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作者:红色天空录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张伯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前言</h1>

很多人都对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先生做出过评价,以下是共产党人宋振庭对张伯驹的评价,他很好的概括了张伯驹传奇的一生。

“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赉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

这样一位真心爱国,品德高贵的人,也使得仅见过几次面的陈毅,将他视为挚友、知己。即便是在临终前,依旧念念不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6">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h1>

1972年初,被癌症折磨的异常憔悴的陈毅,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突然,他对妻子张茜说道:

“张伯驹他们两口子,在北京的日子一定很艰难。可惜的是,我帮不了他更多了。前几天,我还向周总理说了下。恐怕,他太忙了,顾不上这些了……”

听到这里,张茜在一旁默默落泪。这些眼泪,或许一部分是为丈夫的病而流,而另一部分,是为陈毅与张伯驹友谊深厚,却见不到最后一面而感到痛心。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陈毅

对于张伯驹,陈毅是非常敬重的。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妻弟。出生在这样的官宦家庭,张伯驹按理来说是要进入军界、政界抑或是金融界的,但他偏偏喜欢琴棋书画。

在战乱年代,为保护国家文物,他曾背上巨额债务,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当时,我国很多名贵书画都流落海外。为了让更多古字画留在国内,张伯驹在这方面倾注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财力,甚至不惜变卖家产、举债,家里人称他为“叛逆者、败家子”,外人称他为“张大怪”。

一次,张伯驹在书画展上,看到了《平复帖》。《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且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得知《平复帖》现在为溥儒所有,张伯驹担心不已。因为,溥儒是道光帝的曾孙。此前,他就将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给了一位古董商,导致这幅珍品流落至海外。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张伯驹年轻时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张伯驹想要尽快将《平复帖》买下。但是,溥儒张口就是20万。

对于看中的文物,张伯驹以前从不讨价还价,这一点与他朴素的生活作风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富家公子,他烟酒不沾,在穿着上也不讲究,丝绸、西装,他几乎不穿,从来都是一件长布衫。

因此,一般都是卖家开出多少价钱,他就给多少。但由于他买了太多文物,导致无法拿出20万,第一次购买因此失败。

但张伯驹并未就此放弃,很快,他又委托张大千出面找溥儒交涉,但溥儒依旧不让步。张伯驹只能另想它法。

不久,他在火车上遇到了蒲增湘。蒲增湘告诉他,溥儒的母亲刚刚去世,正好家里急需钱发丧。张伯驹再次找到溥儒,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最终以4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平复帖》。

张伯驹因此发出无限感慨:

“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平复帖》

从“大事”一词上可以看出,保护国家文物这件事,在张伯驹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张伯驹再晚一点,《平复帖》很可能也要落入日本人之手了。原来,当时有一位字画商人在得知此事后,想要以20万元买下,再转卖给日本人。但此时《平复帖》已经在张伯驹手中,他说什么也不肯让出。

为了妥善保管,张伯驹将他所收藏的大部分文物都放到了上海的一家银行。

随着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主持银行的工作交到了李祖来手上。考虑到李祖来与汪伪“七十六号”有勾结,张伯驹不放心文物的安全。于是,他每周都会去上海看一次。

但是,有着显赫身世,又到处收集文物的张伯驹,很快就被盯上了。

1941年,就在他刚刚走出上海的住宿地,迎面就出现一伙人,一把将他抓住塞进汽车里,一溜烟离开。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紧接着,张伯驹的夫人潘素,接到了一个索要巨额赎金的电话。对方让潘素火速准备200根金条,不然就将张伯驹撕票。

听到这个消息,潘素慌了。她赶紧找到一个亲戚,两人一起出去四处借钱,以便尽快救出丈夫。但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200根金条哪是这么容易凑到的。就算有这么多钱,一般也没人愿意借。

就在潘素焦头烂额之际,她又接到一个电话,绑匪让她前去见张伯驹。

短短几天没见,张伯驹已经变得憔悴不堪,昏倒在地上。看到这副情景,潘素伤心落泪。

原来,得知劫匪向家里索要巨额赎金后,张伯驹连续几天绝食,不吃不喝导致身体急速虚弱下来。

醒来之后,他叮嘱潘素:

“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收藏的那些精品,你一定要帮我保护好!一件也不能透露出去。不要为了救我,把它们卖了。那我宁死不屈,不出去!”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潘素

潘素含泪答应,她知道丈夫的倔脾气,也知道那些文物对他的重要性。就这样,张伯驹顶着随时可能被撕票的危险,与劫匪生生耗了八个月。这八个月,也是潘素备受折磨的八个月,她不知还有没有机会见到丈夫。

张伯驹这样的硬骨头,劫匪估计还是第一次遇到。最终实在没办法,劫匪将赎金降到40万。

即便如此,潘素一时也拿不出来,因为此前买字画已经把他们买穷了。最终,经过多方筹借,张伯驹才被安全救出。

即便连赎命的钱都没有,但在买文物上,张伯驹却从未停下。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得知当年傅义带出去的很多文物都已流落在外后,大为恼火。于是他找到博物院院长马衡,提议收购文物。

收购工作开始后,张伯驹提议将范仲淹的《道服赞》买回来。因为《道服赞》是范仲淹的唯一传世墨迹,非常珍贵。但是胡适等人却以价格太贵拒绝。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道服赞》

为防止如此珍贵的文物流失,张伯驹决定自己先买下来保管。于是他又四处举债,最终以一百一十两黄金的价格,将《道服赞》收下。

此后,为了保护《游春图》,他还卖掉了自己占地十五亩的弓弦胡同,但依旧没有凑够钱。后来还是妻子潘素,变卖了自己的首饰,才凑齐钱款。这幅让他“倾家荡产”的《游春图》,后来也被他与《平复帖》一起让与故宫博物院。

解放后,张伯驹没有将自己手里的118件国宝留给子女,而是全部献给国家。这些文物中,有不少至今都是故宫博物院最为顶尖的国宝。紫禁城出版社社长曾感慨的说道:

“为故宫做捐献的有两人最为顶尖,其中一位就是张伯驹先生。”

作为一名文物爱好者,他如此淡然的态度让外界惊讶不已。那个曾经为了文物宁愿放弃生命的人,此时却愿意无条件将自己的心头好送给国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弓弦胡同

但张伯驹却表示: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这是他的初心,也一直没有变过。这一点,在他对待朋友借文物的态度上也有体现。

1945年,参与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工作的王世襄,曾找到张伯驹,提出想要在他家看一下《平复帖》。开口之前,王世襄非常纠结,因为他知道,这是张伯驹好不容易花重金买下的,一般人是不愿意将这种贵重物品轻易示人的。

但没想到张伯驹不但同意了,还让王世襄拿回自己家慢慢研究,这让王世襄觉得不可思议。后来,王世襄将这件文物拿回家研究了一个多月。期间,张伯驹从未催促对方归还。

所以,在张伯驹看来,这些文物在不在自己手里不重要,只要在祖国大地上就行。

在得知张伯驹这些事迹后,陈毅于1957年的夏天,前去参观张伯驹等人举办的《明清书画展》。看到张伯驹后,陈毅不吝赞赏之词说道:

“先生保护国家文物之举令人敬佩!带头献给国家,能够唤起民族自豪感,先生诗词亦有北宋风度啊!”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王世襄

陈毅短短一句话,肯定了张伯驹为保护文物做出的努力,以及自愿将文物捐给国家的高尚爱国情怀。正因为如此,陈毅将只见过几次的张伯驹,当成真正的朋友,并对其特别照顾。

1958年,因为历史原因,张伯驹失去工作,没有收入,只能靠夫人的工资勉强度日。以前觥筹交错的家里,变得异常冷清,张伯驹也因此变得郁郁寡欢,但他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好友陈毅。

1961年,潘素收到了一封电报,看到宋振庭这三个字,她有些疑惑:这人是谁?之前怎么从未听过。再看看电报内容,她更加疑惑了。对方邀请张伯驹前往吉林省博物馆就职,同时也让她在省艺术专科学校就职。

谁会在这种特殊时期主动给他们提供工作呢?张伯驹也不知道。为避免产生误会,张伯驹夫妇决定先等一等再说。

虽然不愿相信,但他们确实心动了。毕竟,他们早就想脱离现在这种让人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张伯驹夫妇

不久,他们又收到了宋振庭的电报:

伯驹先生:

关于聘请二位来吉林任职的事,有关部门已经批示,若无不妥,希望尽快来吉。一应调转手续,以后再办。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

这一次,他们终于可以相信,这封电报没发错。看来,是有人帮了他们。

离开之前,张伯驹准备亲自去向好友陈毅辞行,便让夫人潘素给陈毅打电话提前告知。

那一天,陈毅与夫人张茜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家宴,有酸菜水饺、麻辣豆腐、泡菜等等,摆满一大桌。期间,陈毅与张伯驹开怀畅饮。为了宽慰张伯驹,陈毅还送了好友一首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听到这里,张伯驹苦闷的心情终于有所缓解。后来,张伯驹才知道,那个帮自己的神秘人就是好友陈毅。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原来,两人虽然见面不多,但陈毅一直关注着好友的情况,所以他的事情陈毅都知道。

1960年,陈毅对来京开会的好友于毅夫说道:

“我有一个好友,叫张伯驹。现在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给他安排一下工作?”

在于毅夫看来,陈毅推荐的人,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便爽快答应下来。张伯驹的工作问题因此解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7">一副挽联改变命运</h1>

此后,陈毅越来越忙,两人也很少写信,都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情况。几年后,张伯驹再陷困境,但他一直没有告诉陈毅。

后来,张伯驹因病重回北京,住在一个四合院里。此时的他,从一个拥有众多无价文物的人,变成了一个落魄的老人。没有粮票、没有户口。如果没有亲戚的接济,他们的生活根本无以为继。

1971年11月下旬,73岁的张伯驹,终于决定给好友陈毅写一封信,向对方倾诉心中的苦闷之情。五天后,他们收到了陈毅夫人张茜的回信:

……仲弘一直关心你们情况,因为太忙,加之心绪不好,也没多写信。你们的信我看了,他因患癌住院,已是晚期,身体很差。他已交代秘书,向总理反应你们的事……

盼二位多保重身体……

看过回信后,张伯驹夫妇后悔不已,他们不知道陈毅身体已经如此之差,后悔不该给他添麻烦。即便自己有天大的困难,也不该打扰他啊……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陈毅和夫人张茜

次年年初,张伯驹夫妇突然从广播里听到陈毅去世的消息。此时,他们心如刀绞,多年未见的挚友,怎么就这么走了?

悲痛万分的张伯驹,本来想要亲自前去吊唁,但最终却没能如愿。为了送好友最后一程,他含泪写下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幅挽联,被挂在陈毅灵堂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追悼会当天,原本不打算参加的毛主席,突然在最后时刻,穿着睡衣与单薄的毛裤,出现在陈毅追悼会现场。

听到工作人员通知毛主席到场的消息后,周恩来赶紧起身迎接。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毛主席向陈毅夫人张茜走去。

主席看到张茜后,老远就伸出了手。张茜赶紧迎上去,沉重的叫了声:“主席”后,便低头抽泣。

看到张茜如此难过,毛主席轻轻地拍了拍她的手说道:“陈毅去世了,我们和你一样难过……”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毛主席现身陈毅追悼会

随后,主席又看着站在张茜旁边的孩子们,慈祥的叮嘱道:“你们要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

张茜擦了擦眼泪,点点头说道:“我们听主席的。”

追悼会开始后,工作人员搀扶着毛主席走向大厅。一路上,毛主席不断打量着走廊两边的花圈。突然,主席在一个不起眼的花圈面前停下脚步,他认真读着挽联上的内容,并不住点头称赞。那副挽联,正是张伯驹所写。

随后,毛主席问周恩来:“张伯驹是什么人?”

周恩来回答称:“是一位民主人士,也是陈毅同志的朋友。”

“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呢?”主席接着问道。

这时,周恩来正好看到张茜在附近,便将张茜叫了过来。

毛主席情不自禁的又夸了一句:“这幅挽联写得好!”

得知张伯驹就是那位向国家捐献很多珍贵书画的人后,毛主席猛然记起了什么。张茜赶紧说道:

“他们之前有贡献,现在生活很困难,没有工作,也没有户口,很惨呢……陈毅在的时候,总是牵挂着他们的事……”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陈毅追悼会

听到这里,毛主席点点头,转身对周恩来说道:

“这样的人,应该保护,应该给出路。你是总理,给他安排一下工作吧。”

追悼会结束后,周恩来冲破阻碍,立即派人给张伯驹安排工作。

几天后,中央文史馆的工作人员,亲自带着文件和聘书,前往张伯驹的家里。

看着那张聘书,张伯驹突然怔住了,他一时不敢相信,眼睛紧紧盯着工作人员问道:“这是真的吗?”

工作人员给了老人一个肯定的回答,张伯驹瞬间泪流满面。没想到自己七十多岁了,还能有一份工作,还能继续为国家做点事。

陈毅去世,张茜告诉毛主席:张伯驹有贡献没工作,主席:安排工作前言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张伯驹夫妇晚年

走之前,工作人员叮嘱张伯驹:“年后您就可以去上班了。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请尽管开口,组织上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的。”

张伯驹感动的不断点头,嘴里说着:“没有,没有……”

虽然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好友陈毅的去世,还是给张伯驹造成不小打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房默默流泪。陈毅去世一周年时,他连续数日沉浸在悲痛之中。不久,他的右眼失明。

1982年2月26日,84岁的张伯驹去世。追悼会上,叶剑英、邓颖超等人均送来花圈。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大家都没有忘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