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克伦威尔明明可以当国王,为什么偏要发明“护国公”这一头衔?

作者:历史杂货间

在英国的历史上,克伦威尔算得上一个极特殊的存在,因其首创“护国公”制度而成为“不是国王但比国王更有权势”的人。后世之所以对克伦威尔感兴趣多是关注于其“护国公”的头衔,在克伦威尔之前以及之后,无论英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护国公”这一称谓,可以说这是克伦威尔的独创。从克伦威尔后期的表现来看,“护国公”的权力简直大得没边,即使与国王和皇帝比起来也毫不逊色,但在那样一个到处充斥着国王的时代,克伦威尔既然能够改朝换代,为什么不干脆带上王冠呢?

克伦威尔明明可以当国王,为什么偏要发明“护国公”这一头衔?

答案有很多种,或许这位清教徒打心眼儿里就讨厌“国王”的称号,或许其高举的反对君主专制大旗断绝了自己“称王”的后路,或许当时英国的政坛不允许其登上王座。然而在诸多的解释中有一种是人们经常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在英国约束君主权力的传统下,世人普遍知道国王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过却没有人知道护国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换句话说,“护国公”只是一个称谓,实质在于其权力边界远大于“国王”,而这点才是克伦威尔不愿登基为王的主要原因。

十七世纪的英国逐渐显现出资产阶级的力量,而此刻的王室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开支陷入财政危机,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国王查理一世力主向农民和资本家征税,但此举遭到议会的强烈抵制。欧洲不同于东方,王权的集中程度远不如亚洲的世袭君主那般厉害,尤其在英国这样一个具有“虚君”传统的国度里,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极大制约。1639年,起义的苏格兰军队攻入英格兰,王室因为筹措不到军费而屡屡受挫,走投无路的查理一世只得同叛军达成临时停战协定,但在签订正式和约之前要每天付给苏格兰人850镑的费用。

克伦威尔明明可以当国王,为什么偏要发明“护国公”这一头衔?

然而就是这么一点钱查理一世都拿不出来,无奈之下国王只得重启解散已久的议会,而这成为英国内战的开始。在征税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的王室和议会最终决裂,双方各自组织军队以求用武力解决问题。从实力对比上看,议会方可谓占尽了优势,因为资产阶级掌握着钱袋子,他们控制的地区大多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早期的议会军就有6000多人。相比之下,王党一派就可怜得多,由于财政困难,王党军的人数只有议会军的三分之一,大概2000多人。不过战争初期国王军队却是连战连捷,议会很难在战场上讨得便宜。

原因非常简单,议会方面人数虽多,但缺乏训练,军官素养普遍不高,而王党军却是多年征战的职业军人,不过克伦威尔的出现很快使战局发生扭转。1645年,议会授权克伦威尔组建“新模范军”,而这支军队最终成为英伦三岛上最为强悍的武装力量。依靠新模范军,克伦威尔不仅歼灭了王党军队,甚至继而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军事独裁统治。1649年,克伦威尔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查理一世,当所有人都以为独揽大权的克伦威尔要加冕为王时,他却给自己冠以“护国公”的名号。

克伦威尔明明可以当国王,为什么偏要发明“护国公”这一头衔?

此后局势的演变确实如前所述,民众知道国王的权力受到哪些制约,却不知道如何限制护国公的权力,克伦威尔已然成为事实上的君主。克伦威尔担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公”的登基仪式堪比国王加冕,在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人也称呼其为“陛下”,甚至在他临死之际还指定自己的儿子接任“护国公二世”。不过事与愿违,斯图亚特王朝成功复辟,克伦威尔的遗体被从坟墓中挖出并受尽羞辱,一代雄主的传奇故事就此落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