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独爱”苍蝇馆子#
有人喜欢门庭若市的网红店,有人钟爱街边小吃,但也有人只喜欢去那些藏在犄角旮旯的、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苍蝇馆子。对于“苍蝇馆子”,很多不太了解的人,可能会误以为是有很多苍蝇的饭馆。但其实不然,“苍蝇馆子”一词最早发源于成都,得名于成都早年间那些卫生条件差、苍蝇乱飞的路边摊铺,是成都人对市井小吃的统称,更是成都的一大特色。

“爱他就要带他去吃苍蝇馆子”一句话就是这么说得来的。但凡是去成都会友,成都本地人从来不会向你推荐那些所谓的高档餐厅,反而是带你穿越整个城市,去寻找那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苍蝇馆子”。
事实上,“苍蝇馆子”只是人们对这类小餐馆的一个爱称,是一个褒义词,而非贬义,其中蕴含着成都人对自己城市文化的一种风趣幽默的自我调侃。店面窄小,装修简单,有时候甚至不装修,只是简简单单地摆上几张桌椅,便成了人们口中称赞满满的“苍蝇馆子”。它可能并不像大都市里遍地都有的那些豪华餐厅般富丽堂皇,但也仍旧能够成为大多数人的独宠儿。
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也越来越热衷于追求个人精神上的满足。但在就餐体验上,往往高档餐厅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更好的服务”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卫生条件和服务水平上,有时候,它的食物口感与苍蝇馆子相比,也许会更胜一筹。但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苍蝇馆子”呢?
或许大多数人会有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好吃的都在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里”。可能这句话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它能流传至今,也必然是有一定的正确性的。毕竟,我们也总能凭借着这句话,在城市里找到不一般的美食。
可能很多人会有一种苍蝇馆子就是那种大隐隐于市,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错觉。但是事实上,在现在高度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质量和价格一般高度匹配。而且真正的美味其实离不开高质量的原材料,精心的烹饪,这些在苍蝇馆子中都很难做到。
比如说宫保鸡丁,一定用的是小公鸡的鸡腿肉,既不是老母鸡,也不是小母鸡,也不是老公鸡,就是小公鸡,既不是胸脯肉,也不是别的肉,就是鸡腿肉,对原材料的高度要求,才会有高质量的一盘宫保鸡丁。
没怎么在广东吃过,之前在某馆子,一锅汤,那是吊得干干净净,清澈见底,细节中体现出一个餐馆的底蕴。沙县中的猪肚汤,排骨汤,可能就不会处理得那么干净了,更别说很多吊鲜味的材料都价格不菲。
再说鱼香肉丝,鱼香肉丝用的是泡椒,很多小餐馆就用豆瓣酱处理了,从一道菜就能看出这家餐馆的水平了,而宫保鸡丁的花生有没有炸过也是另一个例子,小饭店的宫保鸡丁花生99%都是不脆的。
这些细节完全能看出一个餐馆的态度,而小餐馆由于精力和金钱的限制,都不会扣这些细节。但是对于传统的老餮来说,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当然苍蝇馆子也可能在某道小吃上面造诣比较深,无他,唯手熟尔,但是仅限于一两道菜。而且一般是比较简单的。
蔡澜也经常会推荐一些澳门,香港的小餐厅,但是基本上只会推荐一两道菜。
相比较香港而言,感觉中国的馆子的沉淀还没那么深。
再来说说干净的问题,我记得地狱厨房某一集有播到,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厨师的砧板代表着这个厨师,然后因为那个厨师特别脏乱差,直接给踢了。
屈浩大师也曾提到过这个话题,这都是基本功。全是一个厨师的自我修养。
我个人也喜欢吃小馆子,最喜欢的就是大排档刚出锅的顶着镬气的一碗炒面,一热顶三鲜,可能只是在寒风冷冷的环境配合下,一碗刚出锅的炒面才能完胜一切吧。但是吃到最后还是会发现,这炒面还是油了些,如果能再精细点控制油的用量应该能更完美,面条如果还没放那么久也许能再很好吃一点。
就像中医一样,不该过度神话小餐馆,没有那么多隐世高人,放着钱不赚,躲在一个小餐馆里就为了某一天与你的相逢。
#美食##我要上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