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煮酒论英雄之南明最后一位名臣:史可法

作者:小小小书童2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吊死在煤山上,明朝的历史可能就没了,可是历史上存在一个很短的王朝,那就是南明王朝,他们是崇祯的旧部不愿投降满清,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清篇章,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南明政权的基石擎天一柱史可法,跟随小编的脚步走进历史,揭开历史的尘埃。

煮酒论英雄之南明最后一位名臣:史可法

史可法,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 ,因祖上对朝廷的功勋得以世袭锦衣百户,称北京锦衣卫籍。传说史可法的母亲梦见文天祥来到她的屋里而受孕怀胎。

万历三十年(1602年)十一月初四日寅时,史可法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 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师从左光斗 。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登进士第,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崇祯十七年(1644年),史可法听闻李自成进攻北京,率军进京勤王。军队抵达达浦口时,传来北京失陷、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的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失声,以头撞柱,血流到脚上 。史可法为朱由检发丧,收到了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人的文书:"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孙子,按辈份、排行应当立为君王,但是他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儿,贤良而且聪明,应当立他为君。"史可法也认为如此。但凤阳总督马士英暗地与阮大铖商议,主张立福王朱由崧,并致书史可法称论伦理、论次序都应当拥立福王。史可法告诉他们朱由崧的七个缺点,但马士英联合了操江提督诚意伯刘孔昭、镇将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人,发兵护送朱由崧到仪真,史可法只得迎接 。

煮酒论英雄之南明最后一位名臣:史可法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初,史可法亲自安排高杰率军北上河南,意图协助清军讨伐李自成 。正月十二日夜,高杰到达睢州后,在故袁可立府第内被河南总兵许定国杀死,史称"睢州之变"。清军乘机南下。史可法闻讯长叹无法克复中原。 他伤心备至,亲自赶往高军营中做善后工作,立高杰子为兴平世子,外甥李本深为提督,胡茂祯为阁标大厅(即中军),李成栋为徐州总兵。高杰妻邢氏耽心儿子幼小,不能压众,她知道史可法没有儿子,提出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但史可法却因为高部是流贼出身,坚决拒绝,命高杰子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太监高起潜为义父。

二月,史可法从徐州回到白洋口。阎尔梅当时正在史可法幕中,劝他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一以退保扬州为上策 。

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 。当时,史可法移军驻泗州,保护明朝祖陵 。马士英竟命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 。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呕血而死,子左梦庚率全军投降清朝;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军的进攻。

煮酒论英雄之南明最后一位名臣:史可法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铎兵围扬州。当时,有谣传称许定国军要来歼灭高家军,扬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 。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降清,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次日兵临城下 。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 。四月十九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投降;史可法于扬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国,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 。四二十一日,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兵马投降,随即奉多铎之命于二十四日参加攻取扬州。扬州城里只有总兵刘肇基部和何刚为首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

由于城墙高峻,清军的攻城大炮还没有运到,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胤文,遭到严词拒绝。四月二十一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城,两人的意思却是劫持史可法,以扬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说道:"这是我殉国的地方,你们打算做什么,如何想要富贵,请你们自便。"李栖凤、高歧凤见无机可乘,于四月二十二日率领所部并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内变为理由,听之任之,不加禁止。

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擒住后,史可法拒绝投降而被杀。

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遗体难以辨认,不知下落,一年后,其义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宁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1]

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谥"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赠史可法谥"忠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