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家南海大黃蚬

作者:梨鄉聚焦

萊陽聚焦:老家南海的大黃蚬

文 / 孫 瑞

萊陽五龍河入海口,沙軟潮平,每天兩次退潮,可退出千畝灘塗。

這塊灘塗在河口和黃海交彙處,浮遊生物豐富,所盛産的大黃蚬,個頭大,味道鮮美,品質上乘,成為丁字灣響當當的一張老“名片”,深受青睐。

老家南海大黃蚬

俗話說,冷水蛏子熱水蚬。五一前後,海水升溫,蚬也是到了繁殖季節,是以是最肥的時候。谷雨到立夏以後,大黃蚬肉味道最鮮美,殼薄肉多,肉體酥軟,入口爽滑,因而身價倍增。

每到退潮時候,海灘附近的一些職業摳蚬人,手持蚬掀,挑着筐簍,按照潮汐規律,踴躍來到海灘這片大寶藏裡“尋寶”,采撷着大自然無償的饋贈。

老家南海大黃蚬

職業挖蚬人非常辛苦,彎着腰,像攬花生一樣,不停地揮舞着鐵鍁,大約一潮兩三個小時,便可挖滿一擔。等潮水漲的時候,挑到岸邊,那裡收購的人早就恭候多時。

大黃蚬學名螠蛏,常年五龍河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鹹淡适宜,餌料豐富,塗質以泥沙為主,因而蛏子生長快,個體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鮮,故得名長蚬。據《萊陽縣志》記載:羊郡、穴坊三十公裡海岸線,生長一種蚬,蚌屬,形狹而長如中指,扁扁的,它殼呈淺蛋黃色,長扁方型,肉比竹蛏韌實一些,雖然色相上不如竹蛏清雅秀氣,味道卻也是鮮美。竹蛏貝殼長,細,質薄脆,栖息淺海泥沙中。蚬和蛏同屬雙殼綱竹蛏科,外殼光滑亮澤,黃褐色,殼質甚為脆薄,因其殼體閉合後狀如竹管,故此得名。

老家南海大黃蚬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有個街坊鄰居,我叫他四哥,每到下雨天生産隊歇工時候,他就找出蓑衣,戴着鬥笠,背着摳蚬的簍,帶着一把自己特制的蚬掀,到海灘摳蚬。

四哥的掀和農村用的一樣,不過很短,彎柄的,像小鋤頭一樣,可以彎腰刨,一掀下去,可以挖到底,蚬在泥巴裡,髒兮兮的,出淤泥而不染,露出“廬山真面目”。

四哥個頭不高,樸實善良,每次摳蚬回來,小簍子裝的滿滿的。他自己舍不得吃,挨家挨戶送點,讓街坊鄰居嘗嘗。

當時農村物質匮乏,地瓜餅子主打飯,誰家的孩子都不例外,個個嚴重缺乏油水。

老家南海大黃蚬

第一次看到蚬,扁扁的,黃黃的,像手指頭。記得母親把十來根蚬洗淨,抓一把鹽放在水池裡緩緩,讓它們吐盡肚裡的髒物,大約浸泡上半天,在鍋裡添一些水燒開,等蚬張開扇面,露出白白的肉。母親怕肉裡有沙,把蚬肉撥開,用蚬湯連續清洗好幾遍,待不碜為止。然吩咐我到自留地摘一把四季豆,用于開鹵湯。四季豆切好爆鍋以後,即将出鍋時候,把已切成段的蚬肉和雞蛋液攪拌好,淋在菜裡。

然後,在從面缸裡盛一些地瓜面,揉成一個團,用菜沖打成小面湯絲,放在簾子上在鍋裡一蒸,大約二十分鐘即可出鍋。

老家南海大黃蚬

地瓜面小面湯甜甜的,糯糯的,軟軟的,配上一勺鹵菜,順順溜溜,味道鮮美,唇齒留香。蚬肉嫩嫩的,白白的,滑滑的,鮮鮮的,那一頓飯,稀裡嘩啦,弟妹們個個喝的滿頭大汗,一塌糊塗。

我在家老大,父親在縣城工作,十四五歲時候,我就開始跟着四哥下海學摳蚬。

摳蚬也是非常有學問,它生長在污泥深處,潛伏的深度随季節而 不同:夏季溫暖,潛伏較淺;冬季寒冷,潛伏較深。

平時潛伏的深度大約為體長的5倍~6倍,最深可以達到40厘米,約為體長的10倍。如果在海灘上看到相距不遠的兩個小孔,用長鈎觸動一下能噴出少許海水來,那麼底下一定有蚬。這兩個小孔就有蚬,兩個水管伸出的地方。蚬的大小可以從兩個小孔之間的距離推算出來,其體長約為兩孔距離的2.5倍~3倍。隻要掌握了一些要領,會大有收獲。

老家南海大黃蚬

我表弟在青島一家超五星級酒店任廚師長,《舌尖上的中國》央視有檔節目,表弟展示一下杏鮑菇黃豆芽螠蛏。做法:選杏鮑菇、黃豆芽、蚬、姜片、蔥花各少許。鹽、食用油适量。将洗淨的杏鮑菇切成片。用油起鍋,放入姜片,爆香,加入洗淨的黃豆芽,翻炒勻。倒入切好的杏鮑菇,略炒片刻。往鍋中倒入适量清水,蓋上蓋,煮至沸騰。揭開蓋子,放入處理好的蚬肉拌勻,裝入湯碗中,撒上蔥花即可。這道菜可謂是色香味俱全,味蕾神經一觸即發。 

蚬肉味鮮美,殼薄、味美、肉嫩,營養豐富成為海中的極品,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每次到飯店,我必點一道原汁蚬,百吃不厭,四十多年樂“蚬”不疲。

老家南海大黃蚬

又到五一節了,老家“蚬友”開始約我說,丁字灣已經敞開心扉,歡迎“回家”。

南海這天然“寶藏”像磁鐵石一樣,吸引着很多趕海人紛至沓來。

無論摳蚬,還是摸蟹子,其實大家體驗海浪追趕腳尖的溫情脈脈感覺,體會那份對家鄉的眷戀溫馨,體味那抹刻在骨子裡割舍不掉的鄉魂。

老家南海大黃蚬

【作者簡介:孫瑞,山東萊陽人,中專畢業。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二十餘載,先後有數千篇新聞、數百篇散文作品被《人民日報》《齊魯晚報》《煙台晚報》《青島早報》等媒體采用。】

【萊陽聚焦,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登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