也是一個宜居宜業的一個城市。

滬蘇同城化,相當于上海人多了一個金雞湖和陽澄湖,蘇州人多了一個陸家嘴和外灘。這實際上說的就是,各自貢獻長闆,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上海在科創方面更多可能是0到1,而蘇州更多會做1到10、10到100這種轉化,因為具備制造業成本相對比較低的優勢,是以上海的功能,蘇州就不需要再去打造它,但是這不代表非此即彼,也可以适度的競争。

繡好雙面繡,打響蘇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品牌,蘇州正在信心滿滿地打造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獨特的蘇州。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經說,“我不知道天堂長什麼樣,但是如果它有蘇州的十分之一美,那就夠了。”

是以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蘇州可能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地理符号,并不是單純的一個文化表達,蘇州正以自己的魅力向世界展現着它的精彩,這是邁向一個新的目标的又一次新的出發。

本文來源:新華社、蘇州圓桌

作者:蘇平遠,圓桌觀察員

微信編輯:張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