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鲜卑·慕容-人物志-鹰扬虎视慕容皝

诗曰:

鹰人长逝晾鹰台,新鹰岂管兔犹肥。

肥兔无踪一时憾,苍鹰为王百兽来。

白山黑水豺狼尽,赤日苍穹霸业开。

扶摇直上九万里,恪死垂走大梦归。

一、继位与内乱:鹰人长逝晾鹰台,新鹰岂管兔犹肥

公元333年,中国南方为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八年,中国北方为后赵高祖石勒建平四年。辽东鲜卑首领慕容廆卒,子慕容皝继。慕容皝(297-348年),慕容廆第三子(嫡长子),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帝国的缔造者(称燕王,其子慕容儁称帝),《晋书.慕容皝载记》记载,慕容皝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从慕容皝后来的作为来看,描写的也算中肯。

慕容廆留给慕容皝的政治遗产有:

1、“统一东北、虎视中原”的战略构想。这个在写慕容廆的时候已经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不再赘述。

2、东晋朝廷的空头支票:镇军大将军、平州刺史、大单于、辽东公,持节、承制封拜。在所有遗产中,这张空头支票最值钱。在352年慕容儁称帝之前,慕容氏一直扯的是这面大旗。正是因为这面旗帜的存在,使得中原统治者(先后为匈奴刘赵、羯族石赵、汉族冉魏)总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南有东晋,北有向东晋称臣的慕容氏)。这样,东晋的光复梦就不会破灭,中国南北方随时会陷入混战,慕容氏就有可能趁乱实现霸业。

3、东北诸胡中最强大的军事实力。慕容廆虽未能统一东北,但东北诸胡宇文鲜卑、段部鲜卑、高句丽在局部军事摩擦中都败在了慕容鲜卑手下,这就意味着慕容氏是当时中原统治者和东晋的优先拉拢对象,如果处理得当,无论从后赵手中,还是从东晋手中,都能捞着好处。

4、较为成熟的政治制度。早在西晋还未灭亡时(316年之前),慕容廆就广置郡县,其发动战争也多“立郡县而归”。立郡县,就是发展农业,而农者,国之本也。立郡县、发展农业意味着藏粮于民,藏兵于民,打起仗来粮草、兵源都不是问题。而且老百姓安定了,读书人也就多了,于是慕容廆又“推举贤才,委以庶政”。

说到这里,忍不住又要夸赞慕容廆一番,因为慕容廆发明了一项政治制度叫“立郡县以统流人”,当时中原大乱,辽东一带难民很多。难民问题是个棘手的问题,不仅要吃、要穿,还有可能打砸抢、扰乱治安,时至今日,欧洲诸国仍然深受难民问题困扰。但慕容廆却巧妙地将弊转为利,他“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并州人为唐国郡”。于是,原来的难民由流民变为居民(或称子民),由要饭的成为生产者(或纳税人),由搞破坏的成为治安维护者,真奇招也!差不多同时期,汉人王导在江东开始搞“侨寄法”,解决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后无处立足的问题。可见我们之前对慕容廆的评价名副其实。大家可以先上网百度一下“王导”,看看其人什么出身、什么文化程度、什么作为、什么历史地位。然后,慕容廆的形象会在你心里瞬间高大,胡人慕容廆的理念竟丝毫不落后于汉族政治家王导。大家也可搜索“王与马,共天下”来了解王导。

慕容廆留给儿子的的确是一手好牌。对于慕容皝这只“新鹰”来说,可以说是“新鹰初放兔犹肥”,鹰是雄鹰,猎物是肥美的,也是现成的。但内乱延缓了慕容氏统一东北的大业。慕容廆是一个优秀的“训鹰者(鹰人)”。他的儿子们个个优秀,各个都有鹰击长空之志、鹰撮霆击之才,在古往今来各个朝代开国君主的儿子们中,慕容廆的这几个儿子算是佼佼者。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历朝历代开国君主的二代们,高下立判。这些人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草包型,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憋屈而死;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就是说难民为何不吃肉粥的那位,堪称弱智;秦二世胡亥,连指鹿为马都无力戳穿....等等。另一类是青出于蓝甚至胜于蓝型,如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等。前一类为何弱,缺乏历练,秦二世胡亥生在帝王家,自不必说;晋惠帝司马衷生在王侯家,也不必说;那么汉惠帝刘盈呢,按说他出生时,刘邦什么也不是,但刘邦江山打得太快,没等刘盈长大刘邦就称帝了,而且早早被立为太子,长在深宫,对人世间的事情可谓一无所知;他弟弟汉文帝刘恒就不同,早早就被封为代王,出京就藩,成为一方诸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而且代地是苦寒之地,刘恒年纪轻轻就经受了锻炼。朱棣和刘恒差不多,年纪轻奇怪就就藩北京,成为燕王,为大明王朝戍边,与蒙古打交道,他一反,朱允炆真是无能为力。李世民和这两位不同,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已成年,他全程参与了唐王朝的奠基过程,他父亲坐江山很大程度上也是仰仗他,所以他不是典型的二代,他具有开国君主的品质。

慕容廆的儿子们就属于创业参与型,所以个个龙腾虎跃,互相之间不服气。慕容皝也对他的兄弟们深为忌惮。慕容皝即位后,其他兄弟都不服气,能力越高的越不服气;慕容皝也因忌惮而开始弹压他的弟兄们,能力越强,遭受的压迫越深。于是,最优秀的慕容翰、慕容仁、慕容昭率先发难。先是慕容翰出走段部,接着是慕容仁割据一方。类似的事情在慕容家族后来的历史中还会发生很多次,不然他们的结局不会是这样。为什么会屡屡发生这样的事情,需要深入探究,也许,等研究到慕容垂时,能够给大家一个完美的答案。

说到慕容廆死后慕容氏的内乱,我们可以从制度角度去分析。我们不妨先将鲜卑慕容氏与满洲爱新觉罗氏做一个对比。都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是在东北起家,都是趁中原大乱时参与全国统治权的争夺,同样有一个雄杰的开国君主(慕容廆和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也各个不凡,褚英、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哪个都有帝王之才;甚至努尔哈赤的孙子们也都是大才,褚英之子杜度,代善之子岳托、萨哈林、满达海,皇太极之子豪格、硕赛......那么,满清在第二、三代皇位(汗位)更迭后为什么没有内乱?因为无论清太宗皇太极还是清世祖福临(顺治),都不是前代指定的,而是宗室集体推举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会决定的。这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特色,就像蒙古的忽里台大会,用于讨论重大事项决策和推举首领,带有现代议会的性质,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窝阔台没有立即继位,而是由拖雷监国至1229年,就是因为未到下届忽里台大会的会期;满清初期的四大和硕贝勒议政和八大旗主贝勒议政也是这样的机制。那么,这种政体产生的根由是什么?因为少数民族政权多是“领主联盟”性的政权,一般由可汗的兄弟子侄各领若干部众,这些部众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是其领主的私产。既然是私产,那么这些领主就相当于现代企业里的股东,大股东要在董事会里安排自己的代言人,而且要有表决权。于是就形成了类似蒙古忽里台大会和满清诸贝勒议政这样的机制。

皇太极继位、福临继位,都是上会推举出来的,既然是会上推举出来的,大家就都不好说什么了;而且有得必有失,与最高位置失之交臂的人也得到了退而求其次的好处,比如顺治继位后多尔衮得到了摄政王的位置,豪格虽然也没有登上大位,但一看新皇帝是自己的亲弟弟,也就都不会再反了。

反观慕容鲜卑,他们早期无疑也是这种机制,但到慕容廆时代,显然已经弃用了这种制度,采用了汉族制度,“领主们”在最高层决策中已经失去了发言权,有发言权的人成为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代表。慕容翰、慕容仁等人既没有得到大位,也没有得到什么许诺或者实质利益,于是他们就反了。

慕容翰害怕慕容皝加害,就投奔了段氏;慕容昭与慕容仁合谋举兵反慕容皝,被慕容皝发觉,杀掉慕容昭。慕容仁带领部众割据一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慕容仁与慕容皝都声称自己是慕容廆的合法继承人,就像1927年左右的蒋介石和汪精卫一样,两个国民政府,都说自己是继承先总理遗志。总而言之,在慕容廆死后,他的儿子们没有着眼于怎么捕杀现成的猎物,而是忙于争位。

二、平乱与称王:肥兔无踪一时憾,苍鹰为王百兽来

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肥兔”。因为慕容廆死时,在东北地区的诸胡中,慕容氏处于强势地位,在军事上处于攻势;而段部、宇文部、高句丽在军事上处于守势,此时的宇文部和段部对于慕容部来说就是两只肥兔,鹰撮兔,轻而易举。此时如果兄弟同心,一鼓作气,那么慕容廆统一东北的遗志可能提早完成。

慕容翰、慕容仁的发难打乱了慕容皝的计划。使得慕容皝不得不攘外安内同时进行。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正是这种内忧外患锤炼了慕容皝的意志,锻炼了慕容皝的儿子们,也使得整个慕容鲜卑的部族心理更加成熟,更使得慕容鲜卑提前完成了正统确立和思想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肥兔无踪一时憾”,因为从长远来说是有利的。

慕容皝与慕容恪之争说白了是“正统”之争,因为当时慕容仁尽得辽左之地(相当于慕容部领地的一半),自称车骑将军、平州刺史、辽东公,这是东晋朝廷赐予慕容廆的名号,也是慕容廆传给慕容皝的称号。如果胜利者是慕容仁,也许我们今天写的这篇文章就应该叫《鹰扬虎视慕容仁》。有些人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因为位子既然是慕容廆亲自交给慕容皝的,那么慕容皝就是正统,何来正统之争。我们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所谓“正统”,不一定是起先继承了大位的那个人(或那一支人),而是能够领导这个王朝走向强大、不断延续王祚的那个人(或那一支人)。朱允炆和朱棣谁是正统?连几个叔叔都摆不平的人,能摆平天下吗?

这种正统之争也是一个部族、民族,甚至是政党发展的必由之路。既然是必由之路,那么还是早完成早好,因为只有内部高度统一才能一致对外。一个部族、民族、政党如果没有在早期进行正统的确立,那么就会留下祸端,而且这个祸端迟早要爆发,一旦在事业即将成功的时候爆发,那么结果会是毁灭性的。正统之争说白了就是思想统一,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没有完成思想统一的政治极易成为军阀政治,军阀政治的特点是分分合合,决定分合的基础是利益。国民党就是军阀政治,根源在于蒋某人身份的不合法性,宁汉合流蒋某人赢了,但国民党远未统一。汪蒋之争中断了北伐,宁汉合流后开始二次北伐,但唐生智的垮台、蒋介石和李宗仁的芥蒂使得北伐军实力大打折扣,不得不和冯玉祥、阎锡山结盟,组成新的松散型、妥协性的政权,为中原大战埋下祸根。孙总理的两个合法继承人汪精卫和胡汉民屡屡被各路军阀沐猴而冠,成为反蒋的工具,甚至被日本人利用,都是未彻底解决正统问题的祸患。

言归正传。公元335年左右,慕容皝效法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因滹沱之冰以济大业”故事,采用奇袭战法,贱凌而进,生擒慕容仁,完成内部统一。试想,如果慕容仁之叛发生在慕容儁进军中原的途中,那结局又会怎样?

从慕容廆逝世到平定慕容仁这段时间,慕容皝处于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境地。如果他的敌人们联起手来,慕容皝肯定是无力应对的,因为慕容仁分走了一半人地,宇文、段部在慕容廆时期也未伤筋动骨。但是历史却是:在长达五年(333-337)的时间内,他的敌手们都没能联起手来,而且任由慕容皝频频发动战争,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慕容皝与段部打仗的时候,慕容仁和宇文部都没有试图袭击慕容皝的老巢。这是怎么回事呢?

雄才大略的慕容皝深知,这个时期最可怕的、也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对手们的联合。于是他采取了以下策略:

1、坚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频频发动战争。这一时期,段部、宇文部、慕容仁对慕容皝形成包围之势,如果不主动出击,即使三部不发动大规模战争,靠不断鲸吞蚕食也能让慕容皝的地盘逐步缩小。他深知这一点,于是频繁发动战争,334、335两年,慕容皝主动挑起的战争就有四场:封奕攻鲜卑木堤,叔虞攻乌丸悉罗侯,亲征辽东、封奕袭击宇文涉奕余。频繁的主动挑衅,让各部不敢轻易进攻,慕容皝可以在保证自己地盘的同时,适当扩大地盘,保证为今后的战争留下足够的战略纵深。

2、控制战争规模,避免决战。虽然频繁发动战争,但战争规模都不大。334年,亲征辽东,慕容仁的两个部下投降,慕容皝置和阳、武次、西乐三县后班师。335年,派封奕攻打宇文部涉奕余,获胜后班师。两次都没有乘胜扩大战果。一旦盲目扩大战果,势必陷入决战,决战犹如泥潭,进入易,退出难,如果宇文、段部、慕容仁三部合兵,则慕容皝必败;如有一部或一二部联合抄其后路,慕容皝也将难以回援。

3.偏师四面出击,主力居中预备,防抄后路,积小胜为大胜。主力部队不轻易出动,待小范围战争打到一定程度,突然增兵决定胜负,积小胜为大胜,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避免后路被抄。还能留出足够的部队打援。

总而言之,就是在不断地小规模战争中迷惑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然后在变化中寻觅战机,最后奇袭制胜。终于,战机来了,335年,慕容皝攻打宇文涉奕余,其他人以为慕容皝这次也会适可而止,但他们失算了。之所以选择攻打宇文涉奕余,实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当时慕容皝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1.涉奕余是宇文部的别部(非主力,或非正规军,或杂牌),攻打这个部落不会刺痛其他人的神经,可以获得大把的时间暗地运兵。2.该部靠近通往慕容仁领地的海路,是为了借道到达海路,实施奇袭。也是天助慕容皝,该段海路本来从不结冰,当年却结了冰,船也不用坐了。可怜慕容仁,睡梦中被擒!好一招瞒天过海之计!慕容仁一灭,局势立即扭转,宇文部和段部即使加起来也不是慕容部的对手。

于是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史称前燕)。此时的慕容皝,在疆域上和军事实力上只能说与乃父慕容廆当年持平。但在威望和号召力上,却远远超过了慕容廆。因为他破了一个大局,一个数路强敌围攻的大局,一个慕容廆也不曾破过的大局。这种威望、号召力、高度团结、高度自信,使得慕容皝在接下来统一东北的过程中势如破竹,也使得慕容氏逐渐具备了成就大业的硬性实力和气质品格。所以说,苍鹰为王,百兽自来归附。

三、统一东北与虎视中原:白山黑水豺狼尽,赤日苍穹霸业开

慕容皝称燕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慕容廆使慕容鲜卑由奴隶制的游牧部族初步具备了封建国家的特征,但并没有建国,我们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只能称他为前燕帝国的奠基者,而慕容皝则是缔造者。

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曾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因为枪打出头鸟,谁先称王谁先死,敢称帝则死的更快。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陈胜是一个,袁术是一个,十六国时期的冉闵也是一个。但历史的美妙之处恰恰在于没有亘古不变的法则。在一些特定环境下,缓称王者为明智;在另一些特定环境下,先称王者为明智。朱元璋缓称王是明智的,慕容皝早称王也是明智的。

我们先从内部环境视角分析慕容皝称王的动机:首先,慕容皝的威信在内部已无可撼动,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儿子、孙子的位置也无可撼动,为了在今后徐图霸业的道路上最大限度避免内乱发生,必须将汉人式的父传子机制彻底合法化,将胡人式的“能者为长”制度抛弃。因此,就要称王,建立真正的汉人式的国家。其次,只有旗帜鲜明地建立国家、提出纲领,才能使天下英雄豪杰在慕容氏身上看到政治前途,并且争相投效。再次,让内部看到出路,凝聚共识。慕容皝成了王,手下的人也都官升一级。宗室为了什么,为了更多的部众、更多的食邑。文人为了什么,为了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从当时的内部环境看,慕容皝早称王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内部有利因素,堪称明智。

再从外部环境视角来分析慕容皝称王的合理与不合理。慕容皝过早称王的隐患有二:第一是刺痛以正统自居的人的神经,这时的正统是东晋。第二是害怕过早暴露实力促使对手们团结起来。慕容皝分析后认为:

第一,称王不会失去东晋的支持。东晋的头号敌人是占据他们江山的羯人(后赵),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寻找伙伴共同掀翻后赵;慕容皝的行为的确刺痛了他们的神经,但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为慕容皝的父亲慕容廆已经试探过一次了,当时东晋没有激烈反对,而是选择了冷处理,这就说明他们有心理准备。况且慕容氏的异志其宗主国心知肚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双方是利用关系,因此还是看实质吧,名号不重要;再一个,远隔千山万水,东晋确实也也奈慕容皝不得。

第二,后赵和东晋是永远不可能联合的,他们是贼与失主的关系;东晋和东北诸胡也不可能联合,因为东晋经营东北的目标很明确,寻找攻打后赵的同盟,这个同盟还是强一点的好,在东北诸胡中,他们当然会首选与慕容氏结盟。至于东北诸胡间的结盟,慕容皝更是不惧,他们的实力加起来也敌不过慕容部,不怕他们联合。

从以上两个角度讲,称王没有问题。唯一害怕的是后赵和东北诸胡的结盟,因为后赵对待东北的态度也很明确,为自己和东晋作战解除后顾之忧,他们不想让东北诸胡任何一部强大,如果慕容部强大起来,他们势必会和段部、宇文部联合打击慕容部。所以说,从当时的外部环境来看,慕容皝的称王既有一定的有利因素,也有一定的挑战。是通过称王最大限度激发内部优势,还是通过缓称王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慕容皝选择了前者。因为绝对的内部优势和一定程度的有利外部条件使得他有信心迎接挑战,有信心在后赵与东北诸胡之间周旋。

可以说,慕容皝称王绝不是沽名钓誉,而是称王明志。他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在称王这天就想好的。他需要做的是:一,防止宇文氏、段氏与后赵结盟;二,防止宇文氏与段氏结盟;三,在一、二的前提下消灭宇文氏与段氏;四、在一、二、三的基础上消灭扶余和高句丽,统一东北;五,静观中原局势,等待时机南下。

怎么防止宇文、段氏与后赵结盟,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抢先与后赵结盟。与后赵结了盟,即使宇文氏和段氏结盟也不怕,因为后赵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后赵为什么能与慕容鲜卑结盟?对于后赵来说,做为中原统治者,实力自非慕容部这样的小国可比,但树大招风,面临的压力也最大,南有不共戴天的东晋,西北有臣服东晋的前凉,西南有不确定因素成汉,北有慕容氏的盟友拓跋氏(代国)。对于后赵而言,忧在外则攻其弱,先把与自己邻近的弱国灭了再说。谁近?谁弱?段部首当其冲。

当时四者之间的地理位置是这样的:段部占据今秦皇岛——承德一带,阻隔在后赵与慕容氏之间;慕容氏占据今锦州——营口一带,阻隔于宇文部与段部之间;宇文部则处于更北的今阜新——赤峰一带。怎么灭段部,一目了然:与慕容鲜卑结盟。

于是,公元338年,赵、燕联合攻段。段部怎能受得了两大强敌的夹攻,于是首领段辽选择投降,段部灭。

按照既定方针,段部一灭,慕容皝应该掉转头来收拾宇文、高句丽和扶余。但是,我们前面说过,后赵害怕慕容氏在东北一家独大,成为自己与东晋作战的后顾之忧,所以,此时慕容皝如果立即调转方向,那么后赵就会立即跟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决定先跟后赵掰一掰手腕!他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当时后赵内部也不稳定,羌族的两大酋长姚弋仲(后代建立后秦)、符洪(后代建立前秦)虽然臣服于后赵,但归根结底是一种盟友关系,且对石虎的暴戾甚为不满,随时可能反叛。所以石虎不敢投入过多兵力与慕容皝对决。当然,这么做的目的在于暂时止住后赵向东北扩张的步伐,而不是真的要一较高下,所以双方投入的兵力都十分有限,这是慕容皝的一贯做法,他还是想奇击致胜。

这一仗,虽然最后凭借儿子慕容恪的奇袭取得了胜利,但慕容皝也着实体会了一把破釜沉舟的感觉!对手实在太强大了,还得谨记父亲的遗训,霸业要“徐图”,还得等。当然,目的达到了,石虎也暂时停住了向东北扩张的步伐。大家留意一下这个奇袭后赵的慕容恪,此人被后世称为十六国时期第一军事家,同时治国也很有一套。关于慕容恪的生平,我们后面要单独撰文介绍。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后赵认为慕容皇在夹攻段部的战争中没有尽全力,当然这只是借口,于是挥师攻燕,当时前燕的很多州郡投降后赵,慕容皝的驻地也被层层包围,因此慕容皝也是被迫应战。当然,在当时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按照常理,他应该讲和或突围。但他却选择了主动应战,可见慕容皇真乃一身奇胆,可见其思维习惯的与众不同。

本来想一鼓作气拿下宇文氏,但与后赵的这次战争让慕容皝谨慎起来,还是先挑软柿子捏吧,理由嘛,还是那句话,忧在外而攻其弱。于是他将矛头对准了高句丽,那个已经被他父亲打的奄奄一息的高句丽。

公元 342 年,慕容皝率慕容翰(兄)、慕容垂(子)及 5.5 万大军分南北两路讨伐高句丽,经过会战,轻松消灭高句丽主力,攻破丸都城,将其首都洗劫一空,将高句丽臣民 5 万人掠卖为奴,还抓获高句丽王高斯由的母后和王妃,并发掘高句丽陵墓的老王尸体作为要挟,高斯由被迫用大批财富赎回。经过此役,高句丽差一点灭国,从此对慕容氏俯首臣称。此役中,我们要重点留意慕容垂这个人,他也是慕容皇的儿子,慕容儁与慕容恪的兄弟,在慕容家族史上,他比他的爷爷慕容廆、父亲慕容皝、哥哥慕容儁、慕容恪更加传奇。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当然也要单独撰文介绍。

灭高句丽一役,是慕容鲜卑(其实从慕容皝称王那天起,我们就应该称之为前燕了)军事史上的一大转折。他们一改往日的偏师奇袭战法,第一次采用大兵团作战。原因主要有:第一,此役必须迅速结束,因为后赵虽然新败,但这种局部战争对强大的后赵根本微不足道;第二,前燕实力较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要想参与中原逐鹿,必须使用大兵团作战,此役可视为一次演练。

接下来就是宇文部了。公元344年,燕王慕容皝率兵攻宇文部。他以慕容翰(兄)为先锋,并命慕容军(弟)、慕容恪(子)、慕容垂(子)等率兵三道并进。宇文逸豆归遣涉夜干率兵迎战。慕容皝遣使驰告前锋慕容翰:“涉夜干勇冠三军,宜避其锋。”翰以为宇文举国精兵皆来,若败涉夜干,其国不攻自破。于是督军与涉夜干战,并以慕容垂军由侧翼突然杀出,涉夜干战死,宇文军溃败,燕军乘胜追击,克其都城紫蒙川(今辽宁朝阳西北),宇文逸豆归败逃,死于漠北。宇文部亡。

刀锋所指,战无不胜。346年,慕容皝派慕容儁与慕容恪,以7000兵马奇袭扶余,扶余灭。此役中,我们要重点留意慕容儁这个人,他后来继承了慕容皝的王位,这个人我们更是要单独撰文介绍。

从337年平定内乱到346年攻灭宇文部,慕容皝历时十年而统一东北。他站在晾鹰台上,白山黑水,尽收眼底!虎豹豺狼,仰视鹰王!这一时期的慕容皝,真可谓是大展鹰威!

当时天下局势是这样的:淮河以南是东晋(汉人司马氏),淮河以北是后赵(羯人石氏),这是当时最大的两个政权,也是绝对不可能妥协的两个政权,四周的其他割据政权如何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晋和后赵关系的变化,或者是这两个政权内部的变化。西南地区(主要是四川)是成汉(氐族李氏),这个政权偏安一隅,但也不是没有野心。西北地区(陇西)是前凉(汉族张氏),前凉是由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建立的政权,别看西北是不毛之地,但在当时地位特殊,因为西晋灭亡后一部分士族追随东晋政权南下,史称“衣冠南渡”,其余则大部分进入陇西,史称“士族北上”,这个政权表面上仍臣服于东晋,因此,只要东晋尚存匡复中原的机会,他们就不会轻易和少数民族政权联合。正北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则是拓跋氏建立的代国,也就是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的前身。而我们的主人公慕容皝,则雄踞东北!

此时此刻,鹰王慕容皝,用虎一样的眼睛盯着中原!他期盼着,期盼着风云突变,中原重开战!在此之前,他没有只顾征战,因为他不是“唯军事论者”,唯军事论者注定要一败涂地、一事无成的。他还抓政治、抓经济、抓外交!他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更是战略家!

他发展农业,曾说,“君以黎元为国,黎元以谷为命”。于是在都城外设立籍田,躬耕以劝百姓;同时走郡过县,劝课农桑;发给有地无牛的农民以耕牛;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他广开言路,立纳谏之木征集民意。他重视教育,立官学鼓励王公大臣的子弟读书,并每月亲自督学、亲自主持考试、甚至亲自讲课。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外交策略也很是高明,比如与拓跋氏联姻。自古中原政权若想南下,必须摆平东北。而东北少数民族若想南下,则必须摆平北方。一是实现东北与正北的联合,从两个方向对中原进行打击;二是担心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东进,抄其老巢。大金完颜氏在南下前,先灭掉了辽国;满清在入关前,先征服了蒙古;甚至于日本鬼子也明白这点,建立伪满政权后立即着手策反蒙古王公。说到这里,还得说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抗战后在抢占东北、经营东北的同时,对内蒙古的经营也很有方略。在东蒙,乌兰夫与1947年在乌兰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这样一来,国民党东北集团的部队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只有沿海路逃窜一条路,如果任其由东北退入东蒙,与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形成互为掎角之势的两大重兵集团,那么平津问题就没那么容易解决。在西蒙,聂荣臻、贺龙、徐向前三大元帅解放战争最热火朝天的头三年一直没有离开华北,在晋陕蒙-晋绥-晋察冀一线完成了对平津傅作义集团、山西阎锡山集团、绥远董其武集团的分割,大同-集宁战役打得何等惨烈,就是要打通并维持这条线,如果董其武能够南下、东进,甚至宁马、青马(西北四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能够东进,那么,平津问题仍然不好解决。与这么多千古军事大家不谋而合,慕容皝堪称奇才。

总之,一切都准备好了。白山黑水之间,再无他的敌人;赤日苍穹之下,才是他的战场。但天命难违,公元348年,慕容皝逝世!就像他的父亲慕容廆没有看到东北统一样,慕容皝没有看到前燕建政中原!

慕容皝到底有多少儿子,我们不得而知。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有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几人,其中又以慕容儁最为出色。慕容皝死后慕容儁继承燕王位。

四、后记:扶摇直上九万里,恪死垂走大梦归

慕容廆死的那年,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死了,这个人就是当时统治中原的后赵政权的创始人石勒(羯族)。石勒的侄子石虎成为后赵的实际统治者,中国历史上最暴的暴君粉墨登场。

慕容皝死后第二年,石虎也死了。在石虎手上,羯族人在中原地区实施的暴政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之所以没有大乱,全靠石虎这个千古暴君以登峰造极之暴压制着。石虎一死,石氏立即内乱,中原立即大乱。中原一乱,慕容氏苦等二十年的机会终于到了。

公元350年,慕容儁挥师南下。公元352年,慕容儁称帝,是为前燕烈祖。慕容氏成为华夏大地实力最强大的政权。可谓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段历史我们会在《龙行天下慕容儁》一文详细描述。

公元360年,慕容儁死,慕容暐即位。慕容暐前期,有慕容恪辅佐朝纲,慕容垂领兵征战,大有统一中原的希望。但公元367年,慕容恪死。慕容评(慕容廆子)主政,慕容垂遭猜忌,叛逃。至此,恪死垂走,前燕急剧衰落。

公元370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鲜卑慕容氏统一天下的第一场大梦告吹!这段历史我们将会在《亢龙有悔慕容暐》一文详细介绍。

但鲜卑慕容氏的传奇还远未结束,因为,慕容垂还活着!慕容垂的事迹我们会在《否泰轮回慕容垂》一文详细介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