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家庭训练日记</h1>
上午我和宝爸上班,宝宝在家和爷爷奶奶玩儿连连看游戏、读绘本。中午下班回家,宝宝把我之前给他做的折纸都拿出来玩儿,拿出一个大棒棒糖,自己说“好大好大的棒棒糖”,我很惊喜,然后拿出一个小棒棒糖,教他“这个是小棒棒糖”,让他认识大和小的概念。
教了几遍以后,宝宝明白了,我拿着大棒棒糖问他这是什么,他回答“大棒棒糖”,拿着小棒棒糖问他这是什么,他回答“小棒棒糖”。

然后他拿出一个大恐龙,说“大恐龙”,然后我拿出一个小恐龙问他这是什么,他回答“小恐龙”,我知道他真的明白什么是大和小了。
下午宝宝和奶奶在家玩儿橡皮泥,宝宝拿出面团和月饼模具,跟奶奶说“奶奶压”,让奶奶压出一块月饼,自己学着我说“好了,切吧”,然后用切面刀切成两半。下午我下班,给宝宝蒸馒头,宝宝和我一起玩儿面团。宝宝很喜欢切面团,让我“擀一擀”“搓成条”,然后他切成小块,宝宝切面团比之前熟练多了,也会使劲了。
爸爸拿水壶给宝宝喝水,喝了几口,爸爸问宝宝“还喝吗?”宝宝直接回答“还喝”。以前宝宝都是先重复一遍“还喝吗”然后再回答“还喝”的。
晚上睡觉前,我们躺在床上又练习了一会儿两步指令,宝宝现在懂得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的意思了。然后宝宝自己背了一会儿诗,把有声挂图上面的九首诗从头背到尾,背的还挺有感情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大赛爸爸说</h1>
宝贝的进步还是蛮大的,能正确分辨“大”与“小”。这时家长一定会抓住时机,引申一下再教会“多”与“少”。
可以同样借助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比如,吃饭时,宝贝的碗里饭少少的,爸爸的碗里饭多多的。玩积木玩具时,宝贝的玩具多多的,妈妈的玩具少少的。——有时候孩子的兴趣就是那几天,或者那一两个小时。所以我们要在时效期内,乘胜追击,一一攻破,才能获取最终胜利!
我们家长要学会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除了快乐地玩耍,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就是——技能延伸。
比如,在这篇日记里可以看出,爸爸拿水壶给宝贝喝水,喝了几口,问:“还喝吗”?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我们知道,一成不变的发问式引导,只会让孩子反感或者形成惯性思维。
前面我们讲过,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些“折腾”。
比如:我们故意拿一杯很烫的水,让孩子感受“烫”是危险的,不可以喝,要远离!同时也孩子学会等待——等水变温了才可以喝。无形中训练了孩子的耐心。等第二天喝水,我们又故意拿一杯冰水,引导孩子,冰水呢,冰冰的,可以少量尝试,不能喝太多,不然喝多了肚肚就会痛的。
无形中讲逻辑关系,以及需要承担后果。再到第三天喝水,我们在温水里加点糖,孩子喝了,自然内心会有疑问,家长观察宝贝的表情、眼神,此时再对孩子提问,宝贝,今天的喝水烫不烫?甜不甜呢?孩子是不是一下就明白了“甜甜的”含义?
孩子在这几天的变化里,学会了接受改变、面对改变,也训练了孩子对于“水”的其他认知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孩子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无小事,都需要父母去善于发现、观察,再引申——改变、折腾。让我们“折腾”起来吧,让孩子在“折腾”中全速前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