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世间,孰能免病?凡夫如此,菩萨亦然。
说到菩萨,大家脑海里跳出来的大多是寺庙中高高在上,威严不动的形象,又或说是像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这样慈悲济世的大菩萨们。但是,你们可知道,菩萨也是会生病的。

《涅槃经》中说,菩萨有五种行: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又言:“菩萨摩诃萨常当修习是五种行。”可见菩萨未必无病,但于病中仍然能够悟道、修道、行道。
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对“病行”作了解释。
“病行者,此从无缘大悲起。若始生小善,必有病行。今同生善边,名婴儿行;同烦恼边,名为病行。以众生病,则大悲熏心,是故我病。或游戏地狱,或作畜生形,化身作饿鬼等,悉是同恶业病,如调达等。又示有父母妻子,金锵、马麦,寒风索衣,热病求乳,此示人天有结、业、生、老、病、死之病。又示道场三十四心断结,示同二乘见思之病,方便附近,语令勤作。三藏、通教菩萨亦如是。又同别教寂灭道场,初断尘沙无明之病。是故菩萨悉同彼病,遍于法界,利益众生。”
“以众生病,则大悲熏心,是故我病”这一句子,源于《维摩诘经》。
《佛说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有这么一段对话: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这段话的意思很值得佛弟子们玩味,在文殊菩萨探问病情之后,维摩诘居士并没有先回答文殊菩萨自己能否忍受病痛,而是先向文殊菩萨解释了何为菩萨之病。
他说:“由无明之痴萌生贪爱,我这病便是从贪爱而生的呀。一切众生皆病于贪爱,所以我便得病。如果一切众生的病患得以消除,我的病也就好了。为什么呢?菩萨为了众生能离生死苦海,有意生此世间。此世间既有生死,便有病苦。如果众生得以除离病苦,菩萨也不再有病患。这就像有千年高德韶的长者,他唯一的儿子病倒了,做父母的也就随之病倒;如果这儿子病好了,做父母的也就自然好了。菩萨也是这样。对于一切众生,菩萨视同自己的心爱儿子。众生若病,菩萨也就生病;众生若愈,菩萨也便病愈。要说我这病患因何而起,菩萨的病,是由大悲心不忍见众生病苦而起。”
所以,我们从这段意义深远的经文中不难看出,菩萨得病是源于对众生的慈悲,菩萨不忍见众生受苦而“生病”。
佛菩萨为度众生就要入轮回,就会和平常人一样生老病死。平常人因烦恼而病,佛菩萨因悲心而病。
就凡人来说,生病的体验总是异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所以每一次生病的经历都有可能令我们对于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生命的感觉更加真切。就学佛者而言,也是如此。一次病的机会,就是一次打破自我、再重新修复、重新整合的机会,在每一次修复与整合的过程中,对于佛法的认知都会更进一层。
佛之所以被称为“大医王”,也有这一层道理在内。在《医喻经》中佛说:“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足者,得名医王。何等为四?一者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病令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生。是为四种。”
病未必一定只能是色身上的疾病,也可以包括烦恼之病、业障之病、法身之病等。
病深故道力深,病多故道用多,病大故法缘大,病重故悟处彻。故以病为药,以病为用,因病成道,借病说法。
然之所以病中能够得力,也不外乎平常之一举一动中,无不潜修密证,行住坐卧,念兹在兹。
而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也可以从中有所领悟:我们应当如何去面对疾病以及人生当中的一切。
图 | 网络 文 | 网络整理
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