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的國粹,圍棋與揚州的關系非常密切,揚州可謂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重鎮,揚州曆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圍棋棋手,許多著名曆史人物在揚州的活動涉及圍棋,許多著名的圍棋著作與揚州有着密不可分的淵源。
《忘憂清樂集》
廣陵古籍出版影宋刊本
在中國圍棋古譜中,宋本《忘憂清樂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刻印本圍棋專著,由禦書院棋待诏李逸民編著,因宋徽宗有“忘憂清樂在枰棋”的詩句而得名。書中收有《棋經十三篇》以及宋以前曆代著名對局。
近代出版家南陵徐乃昌《玉海棠叢書》影摹宋本,重雕《忘憂清樂集》,全書刻印精審,足窺宋版風貌。書末附清藏書家黃丕烈所撰“跋”一篇,記載了該書版本流傳的有關情況,該書版片現藏于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2013年6月,廣陵古籍刻印社将該書重新整理,影印行世,這套影宋刊本《忘憂清樂集》逼真地再現了宋版風貌,具有極高的鑒賞、研究和收藏價值。前來參加2013全國圍棋段位賽的棋手争相購買收藏。
《棋圖義例》
徐铉大膽改革圍棋戰術之作
宋代傑出的文字學家、書法家徐铉,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圍棋理論家,著有《棋圖義例》、《金谷園九局譜》、《棋勢》等圍棋理論著作。他的《棋圖義例》可以說是我國圍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圍棋戰術的著作。
徐铉對圍棋理論的重大貢獻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将當時圍棋實戰中的各種術語和各種着法歸納總結為三十餘種,如“立”、“飛”、“尖”、“粘”、 “關”、“沖”、“斷”、“頂”、“點”、“撲”、“夾”等術語,一直沿用至今;二是他創造性地分别給圍棋盤上的十九道線冠以名稱,分别是“一天、二地、 三寸(三才)、四時、五行、六官(六宮)、七鬥、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月,十三閏,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七星,十八松,十九客。”,取代 了古代以平、上、去、入分四隅,交雜難辨的方法。這一創舉大大友善了人們對棋譜的記錄和記憶,對于棋譜的流傳、圍棋的普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弈微》
明代方子振的圍棋著作
方子振是明代揚州的一位圍棋高手,他編著過一本《弈微》的圍棋著作,可惜早已不存,《弈微》究竟記載了哪些内容,今人也無從得知。
不過,在明隆慶二年進士李維桢的筆記中,記者找到了一篇李寫的《弈微序》,可以了解這部圍棋著作的大概内容:“方成名于江南,後赴京,由弈轉學,徙家清源。後來,方由厭弈,以至為逃弈而出遊,在四川銅梁遇米萬鐘(仲诏),聽其勸說而著《弈微》。”
明代圍棋棋壇,名流國手不斷湧現,當時揚州也出了一位圍棋高手方渭津。方渭津字子振。《江都縣志》稱方渭津“精弈有神解”。方年少成才,應該說是一方面 得力于天賦,另一方面是刻苦鑽研的必然結果。他幼年上私塾時,迷戀圍棋已是如醉如癡,每天在課桌下布局算計,十三歲時便已天下無敵手。号稱“天下第一品” 的京師派代表人物李釜路過揚州,與天才少年糾纏上了。第一局,李僅勝一子,第二局,則輪到方子振凱歌高奏了。時人對方子振小小少年如此手段大惑不解,以為 是得到仙助,于是敷衍出一個與張良拜師一模一樣的方子振學棋的故事,故事地點就在瓊花觀。
《弈理指歸》
施襄夏客居揚州著棋譜
《弈理指歸》是一本著名的圍棋書譜,是由清朝時期一代國手施襄夏所著,與清代範西屏所著《桃花泉弈譜》并稱為古棋譜中的典範之作。
市棋協的圍棋一級裁判江志鑫介紹說,棋聖施襄夏與揚州淵源頗深,43歲時曾遊揚州,時任兩淮鹽運使的盧見曾邀他至署,與名手黃及侶角藝。施襄夏50歲時 又客居揚州數年,一邊教授弟子,一邊撰寫圍棋著作《弈理指歸》。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弈理指歸》大功告成,盧見曾為《弈理指歸》寫序并在揚州首 次刊刻問世。
本書首列“五行布局”棋圖二十四式。另外還繪有“五行源奧”、“八卦淵微”等圖,來标示棋局方位。歌訣注釋中運用五行相 克理論,用來解釋圍棋着法,寓意玄奧。全書按内容分“小侵”、“關飛封角”、“逼關制邊”、“拆關連逼”、“關鎮制孤”、“拆二”、“鎮合關封”、“雙飛 燕”八個部分。後經清代錢長澤整理删訂,添加了棋圖,改編成三卷的《弈理指歸圖》。
《桃花泉弈譜》
得名于揚州名井桃花泉
範西屏的《桃花泉弈譜》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價值最大的圍棋古譜之一。此書“戛戛獨造,不襲前賢”,内容異常豐富、全面,精辟地記載了範西屏對圍棋的獨特見解。此書一出版,便轟動棋壇,風行一時,以後重刻版本很多,200年來影響了無數棋手。
範西屏晚年客居揚州,範西屏居此期間,學生卞文恒攜來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歸》,向範西屏請教。範據書中棋局,參以新意,寫成棋譜二卷。《桃花泉弈譜》 成書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揚州鹽運史高恒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書,進而有了這部著名的《桃花泉弈譜》。
當年的古井“桃花泉”,就在皇宮附近的原新華中學校園内,不過這口井已經不存在了。鄧元鏸在為《桃花泉弈譜》作的序中說:“桃花泉者,鹾署井名也。名譜以地,人尠知之。賴有麟慶見亭《鴻雪因緣圖記》,記之也。”
《餐菊齋棋評》
晚清國手周鼎對局選評
《餐菊齋棋評》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印于揚州無弦琴室,與清初徐星友編著的《兼山堂弈譜》并稱為清代兩大評譜名著。《餐菊齋棋評》收集棋譜二十七局,皆為當時的對局,每局都有詳細評述。
周小松,名鼎,江蘇揚州人。李耀東先生所著《中國圍棋史》評價周小松為“清末第一流之弈家”,周小松遊走大江南北,足迹遍布北京、山東、安徽、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地。晚清的知名棋手,多以師出周門為榮。
《餐菊齋棋評》是周小松晚年編著的一部著作,他從上千局實戰對局譜遴選出27局對弈譜,每局棋譜都加上詳細精當的評述,他就棋說棋,不因人廢言,有好說 好,有壞說壞。如在評價潘星鑒、任渭南、金秋林、申立功四名手時說:“四君皆一時名手,雖棋路不同,同歸于善。但千慮中不免一失,義求至當,不厭索瘢,固 非好訾先輩也。”
除了《餐菊齋棋評》,周小松還有《皖遊弈萃》等圍棋著作。民國四年,圍棋名家吳祥麐與黃赢仙編著出版了《周小松受子譜》,收錄周小松的經典對局。揚州市圖書館藏有此書。
《待月謻弈存》
鹽運使方濬頤對局選編
同治年間任鹽運使的方濬頤喜歡下圍棋。方濬頤與很多圍棋高手相過從。據其自述,國手徐耀文來揚州,與其對弈,一開始徐讓方四子,每日八局,三日後即減為 二子,又二十日,“居然對壘争雄矣。”方濬頤後将對局輯成《待月謻弈存》,與《蜀山草堂弈存》、《皖遊弈萃》合稱《棋譜三編》。另外,周小松晚年的棋譜 《蜀山草堂弈存》、《皖遊弈萃》後也由方濬頤刊行。
方濬頤不僅輯刊了三部棋譜,而且為後世留下了不少有關圍棋國手的珍貴資料。他為 《待月謻弈存》、《皖遊弈萃》兩部棋譜都寫有序文,内有晚清許多棋家的重要資料。有關長壽棋僧秋航“年九十餘而卒”及“以禅為日課”之說,即源自其序文。 棋僧秋航值得一提,他也是儀征人,為晚清京師十八國手之一。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複【善本古籍】公衆号消息: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