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克倫威爾明明可以當國王,為什麼偏要發明“護國公”這一頭銜?

作者:曆史雜貨間

在英國的曆史上,克倫威爾算得上一個極特殊的存在,因其首創“護國公”制度而成為“不是國王但比國王更有權勢”的人。後世之是以對克倫威爾感興趣多是關注于其“護國公”的頭銜,在克倫威爾之前以及之後,無論英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護國公”這一稱謂,可以說這是克倫威爾的獨創。從克倫威爾後期的表現來看,“護國公”的權力簡直大得沒邊,即使與國王和皇帝比起來也毫不遜色,但在那樣一個到處充斥着國王的時代,克倫威爾既然能夠改朝換代,為什麼不幹脆帶上王冠呢?

克倫威爾明明可以當國王,為什麼偏要發明“護國公”這一頭銜?

答案有很多種,或許這位清教徒打心眼兒裡就讨厭“國王”的稱号,或許其高舉的反對君主專制大旗斷絕了自己“稱王”的後路,或許當時英國的政壇不允許其登上王座。然而在諸多的解釋中有一種是人們經常忽略但卻至關重要的,那就是在英國限制君主權力的傳統下,世人普遍知道國王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不過卻沒有人知道護國公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換句話說,“護國公”隻是一個稱謂,實質在于其權力邊界遠大于“國王”,而這點才是克倫威爾不願登基為王的主要原因。

十七世紀的英國逐漸顯現出資産階級的力量,而此刻的王室卻因為各種各樣的開支陷入财政危機,為了緩解财政壓力,國王查理一世力主向農民和資本家征稅,但此舉遭到議會的強烈抵制。歐洲不同于東方,王權的集中程度遠不如亞洲的世襲君主那般厲害,尤其在英國這樣一個具有“虛君”傳統的國度裡,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極大制約。1639年,起義的蘇格蘭軍隊攻入英格蘭,王室因為籌措不到軍費而屢屢受挫,走投無路的查理一世隻得同叛軍達成臨時停戰協定,但在簽訂正式和約之前要每天付給蘇格蘭人850鎊的費用。

克倫威爾明明可以當國王,為什麼偏要發明“護國公”這一頭銜?

然而就是這麼一點錢查理一世都拿不出來,無奈之下國王隻得重新開機解散已久的議會,而這成為英國内戰的開始。在征稅問題上無法達成一緻的王室和議會最終決裂,雙方各自組織軍隊以求用武力解決問題。從實力對比上看,議會方可謂占盡了優勢,因為資産階級掌握着錢袋子,他們控制的地區大多經濟發達、物産豐富,早期的議會軍就有6000多人。相比之下,王黨一派就可憐得多,由于财政困難,王黨軍的人數隻有議會軍的三分之一,大概2000多人。不過戰争初期國王軍隊卻是連戰連捷,議會很難在戰場上讨得便宜。

原因非常簡單,議會方面人數雖多,但缺乏訓練,軍官素養普遍不高,而王黨軍卻是多年征戰的職業軍人,不過克倫威爾的出現很快使戰局發生扭轉。1645年,議會授權克倫威爾組建“新模範軍”,而這支軍隊最終成為英倫三島上最為強悍的武裝力量。依靠新模範軍,克倫威爾不僅殲滅了王黨軍隊,甚至繼而建立起以自己為中心的軍事獨裁統治。1649年,克倫威爾以議會和軍隊的名義處死查理一世,當所有人都以為獨攬大權的克倫威爾要加冕為王時,他卻給自己冠以“護國公”的名号。

克倫威爾明明可以當國王,為什麼偏要發明“護國公”這一頭銜?

此後局勢的演變确實如前所述,群眾知道國王的權力受到哪些制約,卻不知道如何限制護國公的權力,克倫威爾已然成為事實上的君主。克倫威爾擔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公”的登基儀式堪比國王加冕,在日常生活中周圍的人也稱呼其為“陛下”,甚至在他臨死之際還指定自己的兒子接任“護國公二世”。不過事與願違,斯圖亞特王朝成功複辟,克倫威爾的遺體被從墳墓中挖出并受盡羞辱,一代雄主的傳奇故事就此落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