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家南海大黄蚬

作者:梨乡聚焦

莱阳聚焦:老家南海的大黄蚬

文 / 孙 瑞

莱阳五龙河入海口,沙软潮平,每天两次退潮,可退出千亩滩涂。

这块滩涂在河口和黄海交汇处,浮游生物丰富,所盛产的大黄蚬,个头大,味道鲜美,品质上乘,成为丁字湾响当当的一张老“名片”,深受青睐。

老家南海大黄蚬

俗话说,冷水蛏子热水蚬。五一前后,海水升温,蚬也是到了繁殖季节,所以是最肥的时候。谷雨到立夏以后,大黄蚬肉味道最鲜美,壳薄肉多,肉体酥软,入口爽滑,因而身价倍增。

每到退潮时候,海滩附近的一些职业抠蚬人,手持蚬掀,挑着筐篓,按照潮汐规律,踊跃来到海滩这片大宝藏里“寻宝”,采撷着大自然无偿的馈赠。

老家南海大黄蚬

职业挖蚬人非常辛苦,弯着腰,像揽花生一样,不停地挥舞着铁锨,大约一潮两三个小时,便可挖满一担。等潮水涨的时候,挑到岸边,那里收购的人早就恭候多时。

大黄蚬学名螠蛏,常年五龙河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咸淡适宜,饵料丰富,涂质以泥沙为主,因而蛏子生长快,个体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鲜,故得名长蚬。据《莱阳县志》记载:羊郡、穴坊三十公里海岸线,生长一种蚬,蚌属,形狭而长如中指,扁扁的,它壳呈浅蛋黄色,长扁方型,肉比竹蛏韧实一些,虽然色相上不如竹蛏清雅秀气,味道却也是鲜美。竹蛏贝壳长,细,质薄脆,栖息浅海泥沙中。蚬和蛏同属双壳纲竹蛏科,外壳光滑亮泽,黄褐色,壳质甚为脆薄,因其壳体闭合后状如竹管,故此得名。

老家南海大黄蚬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有个街坊邻居,我叫他四哥,每到下雨天生产队歇工时候,他就找出蓑衣,戴着斗笠,背着抠蚬的篓,带着一把自己特制的蚬掀,到海滩抠蚬。

四哥的掀和农村用的一样,不过很短,弯柄的,像小锄头一样,可以弯腰刨,一掀下去,可以挖到底,蚬在泥巴里,脏兮兮的,出淤泥而不染,露出“庐山真面目”。

四哥个头不高,朴实善良,每次抠蚬回来,小篓子装的满满的。他自己舍不得吃,挨家挨户送点,让街坊邻居尝尝。

当时农村物质匮乏,地瓜饼子主打饭,谁家的孩子都不例外,个个严重缺乏油水。

老家南海大黄蚬

第一次看到蚬,扁扁的,黄黄的,像手指头。记得母亲把十来根蚬洗净,抓一把盐放在水池里缓缓,让它们吐尽肚里的脏物,大约浸泡上半天,在锅里添一些水烧开,等蚬张开扇面,露出白白的肉。母亲怕肉里有沙,把蚬肉拨开,用蚬汤连续清洗好几遍,待不碜为止。然吩咐我到自留地摘一把四季豆,用于开卤汤。四季豆切好爆锅以后,即将出锅时候,把已切成段的蚬肉和鸡蛋液搅拌好,淋在菜里。

然后,在从面缸里盛一些地瓜面,揉成一个团,用菜冲打成小面汤丝,放在帘子上在锅里一蒸,大约二十分钟即可出锅。

老家南海大黄蚬

地瓜面小面汤甜甜的,糯糯的,软软的,配上一勺卤菜,顺顺溜溜,味道鲜美,唇齿留香。蚬肉嫩嫩的,白白的,滑滑的,鲜鲜的,那一顿饭,稀里哗啦,弟妹们个个喝的满头大汗,一塌糊涂。

我在家老大,父亲在县城工作,十四五岁时候,我就开始跟着四哥下海学抠蚬。

抠蚬也是非常有学问,它生长在污泥深处,潜伏的深度随季节而 不同:夏季温暖,潜伏较浅;冬季寒冷,潜伏较深。

平时潜伏的深度大约为体长的5倍~6倍,最深可以达到40厘米,约为体长的10倍。如果在海滩上看到相距不远的两个小孔,用长钩触动一下能喷出少许海水来,那么底下一定有蚬。这两个小孔就有蚬,两个水管伸出的地方。蚬的大小可以从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推算出来,其体长约为两孔距离的2.5倍~3倍。只要掌握了一些要领,会大有收获。

老家南海大黄蚬

我表弟在青岛一家超五星级酒店任厨师长,《舌尖上的中国》央视有档节目,表弟展示一下杏鲍菇黄豆芽螠蛏。做法:选杏鲍菇、黄豆芽、蚬、姜片、葱花各少许。盐、食用油适量。将洗净的杏鲍菇切成片。用油起锅,放入姜片,爆香,加入洗净的黄豆芽,翻炒匀。倒入切好的杏鲍菇,略炒片刻。往锅中倒入适量清水,盖上盖,煮至沸腾。揭开盖子,放入处理好的蚬肉拌匀,装入汤碗中,撒上葱花即可。这道菜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味蕾神经一触即发。 

蚬肉味鲜美,壳薄、味美、肉嫩,营养丰富成为海中的极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每次到饭店,我必点一道原汁蚬,百吃不厌,四十多年乐“蚬”不疲。

老家南海大黄蚬

又到五一节了,老家“蚬友”开始约我说,丁字湾已经敞开心扉,欢迎“回家”。

南海这天然“宝藏”像磁铁石一样,吸引着很多赶海人纷至沓来。

无论抠蚬,还是摸蟹子,其实大家体验海浪追赶脚尖的温情脉脉感觉,体会那份对家乡的眷恋温馨,体味那抹刻在骨子里割舍不掉的乡魂。

老家南海大黄蚬

【作者简介:孙瑞,山东莱阳人,中专毕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二十余载,先后有数千篇新闻、数百篇散文作品被《人民日报》《齐鲁晚报》《烟台晚报》《青岛早报》等媒体采用。】

【莱阳聚焦,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登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