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鮮卑·慕容-人物志-鷹揚虎視慕容皝

詩曰:

鷹人長逝晾鷹台,新鷹豈管兔猶肥。

肥兔無蹤一時憾,蒼鷹為王百獸來。

白山黑水豺狼盡,赤日蒼穹霸業開。

扶搖直上九萬裡,恪死垂走大夢歸。

一、繼位與内亂:鷹人長逝晾鷹台,新鷹豈管兔猶肥

公元333年,中國南方為晉成帝司馬衍鹹和八年,中國北方為後趙高祖石勒建平四年。遼東鮮卑首領慕容廆卒,子慕容皝繼。慕容皝(297-348年),慕容廆第三子(嫡長子),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燕帝國的締造者(稱燕王,其子慕容儁稱帝),《晉書.慕容皝載記》記載,慕容皝龍顔版齒,身長七尺八寸。雄毅多權略,尚經學,善天文。從慕容皝後來的作為來看,描寫的也算中肯。

慕容廆留給慕容皝的政治遺産有:

1、“統一東北、虎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個在寫慕容廆的時候已經進行了詳盡的描寫,不再贅述。

2、東晉朝廷的空頭支票:鎮軍大将軍、平州刺史、大單于、遼東公,持節、承制封拜。在所有遺産中,這張空頭支票最值錢。在352年慕容儁稱帝之前,慕容氏一直扯的是這面大旗。正是因為這面旗幟的存在,使得中原統治者(先後為匈奴劉趙、羯族石趙、漢族冉魏)總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南有東晉,北有向東晉稱臣的慕容氏)。這樣,東晉的光複夢就不會破滅,中國南北方随時會陷入混戰,慕容氏就有可能趁亂實作霸業。

3、東北諸胡中最強大的軍事實力。慕容廆雖未能統一東北,但東北諸胡宇文鮮卑、段部鮮卑、高句麗在局部軍事摩擦中都敗在了慕容鮮卑手下,這就意味着慕容氏是當時中原統治者和東晉的優先拉攏對象,如果處理得當,無論從後趙手中,還是從東晉手中,都能撈着好處。

4、較為成熟的政治制度。早在西晉還未滅亡時(316年之前),慕容廆就廣置郡縣,其發動戰争也多“立郡縣而歸”。立郡縣,就是發展農業,而農者,國之本也。立郡縣、發展農業意味着藏糧于民,藏兵于民,打起仗來糧草、兵源都不是問題。而且老百姓安定了,讀書人也就多了,于是慕容廆又“推舉賢才,委以庶政”。

說到這裡,忍不住又要誇贊慕容廆一番,因為慕容廆發明了一項政治制度叫“立郡縣以統流人”,當時中原大亂,遼東一帶難民很多。難民問題是個棘手的問題,不僅要吃、要穿,還有可能打砸搶、擾亂治安,時至今日,歐洲諸國仍然深受難民問題困擾。但慕容廆卻巧妙地将弊轉為利,他“立郡以統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豫州人為成周郡,并州人為唐國郡”。于是,原來的難民由流民變為居民(或稱子民),由要飯的成為生産者(或納稅人),由搞破壞的成為治安維護者,真奇招也!差不多同時期,漢人王導在江東開始搞“僑寄法”,解決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後無處立足的問題。可見我們之前對慕容廆的評價名副其實。大家可以先上網百度一下“王導”,看看其人什麼出身、什麼教育程度、什麼作為、什麼曆史地位。然後,慕容廆的形象會在你心裡瞬間高大,胡人慕容廆的理念竟絲毫不落後于漢族政治家王導。大家也可搜尋“王與馬,共天下”來了解王導。

慕容廆留給兒子的的确是一手好牌。對于慕容皝這隻“新鷹”來說,可以說是“新鷹初放兔猶肥”,鷹是雄鷹,獵物是肥美的,也是現成的。但内亂延緩了慕容氏統一東北的大業。慕容廆是一個優秀的“訓鷹者(鷹人)”。他的兒子們個個優秀,各個都有鷹擊長空之志、鷹撮霆擊之才,在古往今來各個朝代開國君主的兒子們中,慕容廆的這幾個兒子算是佼佼者。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曆朝曆代開國君主的二代們,高下立判。這些人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草包型,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憋屈而死;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就是說難民為何不吃肉粥的那位,堪稱弱智;秦二世胡亥,連指鹿為馬都無力戳穿....等等。另一類是青出于藍甚至勝于藍型,如漢文帝劉恒,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等。前一類為何弱,缺乏曆練,秦二世胡亥生在帝王家,自不必說;晉惠帝司馬衷生在王侯家,也不必說;那麼漢惠帝劉盈呢,按說他出生時,劉邦什麼也不是,但劉邦江山打得太快,沒等劉盈長大劉邦就稱帝了,而且早早被立為太子,長在深宮,對人世間的事情可謂一無所知;他弟弟漢文帝劉恒就不同,早早就被封為代王,出京就藩,成為一方諸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而且代地是苦寒之地,劉恒年紀輕輕就經受了鍛煉。朱棣和劉恒差不多,年紀輕奇怪就就藩北京,成為燕王,為大明王朝戍邊,與蒙古打交道,他一反,朱允炆真是無能為力。李世民和這兩位不同,李淵起兵時李世民已成年,他全程參與了唐王朝的奠基過程,他父親坐江山很大程度上也是仰仗他,是以他不是典型的二代,他具有開國君主的品質。

慕容廆的兒子們就屬于創業參與型,是以個個龍騰虎躍,互相之間不服氣。慕容皝也對他的兄弟們深為忌憚。慕容皝即位後,其他兄弟都不服氣,能力越高的越不服氣;慕容皝也因忌憚而開始彈壓他的弟兄們,能力越強,遭受的壓迫越深。于是,最優秀的慕容翰、慕容仁、慕容昭率先發難。先是慕容翰出走段部,接着是慕容仁割據一方。類似的事情在慕容家族後來的曆史中還會發生很多次,不然他們的結局不會是這樣。為什麼會屢屢發生這樣的事情,需要深入探究,也許,等研究到慕容垂時,能夠給大家一個完美的答案。

說到慕容廆死後慕容氏的内亂,我們可以從制度角度去分析。我們不妨先将鮮卑慕容氏與滿洲愛新覺羅氏做一個對比。都是少數民族政權,都是在東北起家,都是趁中原大亂時參與全國統治權的争奪,同樣有一個雄傑的開國君主(慕容廆和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兒子們也各個不凡,褚英、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衮、多铎,哪個都有帝王之才;甚至努爾哈赤的孫子們也都是大才,褚英之子杜度,代善之子嶽托、薩哈林、滿達海,皇太極之子豪格、碩賽......那麼,滿清在第二、三代皇位(汗位)更疊後為什麼沒有内亂?因為無論清太宗皇太極還是清世祖福臨(順治),都不是前代指定的,而是宗室集體推舉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開會決定的。這是少數民族政權的特色,就像蒙古的忽裡台大會,用于讨論重大事項決策和推舉首領,帶有現代議會的性質,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窩闊台沒有立即繼位,而是由拖雷監國至1229年,就是因為未到下屆忽裡台大會的會期;滿清初期的四大和碩貝勒議政和八大旗主貝勒議政也是這樣的機制。那麼,這種政體産生的根由是什麼?因為少數民族政權多是“領主聯盟”性的政權,一般由可汗的兄弟子侄各領若幹部衆,這些部衆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是其領主的私産。既然是私産,那麼這些領主就相當于現代企業裡的股東,大股東要在董事會裡安排自己的代言人,而且要有表決權。于是就形成了類似蒙古忽裡台大會和滿清諸貝勒議政這樣的機制。

皇太極繼位、福臨繼位,都是上會推舉出來的,既然是會上推舉出來的,大家就都不好說什麼了;而且有得必有失,與最高位置失之交臂的人也得到了退而求其次的好處,比如順治繼位後多爾衮得到了攝政王的位置,豪格雖然也沒有登上大位,但一看新皇帝是自己的親弟弟,也就都不會再反了。

反觀慕容鮮卑,他們早期無疑也是這種機制,但到慕容廆時代,顯然已經棄用了這種制度,采用了漢族制度,“領主們”在最高層決策中已經失去了發言權,有發言權的人成為了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代表。慕容翰、慕容仁等人既沒有得到大位,也沒有得到什麼許諾或者實質利益,于是他們就反了。

慕容翰害怕慕容皝加害,就投奔了段氏;慕容昭與慕容仁合謀舉兵反慕容皝,被慕容皝發覺,殺掉慕容昭。慕容仁帶領部衆割據一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慕容仁與慕容皝都聲稱自己是慕容廆的合法繼承人,就像1927年左右的蔣介石和汪精衛一樣,兩個國民政府,都說自己是繼承先總理遺志。總而言之,在慕容廆死後,他的兒子們沒有着眼于怎麼捕殺現成的獵物,而是忙于争位。

二、平亂與稱王:肥兔無蹤一時憾,蒼鷹為王百獸來

我們為什麼一再強調“肥兔”。因為慕容廆死時,在東北地區的諸胡中,慕容氏處于強勢地位,在軍事上處于攻勢;而段部、宇文部、高句麗在軍事上處于守勢,此時的宇文部和段部對于慕容部來說就是兩隻肥兔,鷹撮兔,輕而易舉。此時如果兄弟同心,一鼓作氣,那麼慕容廆統一東北的遺志可能提早完成。

慕容翰、慕容仁的發難打亂了慕容皝的計劃。使得慕容皝不得不攘外安内同時進行。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正是這種内憂外患錘煉了慕容皝的意志,鍛煉了慕容皝的兒子們,也使得整個慕容鮮卑的部族心理更加成熟,更使得慕容鮮卑提前完成了正統确立和思想統一。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肥兔無蹤一時憾”,因為從長遠來說是有利的。

慕容皝與慕容恪之争說白了是“正統”之争,因為當時慕容仁盡得遼左之地(相當于慕容部領地的一半),自稱車騎将軍、平州刺史、遼東公,這是東晉朝廷賜予慕容廆的名号,也是慕容廆傳給慕容皝的稱号。如果勝利者是慕容仁,也許我們今天寫的這篇文章就應該叫《鷹揚虎視慕容仁》。有些人可能會有不同意見,因為位子既然是慕容廆親自交給慕容皝的,那麼慕容皝就是正統,何來正統之争。我們認為,從曆史經驗來看,所謂“正統”,不一定是起先繼承了大位的那個人(或那一支人),而是能夠上司這個王朝走向強大、不斷延續王祚的那個人(或那一支人)。朱允炆和朱棣誰是正統?連幾個叔叔都擺不平的人,能擺平天下嗎?

這種正統之争也是一個部族、民族,甚至是政黨發展的必由之路。既然是必由之路,那麼還是早完成早好,因為隻有内部高度統一才能一緻對外。一個部族、民族、政黨如果沒有在早期進行正統的确立,那麼就會留下禍端,而且這個禍端遲早要爆發,一旦在事業即将成功的時候爆發,那麼結果會是毀滅性的。正統之争說白了就是思想統一,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沒有完成思想統一的政治極易成為軍閥政治,軍閥政治的特點是分分合合,決定分合的基礎是利益。國民黨就是軍閥政治,根源在于蔣某人身份的不合法性,甯漢合流蔣某人赢了,但國民黨遠未統一。汪蔣之争中斷了北伐,甯漢合流後開始二次北伐,但唐生智的垮台、蔣介石和李宗仁的芥蒂使得北伐軍實力大打折扣,不得不和馮玉祥、閻錫山結盟,組成新的松散型、妥協性的政權,為中原大戰埋下禍根。孫總理的兩個合法繼承人汪精衛和胡漢民屢屢被各路軍閥沐猴而冠,成為反蔣的工具,甚至被日本人利用,都是未徹底解決正統問題的禍患。

言歸正傳。公元335年左右,慕容皝效法當年漢光武帝劉秀“因滹沱之冰以濟大業”故事,采用奇襲戰法,賤淩而進,生擒慕容仁,完成内部統一。試想,如果慕容仁之叛發生在慕容儁進軍中原的途中,那結局又會怎樣?

從慕容廆逝世到平定慕容仁這段時間,慕容皝處于内憂外患、腹背受敵的境地。如果他的敵人們聯起手來,慕容皝肯定是無力應對的,因為慕容仁分走了一半人地,宇文、段部在慕容廆時期也未傷筋動骨。但是曆史卻是:在長達五年(333-337)的時間内,他的敵手們都沒能聯起手來,而且任由慕容皝頻頻發動戰争,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慕容皝與段部打仗的時候,慕容仁和宇文部都沒有試圖襲擊慕容皝的老巢。這是怎麼回事呢?

雄才大略的慕容皝深知,這個時期最可怕的、也最有可能發生的是對手們的聯合。于是他采取了以下政策:

1、堅信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頻頻發動戰争。這一時期,段部、宇文部、慕容仁對慕容皝形成包圍之勢,如果不主動出擊,即使三部不發動大規模戰争,靠不斷鲸吞蠶食也能讓慕容皝的地盤逐漸縮小。他深知這一點,于是頻繁發動戰争,334、335兩年,慕容皝主動挑起的戰争就有四場:封奕攻鮮卑木堤,叔虞攻烏丸悉羅侯,親征遼東、封奕襲擊宇文涉奕餘。頻繁的主動挑釁,讓各部不敢輕易進攻,慕容皝可以在保證自己地盤的同時,适當擴大地盤,保證為今後的戰争留下足夠的戰略縱深。

2、控制戰争規模,避免決戰。雖然頻繁發動戰争,但戰争規模都不大。334年,親征遼東,慕容仁的兩個部下投降,慕容皝置和陽、武次、西樂三縣後班師。335年,派封奕攻打宇文部涉奕餘,獲勝後班師。兩次都沒有乘勝擴大戰果。一旦盲目擴大戰果,勢必陷入決戰,決戰猶如泥潭,進入易,退出難,如果宇文、段部、慕容仁三部合兵,則慕容皝必敗;如有一部或一二部聯合抄其後路,慕容皝也将難以回援。

3.偏師四面出擊,主力居中預備,防抄後路,積小勝為大勝。主力部隊不輕易出動,待小範圍戰争打到一定程度,突然增兵決定勝負,積小勝為大勝,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避免後路被抄。還能留出足夠的部隊打援。

總而言之,就是在不斷地小規模戰争中迷惑敵人、牽着敵人的鼻子走,然後在變化中尋覓戰機,最後奇襲制勝。終于,戰機來了,335年,慕容皝攻打宇文涉奕餘,其他人以為慕容皝這次也會适可而止,但他們失算了。之是以選擇攻打宇文涉奕餘,實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當時慕容皝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1.涉奕餘是宇文部的别部(非主力,或非正規軍,或雜牌),攻打這個部落不會刺痛其他人的神經,可以獲得大把的時間暗地運兵。2.該部靠近通往慕容仁領地的海路,是為了借道到達海路,實施奇襲。也是天助慕容皝,該段海路本來從不結冰,當年卻結了冰,船也不用坐了。可憐慕容仁,睡夢中被擒!好一招瞞天過海之計!慕容仁一滅,局勢立即扭轉,宇文部和段部即使加起來也不是慕容部的對手。

于是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史稱前燕)。此時的慕容皝,在疆域上和軍事實力上隻能說與乃父慕容廆當年持平。但在威望和号召力上,卻遠遠超過了慕容廆。因為他破了一個大局,一個數路強敵圍攻的大局,一個慕容廆也不曾破過的大局。這種威望、号召力、高度團結、高度自信,使得慕容皝在接下來統一東北的過程中勢如破竹,也使得慕容氏逐漸具備了成就大業的硬性實力和氣質品格。是以說,蒼鷹為王,百獸自來歸附。

三、統一東北與虎視中原:白山黑水豺狼盡,赤日蒼穹霸業開

慕容皝稱燕王,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慕容廆使慕容鮮卑由奴隸制的遊牧部族初步具備了封建國家的特征,但并沒有建國,我們在書寫曆史的時候,隻能稱他為前燕帝國的奠基者,而慕容皝則是締造者。

朱元璋的謀士朱升曾建議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因為槍打出頭鳥,誰先稱王誰先死,敢稱帝則死的更快。這樣的例子曆史上比比皆是,陳勝是一個,袁術是一個,十六國時期的冉闵也是一個。但曆史的美妙之處恰恰在于沒有亘古不變的法則。在一些特定環境下,緩稱王者為明智;在另一些特定環境下,先稱王者為明智。朱元璋緩稱王是明智的,慕容皝早稱王也是明智的。

我們先從内部環境視角分析慕容皝稱王的動機:首先,慕容皝的威信在内部已無可撼動,但這并不代表他的兒子、孫子的位置也無可撼動,為了在今後徐圖霸業的道路上最大限度避免内亂發生,必須将漢人式的父傳子機制徹底合法化,将胡人式的“能者為長”制度抛棄。是以,就要稱王,建立真正的漢人式的國家。其次,隻有旗幟鮮明地建立國家、提出綱領,才能使天下英雄豪傑在慕容氏身上看到政治前途,并且争相投效。再次,讓内部看到出路,凝聚共識。慕容皝成了王,手下的人也都官升一級。宗室為了什麼,為了更多的部衆、更多的食邑。文人為了什麼,為了封妻蔭子、光宗耀祖。從當時的内部環境看,慕容皝早稱王的做法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内部有利因素,堪稱明智。

再從外部環境視角來分析慕容皝稱王的合理與不合理。慕容皝過早稱王的隐患有二:第一是刺痛以正統自居的人的神經,這時的正統是東晉。第二是害怕過早暴露實力促使對手們團結起來。慕容皝分析後認為:

第一,稱王不會失去東晉的支援。東晉的頭号敵人是占據他們江山的羯人(後趙),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尋找夥伴共同掀翻後趙;慕容皝的行為的确刺痛了他們的神經,但他們早有心理準備,因為慕容皝的父親慕容廆已經試探過一次了,當時東晉沒有激烈反對,而是選擇了冷處理,這就說明他們有心理準備。況且慕容氏的異志其宗主國心知肚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嘛,雙方是利用關系,是以還是看實質吧,名号不重要;再一個,遠隔千山萬水,東晉确實也也奈慕容皝不得。

第二,後趙和東晉是永遠不可能聯合的,他們是賊與失主的關系;東晉和東北諸胡也不可能聯合,因為東晉經營東北的目标很明确,尋找攻打後趙的同盟,這個同盟還是強一點的好,在東北諸胡中,他們當然會首選與慕容氏結盟。至于東北諸胡間的結盟,慕容皝更是不懼,他們的實力加起來也敵不過慕容部,不怕他們聯合。

從以上兩個角度講,稱王沒有問題。唯一害怕的是後趙和東北諸胡的結盟,因為後趙對待東北的态度也很明确,為自己和東晉作戰解除後顧之憂,他們不想讓東北諸胡任何一部強大,如果慕容部強大起來,他們勢必會和段部、宇文部聯合打擊慕容部。是以說,從當時的外部環境來看,慕容皝的稱王既有一定的有利因素,也有一定的挑戰。是通過稱王最大限度激發内部優勢,還是通過緩稱王最大限度規避風險,慕容皝選擇了前者。因為絕對的内部優勢和一定程度的有利外部條件使得他有信心迎接挑戰,有信心在後趙與東北諸胡之間周旋。

可以說,慕容皝稱王絕不是沽名釣譽,而是稱王明志。他接下來的一系列行動,都是在稱王這天就想好的。他需要做的是:一,防止宇文氏、段氏與後趙結盟;二,防止宇文氏與段氏結盟;三,在一、二的前提下消滅宇文氏與段氏;四、在一、二、三的基礎上消滅扶餘和高句麗,統一東北;五,靜觀中原局勢,等待時機南下。

怎麼防止宇文、段氏與後趙結盟,最好的辦法是自己搶先與後趙結盟。與後趙結了盟,即使宇文氏和段氏結盟也不怕,因為後趙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後趙為什麼能與慕容鮮卑結盟?對于後趙來說,做為中原統治者,實力自非慕容部這樣的小國可比,但樹大招風,面臨的壓力也最大,南有不共戴天的東晉,西北有臣服東晉的前涼,西南有不确定因素成漢,北有慕容氏的盟友拓跋氏(代國)。對于後趙而言,憂在外則攻其弱,先把與自己鄰近的弱國滅了再說。誰近?誰弱?段部首當其沖。

當時四者之間的地理位置是這樣的:段部占據今秦皇島——承德一帶,阻隔在後趙與慕容氏之間;慕容氏占據今錦州——營口一帶,阻隔于宇文部與段部之間;宇文部則處于更北的今阜新——赤峰一帶。怎麼滅段部,一目了然:與慕容鮮卑結盟。

于是,公元338年,趙、燕聯合攻段。段部怎能受得了兩大強敵的夾攻,于是首領段遼選擇投降,段部滅。

按照既定方針,段部一滅,慕容皝應該掉轉頭來收拾宇文、高句麗和扶餘。但是,我們前面說過,後趙害怕慕容氏在東北一家獨大,成為自己與東晉作戰的後顧之憂,是以,此時慕容皝如果立即調轉方向,那麼後趙就會立即跟進,後果不堪設想!是以,他決定先跟後趙掰一掰手腕!他之是以敢這樣做,是因為當時後趙内部也不穩定,羌族的兩大酋長姚弋仲(後代建立後秦)、符洪(後代建立前秦)雖然臣服于後趙,但歸根結底是一種盟友關系,且對石虎的暴戾甚為不滿,随時可能反叛。是以石虎不敢投入過多兵力與慕容皝對決。當然,這麼做的目的在于暫時止住後趙向東北擴張的步伐,而不是真的要一較高下,是以雙方投入的兵力都十分有限,這是慕容皝的一貫做法,他還是想奇擊緻勝。

這一仗,雖然最後憑借兒子慕容恪的奇襲取得了勝利,但慕容皝也着實體會了一把破釜沉舟的感覺!對手實在太強大了,還得謹記父親的遺訓,霸業要“徐圖”,還得等。當然,目的達到了,石虎也暫時停住了向東北擴張的步伐。大家留意一下這個奇襲後趙的慕容恪,此人被後世稱為十六國時期第一軍事家,同時治國也很有一套。關于慕容恪的生平,我們後面要單獨撰文介紹。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後趙認為慕容皇在夾攻段部的戰争中沒有盡全力,當然這隻是借口,于是揮師攻燕,當時前燕的很多州郡投降後趙,慕容皝的駐地也被層層包圍,是以慕容皝也是被迫應戰。當然,在當時極端不利的條件下,按照常理,他應該講和或突圍。但他卻選擇了主動應戰,可見慕容皇真乃一身奇膽,可見其思維習慣的與衆不同。

本來想一鼓作氣拿下宇文氏,但與後趙的這次戰争讓慕容皝謹慎起來,還是先挑軟柿子捏吧,理由嘛,還是那句話,憂在外而攻其弱。于是他将矛頭對準了高句麗,那個已經被他父親打的奄奄一息的高句麗。

公元 342 年,慕容皝率慕容翰(兄)、慕容垂(子)及 5.5 萬大軍分南北兩路讨伐高句麗,經過會戰,輕松消滅高句麗主力,攻破丸都城,将其首都洗劫一空,将高句麗臣民 5 萬人掠賣為奴,還抓獲高句麗王高斯由的母後和王妃,并發掘高句麗陵墓的老王屍體作為要挾,高斯由被迫用大批财富贖回。經過此役,高句麗差一點滅國,從此對慕容氏俯首臣稱。此役中,我們要重點留意慕容垂這個人,他也是慕容皇的兒子,慕容儁與慕容恪的兄弟,在慕容家族史上,他比他的爺爺慕容廆、父親慕容皝、哥哥慕容儁、慕容恪更加傳奇。關于他的生平,我們當然也要單獨撰文介紹。

滅高句麗一役,是慕容鮮卑(其實從慕容皝稱王那天起,我們就應該稱之為前燕了)軍事史上的一大轉折。他們一改往日的偏師奇襲戰法,第一次采用大兵團作戰。原因主要有:第一,此役必須迅速結束,因為後趙雖然新敗,但這種局部戰争對強大的後趙根本微不足道;第二,前燕實力較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語,要想參與中原逐鹿,必須使用大兵團作戰,此役可視為一次演練。

接下來就是宇文部了。公元344年,燕王慕容皝率兵攻宇文部。他以慕容翰(兄)為先鋒,并命慕容軍(弟)、慕容恪(子)、慕容垂(子)等率兵三道并進。宇文逸豆歸遣涉夜幹率兵迎戰。慕容皝遣使馳告前鋒慕容翰:“涉夜幹勇冠三軍,宜避其鋒。”翰以為宇文舉國精兵皆來,若敗涉夜幹,其國不攻自破。于是督軍與涉夜幹戰,并以慕容垂軍由側翼突然殺出,涉夜幹戰死,宇文軍潰敗,燕軍乘勝追擊,克其都城紫蒙川(今遼甯朝陽西北),宇文逸豆歸敗逃,死于漠北。宇文部亡。

刀鋒所指,戰無不勝。346年,慕容皝派慕容儁與慕容恪,以7000兵馬奇襲扶餘,扶餘滅。此役中,我們要重點留意慕容儁這個人,他後來繼承了慕容皝的王位,這個人我們更是要單獨撰文介紹。

從337年平定内亂到346年攻滅宇文部,慕容皝曆時十年而統一東北。他站在晾鷹台上,白山黑水,盡收眼底!虎豹豺狼,仰視鷹王!這一時期的慕容皝,真可謂是大展鷹威!

當時天下局勢是這樣的:淮河以南是東晉(漢人司馬氏),淮河以北是後趙(羯人石氏),這是當時最大的兩個政權,也是絕對不可能妥協的兩個政權,四周的其他割據政權如何行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晉和後趙關系的變化,或者是這兩個政權内部的變化。西南地區(主要是四川)是成漢(氐族李氏),這個政權偏安一隅,但也不是沒有野心。西北地區(隴西)是前涼(漢族張氏),前涼是由西晉涼州刺史張軌建立的政權,别看西北是不毛之地,但在當時地位特殊,因為西晉滅亡後一部分士族追随東晉政權南下,史稱“衣冠南渡”,其餘則大部分進入隴西,史稱“士族北上”,這個政權表面上仍臣服于東晉,是以,隻要東晉尚存匡複中原的機會,他們就不會輕易和少數民族政權聯合。正北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帶)則是拓跋氏建立的代國,也就是後來統一北方的北魏的前身。而我們的主人公慕容皝,則雄踞東北!

此時此刻,鷹王慕容皝,用虎一樣的眼睛盯着中原!他期盼着,期盼着風雲突變,中原重開戰!在此之前,他沒有隻顧征戰,因為他不是“唯軍事論者”,唯軍事論者注定要一敗塗地、一事無成的。他還抓政治、抓經濟、抓外交!他是軍事家,也是政治家,更是戰略家!

他發展農業,曾說,“君以黎元為國,黎元以谷為命”。于是在都城外設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同時走郡過縣,勸課農桑;發給有地無牛的農民以耕牛;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他廣開言路,立納谏之木征集民意。他重視教育,立官學鼓勵王公大臣的子弟讀書,并每月親自督學、親自主持考試、甚至親自講課。

更為難得的是,他的外交政策也很是高明,比如與拓跋氏聯姻。自古中原政權若想南下,必須擺平東北。而東北少數民族若想南下,則必須擺平北方。一是實作東北與正北的聯合,從兩個方向對中原進行打擊;二是擔心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東進,抄其老巢。大金完顔氏在南下前,先滅掉了遼國;滿清在入關前,先征服了蒙古;甚至于日本鬼子也明白這點,建立僞滿政權後立即着手策反蒙古王公。說到這裡,還得說說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偉大的毛主席。抗戰後在搶占東北、經營東北的同時,對内蒙古的經營也很有方略。在東蒙,烏蘭夫與1947年在烏蘭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區,這樣一來,國民黨東北集團的部隊在遼沈戰役結束後隻有沿海路逃竄一條路,如果任其由東北退入東蒙,與華北的傅作義集團形成互為掎角之勢的兩大重兵集團,那麼平津問題就沒那麼容易解決。在西蒙,聶榮臻、賀龍、徐向前三大元帥解放戰争最熱火朝天的頭三年一直沒有離開華北,在晉陝蒙-晉綏-晉察冀一線完成了對平津傅作義集團、山西閻錫山集團、綏遠董其武集團的分割,大同-集甯戰役打得何等慘烈,就是要打通并維持這條線,如果董其武能夠南下、東進,甚至甯馬、青馬(西北四馬,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能夠東進,那麼,平津問題仍然不好解決。與這麼多千古軍事大家不謀而合,慕容皝堪稱奇才。

總之,一切都準備好了。白山黑水之間,再無他的敵人;赤日蒼穹之下,才是他的戰場。但天命難違,公元348年,慕容皝逝世!就像他的父親慕容廆沒有看到東北統一樣,慕容皝沒有看到前燕建政中原!

慕容皝到底有多少兒子,我們不得而知。在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有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幾人,其中又以慕容儁最為出色。慕容皝死後慕容儁繼承燕王位。

四、後記:扶搖直上九萬裡,恪死垂走大夢歸

慕容廆死的那年,還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死了,這個人就是當時統治中原的後趙政權的創始人石勒(羯族)。石勒的侄子石虎成為後趙的實際統治者,中國曆史上最暴的暴君粉墨登場。

慕容皝死後第二年,石虎也死了。在石虎手上,羯族人在中原地區實施的暴政已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天下之是以沒有大亂,全靠石虎這個千古暴君以登峰造極之暴壓制着。石虎一死,石氏立即内亂,中原立即大亂。中原一亂,慕容氏苦等二十年的機會終于到了。

公元350年,慕容儁揮師南下。公元352年,慕容儁稱帝,是為前燕烈祖。慕容氏成為華夏大地實力最強大的政權。可謂扶搖直上九萬裡。這段曆史我們會在《龍行天下慕容儁》一文較長的描述。

公元360年,慕容儁死,慕容暐即位。慕容暐前期,有慕容恪輔佐朝綱,慕容垂領兵征戰,大有統一中原的希望。但公元367年,慕容恪死。慕容評(慕容廆子)主政,慕容垂遭猜忌,叛逃。至此,恪死垂走,前燕急劇衰落。

公元370年,前燕被前秦所滅,鮮卑慕容氏統一天下的第一場大夢告吹!這段曆史我們将會在《亢龍有悔慕容暐》一文詳細介紹。

但鮮卑慕容氏的傳奇還遠未結束,因為,慕容垂還活着!慕容垂的事迹我們會在《否泰輪回慕容垂》一文詳細介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