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鸟发现后,中国的辽西地区又陆续发现了一些带毛恐龙化石,化石进一步证明了季强命名的“中华龙鸟”其实是一只带羽毛的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恐龙,它与鸟类其实还差得很远。也许季强对于他发现并命名的“中华龙鸟”被认为是恐龙而不是鸟不甚满意,他要发现距离鸟类更近的化石,以此真正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个世纪末的1999年,季强博士等人亲自在辽西凌源大王杖子地区挖掘发现了一只保存精美、全身有羽毛的化石,这应该是辽西发现又一块带有羽毛的非鸟类恐龙化石,并且是带羽毛恐龙中最接近鸟类的一种。不过这次季强似乎吸取了教训而没有轻易给这块化石下结论。

千禧中国鸟龙
与此同时,1998年夏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野外工作队在收队前的最后一天,在"中华龙鸟"化石产地附近发掘出了这种恐龙的正型标本。在离化石富集层还有大约90厘米的岩层中,有人在掘出的页岩片的断面上发现了化石的断茬。这时,有些含化石的岩石碎片已经被搬运出坑外了。帮助发掘的北票市鸟类化石管理处的李荫方清理了出现化石的岩层,在黑灰色的页岩层面上出现了一个动物的印痕:整体轮廓无法看清,不过在头部长着一排弯刀状的牙齿,而且在断面上暴露出了一些黑色的类似绒毛的印痕。从牙齿判断,它肯定不会是这一地区常见的孔子鸟,但同时它又长着类似羽毛的结构。这是过去的几年内第一块由科研工作者亲手采集的长羽毛的恐龙化石标本。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块标本已经成为辽西古生物研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记录。
与中华龙鸟一样,这块化石也形成了两个标本,正模标本现在存放在中国北京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和吴肖春与汪筱林等科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第二个标本在分开石块时,几乎所有的骨头都散开了,只能辨认出石块上的骨头轮廓。这使科学家难以辨认该化石的特征,无法确定它们的归类。这个标本存放在中国地质博物馆。
徐星和吴肖春与汪筱林后来根据第一块化石把它命名为千禧中国鸟龙。命名为千禧因为千禧年就要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纪即将开始,而中国鸟龙的命名似乎是对中华龙鸟命名失误的一次纠正,它代表这一地区产出的第五种长有羽毛或者类似羽毛结构的兽脚类恐龙,它的大幅彩色照片后来出现在1999年11月的《国家地理》杂志上,谨慎小心的保存和近乎苛求的修理使得这件标本成为产自辽西地区最为精美的标本之一,成为了古生物学界的新宠。
经过研究,中国鸟龙(属名:Sinornithosaurus,意为"中国的鸟蜥蜴"),是种驰龙科的有羽毛恐龙,是在辽西地区发现的第五个有羽毛恐龙,并且如上文所述在1999年被发现时,是有羽毛恐龙中最接近鸟类的一种。其他驰龙科恐龙,例如迅猛龙,也被认为拥有羽毛。徐星等人叙述了中国鸟龙,并提出种系发生学的研究,认为它们是种原始的驰龙科动物。徐星也提出它们的头部与肩膀非常类似始祖鸟与其他鸟翼类。这两个特征可证实最早期的驰龙类较像鸟类,而较不像晚期的驰龙类。
千禧中国鸟龙复原图
中国鸟龙的发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从地面起飞"理论。而"从树上滑翔"理论则假设鸟类是从树栖恐龙演化而来,这些树栖恐龙从树枝间滑翔移动。另一方面,"从地面起飞"理论则假设鸟类从奔跑恐龙演化而来,这些奔跑恐龙的羽毛具有隔热作用,或是求偶的展示物。然而,四翼恐龙小盗龙的发现,显示原本的鸟类演化理论过度单纯化,不同的近鸟类恐龙同时发展出"从地面起飞"与"从树上滑翔"的演化模式,并各自拥有相对应的生活方式。
十年之后的2009年,美国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千禧中国鸟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分泌毒液的恐龙。它能像今天的毒蛇那样,将毒牙中的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从而有效麻痹猎物。千禧中国鸟龙约有火鸡大小,它们上颌有一个袋状结构,很可能是毒腺。在攻击猎物时,毒腺内的毒液就会顺着毒牙上的凹槽,渗入被咬伤的部位中,从而令猎物陷入麻痹甚至休克。研究人员说,这种恐龙的毒牙与非洲树蛇的"后毒牙"结构类似,它们不是通过前牙向猎物身体中喷射毒液,而是通过"后毒牙"将毒液慢慢渗入猎物体内。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堪萨斯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这种毒恐龙可能不是利用毒液杀死猎物,而只是为了麻痹它们,以便更容易捕获猎物,这也是现代"后毒牙"蛇类和蜥蜴的捕猎方式。
堪萨斯大学研究员大卫·伯纳姆认为它们可能擅长从猎物后面的低树枝处发动突袭。一旦牙齿深入猎物皮肤,毒液也会随之渗入。猎物陷入休克之中,但它们应该还活着。"大卫的同事拉里·马丁说:"我们对它的牙齿和上颌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与现代蛇类很相似。
千禧中国鸟龙是1999年在中国被首先发现的,它们与顾氏小盗龙等是近亲,都可以利用羽翼滑翔。这些恐龙的主要猎物是更小的恐龙或者原始鸟类。伯纳姆表示,我们认为,千禧中国鸟龙直通毒腺的管道系统让毒液可以进入牙齿底部,汇入凹槽之中。所以,当它们将牙齿插入猎物的组织中,毒液就会随之进入,快速制服猎物。研究人员认为,其他类鸟恐龙也可能有这样的有毒牙齿。这种发现对进化理论非常重要,因为恐龙不是现代爬行动物的近亲,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毒蛇和千禧中国鸟龙的毒牙都是独立进化出来的。这也是趋同进化的典型例证,自然选择指引着不同生物进化出类似的功能。
至此千禧中国鸟龙创造了两个第一,一个是它是第一块由中国科研工作者亲手在野外采集的长羽毛的恐龙化石标本,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分泌毒液的恐龙化石标本。
辽西地区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越来越多,个体种类也越来越多,羽毛越来越精美,而中国美羽龙的发现就是明证。
中国美羽龙(属名:Sinocalliopteryx)又名中华丽羽龙,意为"中国的美丽羽毛",是美颌龙科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的热河组,年代为下白垩纪。中国美羽龙与近亲华夏颌龙相似,但它们的体型较大,身长2.37米,是已知最大的美颌龙科物种,也是已知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龙,稍微大于镰刀龙类的北票龙。中国美羽龙的种名gigas即意指它们为巨大的美颌龙科恐龙。中国美羽龙与华夏颌龙、其他美颌龙科的差异在于它们手部与手臂相较,比例相当长;而且比大部分美颌龙科还长,这个特征可能与它们的体型相关。
中国美羽龙复原图
如同其他在热河组所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中国美羽龙也保存了简易的似羽毛覆盖物,非常类似中华龙鸟身上的覆盖物。中国美羽龙的最长羽毛位于臀部、尾巴基部、以及大腿后侧,各部位的羽毛长度不同。这些最长羽毛的长度为10厘米。有趣的是,跖骨部位也发现了羽毛。但与小盗龙、足羽龙的足部羽毛相比,中国美羽龙的足部羽毛并没有那么长、先进;这个发现显示足部羽毛的演化,出现在比目前所知更为原始的恐龙。
中国美羽龙的骨骸保存良好,腹部区域有一个驰龙科的部分腿部,这个部分腿部包括一个完整的小腿、足部、趾爪,并处于生前的关节未脱落状态。相对于中国美羽龙的腹部而言,这个部分腿部相当大,几乎占满整个腹部区域,并位于肋骨之下。在2007年,中国美羽龙的叙述者,姬书安等人认为这个化石显示中国美羽龙以较小、类似鸟类的恐龙为食。这个发现也显示中国美羽龙可能是种敏捷、活跃、残酷的掠食者;而其他美颌龙科化石的腹部区域则是发现了蜥蜴与小型哺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