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的国粹,围棋与扬州的关系非常密切,扬州可谓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重镇,扬州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围棋棋手,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在扬州的活动涉及围棋,许多著名的围棋著作与扬州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忘忧清乐集》
广陵古籍出版影宋刊本
在中国围棋古谱中,宋本《忘忧清乐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刻印本围棋专著,由御书院棋待诏李逸民编著,因宋徽宗有“忘忧清乐在枰棋”的诗句而得名。书中收有《棋经十三篇》以及宋以前历代著名对局。
近代出版家南陵徐乃昌《玉海棠丛书》影摹宋本,重雕《忘忧清乐集》,全书刻印精审,足窥宋版风貌。书末附清藏书家黄丕烈所撰“跋”一篇,记载了该书版本流传的有关情况,该书版片现藏于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2013年6月,广陵古籍刻印社将该书重新整理,影印行世,这套影宋刊本《忘忧清乐集》逼真地再现了宋版风貌,具有极高的鉴赏、研究和收藏价值。前来参加2013全国围棋段位赛的棋手争相购买收藏。
《棋图义例》
徐铉大胆改革围棋战术之作
宋代杰出的文字学家、书法家徐铉,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围棋理论家,著有《棋图义例》、《金谷园九局谱》、《棋势》等围棋理论著作。他的《棋图义例》可以说是我国围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围棋战术的著作。
徐铉对围棋理论的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将当时围棋实战中的各种术语和各种着法归纳总结为三十余种,如“立”、“飞”、“尖”、“粘”、 “关”、“冲”、“断”、“顶”、“点”、“扑”、“夹”等术语,一直沿用至今;二是他创造性地分别给围棋盘上的十九道线冠以名称,分别是“一天、二地、 三寸(三才)、四时、五行、六官(六宫)、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月,十三闰,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七星,十八松,十九客。”,取代 了古代以平、上、去、入分四隅,交杂难辨的方法。这一创举大大方便了人们对棋谱的记录和记忆,对于棋谱的流传、围棋的普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弈微》
明代方子振的围棋著作
方子振是明代扬州的一位围棋高手,他编著过一本《弈微》的围棋著作,可惜早已不存,《弈微》究竟记载了哪些内容,今人也无从得知。
不过,在明隆庆二年进士李维桢的笔记中,记者找到了一篇李写的《弈微序》,可以了解这部围棋著作的大概内容:“方成名于江南,后赴京,由弈转学,徙家清源。后来,方由厌弈,以至为逃弈而出游,在四川铜梁遇米万钟(仲诏),听其劝说而著《弈微》。”
明代围棋棋坛,名流国手不断涌现,当时扬州也出了一位围棋高手方渭津。方渭津字子振。《江都县志》称方渭津“精弈有神解”。方年少成才,应该说是一方面 得力于天赋,另一方面是刻苦钻研的必然结果。他幼年上私塾时,迷恋围棋已是如醉如痴,每天在课桌下布局算计,十三岁时便已天下无敌手。号称“天下第一品” 的京师派代表人物李釜路过扬州,与天才少年纠缠上了。第一局,李仅胜一子,第二局,则轮到方子振凯歌高奏了。时人对方子振小小少年如此手段大惑不解,以为 是得到仙助,于是敷衍出一个与张良拜师一模一样的方子振学棋的故事,故事地点就在琼花观。
《弈理指归》
施襄夏客居扬州著棋谱
《弈理指归》是一本著名的围棋书谱,是由清朝时期一代国手施襄夏所著,与清代范西屏所著《桃花泉弈谱》并称为古棋谱中的典范之作。
市棋协的围棋一级裁判江志鑫介绍说,棋圣施襄夏与扬州渊源颇深,43岁时曾游扬州,时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邀他至署,与名手黄及侣角艺。施襄夏50岁时 又客居扬州数年,一边教授弟子,一边撰写围棋著作《弈理指归》。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弈理指归》大功告成,卢见曾为《弈理指归》写序并在扬州首 次刊刻问世。
本书首列“五行布局”棋图二十四式。另外还绘有“五行源奥”、“八卦渊微”等图,来标示棋局方位。歌诀注释中运用五行相 克理论,用来解释围棋着法,寓意玄奥。全书按内容分“小侵”、“关飞封角”、“逼关制边”、“拆关连逼”、“关镇制孤”、“拆二”、“镇合关封”、“双飞 燕”八个部分。后经清代钱长泽整理删订,添加了棋图,改编成三卷的《弈理指归图》。
《桃花泉弈谱》
得名于扬州名井桃花泉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最大的围棋古谱之一。此书“戛戛独造,不袭前贤”,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精辟地记载了范西屏对围棋的独特见解。此书一出版,便轰动棋坛,风行一时,以后重刻版本很多,200年来影响了无数棋手。
范西屏晚年客居扬州,范西屏居此期间,学生卞文恒携来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归》,向范西屏请教。范据书中棋局,参以新意,写成棋谱二卷。《桃花泉弈谱》 成书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扬州盐运史高恒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书,从而有了这部著名的《桃花泉弈谱》。
当年的古井“桃花泉”,就在皇宫附近的原新华中学校园内,不过这口井已经不存在了。邓元鏸在为《桃花泉弈谱》作的序中说:“桃花泉者,鹾署井名也。名谱以地,人尠知之。赖有麟庆见亭《鸿雪因缘图记》,记之也。”
《餐菊斋棋评》
晚清国手周鼎对局选评
《餐菊斋棋评》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印于扬州无弦琴室,与清初徐星友编著的《兼山堂弈谱》并称为清代两大评谱名著。《餐菊斋棋评》收集棋谱二十七局,皆为当时的对局,每局都有详细评述。
周小松,名鼎,江苏扬州人。李耀东先生所著《中国围棋史》评价周小松为“清末第一流之弈家”,周小松游走大江南北,足迹遍布北京、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晚清的知名棋手,多以师出周门为荣。
《餐菊斋棋评》是周小松晚年编著的一部著作,他从上千局实战对局谱遴选出27局对弈谱,每局棋谱都加上详细精当的评述,他就棋说棋,不因人废言,有好说 好,有坏说坏。如在评价潘星鉴、任渭南、金秋林、申立功四名手时说:“四君皆一时名手,虽棋路不同,同归于善。但千虑中不免一失,义求至当,不厌索瘢,固 非好訾先辈也。”
除了《餐菊斋棋评》,周小松还有《皖游弈萃》等围棋著作。民国四年,围棋名家吴祥麐与黄赢仙编著出版了《周小松受子谱》,收录周小松的经典对局。扬州市图书馆藏有此书。
《待月謻弈存》
盐运使方濬颐对局选编
同治年间任盐运使的方濬颐喜欢下围棋。方濬颐与很多围棋高手相过从。据其自述,国手徐耀文来扬州,与其对弈,一开始徐让方四子,每日八局,三日后即减为 二子,又二十日,“居然对垒争雄矣。”方濬颐后将对局辑成《待月謻弈存》,与《蜀山草堂弈存》、《皖游弈萃》合称《棋谱三编》。另外,周小松晚年的棋谱 《蜀山草堂弈存》、《皖游弈萃》后也由方濬颐刊行。
方濬颐不仅辑刊了三部棋谱,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有关围棋国手的珍贵资料。他为 《待月謻弈存》、《皖游弈萃》两部棋谱都写有序文,内有晚清许多棋家的重要资料。有关长寿棋僧秋航“年九十余而卒”及“以禅为日课”之说,即源自其序文。 棋僧秋航值得一提,他也是仪征人,为晚清京师十八国手之一。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