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聊斋志异」看热闹吃了大亏,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我就是个乡下人,拉着一车梨来集市里卖,谁知遇上个无赖,非得找我讨一个。我的梨是卖钱的,怎么可能免费送给他,结果这个无赖还不走了,这事儿到底谁对谁错?

1

从前,有个农民拉了一车梨在集市里卖。他家的梨味道好,甜美多汁,因此,比别家的梨都要贵不少。街上人来人往,这时一个穿着一身破袄子的道士似乎对农民的梨特别感兴趣,他在车前徘徊了很久,想讨个梨吃。

「聊斋志异」看热闹吃了大亏,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农民哪里愿意,可以卖钱的东西凭什么要拿来给乞丐吃。可是这个道士很执着,赶又赶不走,农民火冒三丈,开口骂道:“你这臭道士,给脸不要脸,凭什么死乞白赖地在这儿吃白食,说不给就不给!”

道士说:“施主,你这一车梨怎么说也得好几百个,就算施舍给我一个,对你也没什么损失呀,你不给就算了,怎么还骂起人来了?”

一个坚持要梨,一个死活不给,这样一场好戏,立刻引起了旁人的围观。有人劝农民道:“你就挑一个烂一点的梨打发他算了,和气生财嘛。”农民不肯,执意要和道士吵出个胜负来。

2

旁边店铺里的伙计也一直在看热闹,瞧着两个人为了一个梨争执不下,于是自己掏腰包买了一个,送给道士,劝他赶快离开。

道士向伙计道了谢后,转身对众人说:“贫道就是个出家人,没什么钱,可从来不知道吝啬两个字怎么写,我这儿也有不少好吃的梨,今天就拿出来请大家品尝。”

大伙儿听了面面相觑,有人好奇道:“既然你有梨,为什么不自己吃,还要来讨呢?”

道士嘿嘿一笑,道:“我是需要这个梨做种子。”

说完,他三下五除二把梨子吃了个干净,然后从身后的包裹里拿出一把铲子,就地挖了个几寸深的坑,将刚刚吃剩的梨核放进坑里,然后重新把坑填上。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聊斋志异」看热闹吃了大亏,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他又转身吩咐刚才的伙计道:“请帮我拿一壶热水来。”

“要热水做什么?”伙计一脸疑惑道。

“给树浇水呀。”

“浇水用热水?”

“你只管拿来就好。”

伙计从店铺里拿来一壶滚烫的开水,道士接过倒进坑里。

这时,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大家窃窃私语,都在暗中讨论,看这道士到底能玩出个什么花样来。

3

在无数期待的眼神下,一棵翠绿的新芽垂着脑袋挣扎着破土而出,嫩芽疯狂地向上拔节抽枝,一会儿就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梨树,再一眨眼的功夫,梨树便开花了,然后那些花又眼看着枯萎结成了一个个黄澄澄的大梨子。

「聊斋志异」看热闹吃了大亏,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道士爬到树上摘下梨子,开始给周围的人发梨。

“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又大又甜的梨,不要一文钱,免费送了!今天最后一天,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要犹豫,不要徘徊,徘徊犹豫,错失机遇,犹豫徘徊等于白来!”

在围观群众的热情支持下,一树的梨子瞬间清空。道士轻松地跳下树枝,捡起铁铲,一通“叮叮当当”又将刚种的梨树砍倒,然后将砍倒的树连枝带叶抗在肩上,在众人的注视下从容不迫地离开。

4

道士刚开始做法的时候,卖梨的农民也偷偷混在人群里看热闹,他就想瞧瞧这个道士到底能整出个什么幺蛾子来,谁知竟越看越有意思。农民伸着脖子瞪着眼,居然把卖梨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等道士扬长而去,农民这才想起,哎哟,我的梨呢?再回去看时,车上已经空空如也,一个梨都没有了。农民终于反应过来,敢情刚刚那老道送出去的梨全是自己车上的。再仔细一瞧,不仅梨没了,车把也断了,看那刀口还是新的。

他气急败坏地追出去,可哪里还有道士的踪影,满集市的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聊斋志异」看热闹吃了大亏,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5

这篇故事来自《聊斋志异》之《种梨》,故事用一种嬉笑怒骂的方式批判某些人性的卑劣,讽刺那些斤斤计较的吝啬鬼,其本意还是劝诫人们要有仁善之心,不要死抱着财富不放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应该尽量去做善事,积善缘。

「聊斋志异」看热闹吃了大亏,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不过,可能是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在我看来,卖梨的农夫,把辛苦种的梨拿出来卖,挣的也只是血汗钱。固然他为人稍微刻薄了那么一点,实在不应该得到这样的惩罚。

在现代社会,人们似乎更看重契约精神,诚信买卖则是最大的契约精神的突显。农民实在是没什么大错,反而是最后拿了农民的梨送人的道士显得有一点不讲道理。

聊斋志异 - 种梨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chán),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biào)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