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评「胜利」之一,历史爱好者必读,纵观二战三巨头势力的争夺作者简介《胜利》是一部什么书?三巨头的立场关于波茨坦会议

作者:在尘世间游走

每周分享一本书

近日由于家中事务冗杂,始终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故没能按时与大家分享,在此向关注我的朋友们表示歉意。

《胜利》这部书,放在我家书柜里有些年头了,始终没有太多兴趣来读它。本想这次借着赴外地暂时客居的机会带来翻一翻,没想到瞬间被它深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它的第一卷。

书评「胜利」之一,历史爱好者必读,纵观二战三巨头势力的争夺作者简介《胜利》是一部什么书?三巨头的立场关于波茨坦会议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h1 class="pgc-h-arrow-right">作者简介</h1>

恰科夫斯基全名亚历山大·鲍里索维奇·恰科夫斯基,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做战地记者,后来先后担任过《外国文学》《文学报》的主编、作协书记处书记、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73年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恰科夫斯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政治、外交经验,作品风格及定位以平实讲述、深刻分析战争和国际题材见长,24岁时开始发表作品,一生笔耕不辍,76岁高龄时仍有国际题材的作品问世。

书评「胜利」之一,历史爱好者必读,纵观二战三巨头势力的争夺作者简介《胜利》是一部什么书?三巨头的立场关于波茨坦会议

<h1 class="pgc-h-arrow-right">《胜利》是一部什么书?</h1>

它是一部三卷头的纪实小说,内容以二战结束后那场对欧洲和世界格局都产生极其重大和深远影响的波茨坦会议为背景,通过虚构的外交记者沃罗诺夫的视角,详细讲述并剖析了对美、英、苏三大国以及罗斯福、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等诸多元首和重要政治家们,在二战时期和战后欧洲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等诸多方面的谋划过程中,经过漫长的明铺暗盖、勾心斗角、实力角逐,借以划定各自势力范围,夺得全球霸权的真实经过,从而也由此看出,资共两大阵营在审时度势、历史定位、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的巨大差异,也就明白了为何如今……

作者作为忠实的布尔什维克,站在苏联的角度,自然对美英帝国主义的一些思想、言行和导致的种种后果无比反感,极尽批判之词。在第一部中仅读了不足200页的书里,就有这样两句话让我刻骨铭心,为之颤栗:一是历史已经注定了大英帝国的崩溃。二是这位合众国总统前往遥远的德国时,手里拿的不是橄榄枝。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巨头的立场</h1>

书评「胜利」之一,历史爱好者必读,纵观二战三巨头势力的争夺作者简介《胜利》是一部什么书?三巨头的立场关于波茨坦会议

1.丘吉尔。作为曾经是欧洲乃至世界的老牌霸主,同时又是二战的主要参战国,大英帝国首相丘吉尔的一思一举,一言一行,无疑会对全世界联合抵抗法西斯主义运动产生极为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可实际上这位丘大爷是怎样的一番骚操作呢?

首先,“在丘吉尔眼里,人民从来不是历史的动力……他毕生认为,只有英雄,只有高车于民众之上的领袖人物,才能创造历史。”也正是由此,才导致他为了本国乃至本人的某些利益,才置人民安危于不顾,策划发动了华沙起义,放弃了科文特里,用成千上万普通民众的生命去迎接法西斯猛烈炮火和狂轰滥炸!

其次,“他每次失利,每次都归罪于别人。”就像他的科文特里之罪一样,“对任何责难,他都有理由反驳……在重大的ZZ问题上,或者在重大的战争中,为了达到目的,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

第三,“成功拖延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期限”的丘吉尔,他要向斯大林传递的,不是英美苏三国怎样强强联合来努力维护欧洲和世界的长久和平,“而是斯大林和苏联HJ成了他的主要敌人”,因为“一旦打败德国的果真是苏联,英国未必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决定欧洲各国的版图,必要的话,丘吉尔情愿和美国人分享欧洲的领导权。”

书评「胜利」之一,历史爱好者必读,纵观二战三巨头势力的争夺作者简介《胜利》是一部什么书?三巨头的立场关于波茨坦会议

2.杜鲁门。如果说丘吉尔出身贵族,那么杜鲁门在成为总统或者进入政坛之前,实在是一个一文不名的普通民众,尽管他曾参加过一战,却也并没实现他“在军事上威震四海”的稚嫩愿望。后来,在他借以谋生的店铺柜台前面,潘德格斯特“你想不想当区法院的法官”一句没头没脑的问话,由此改写了他的命运,从而逐步进入政坛,直到到达国家权力的顶峰!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社会里,金钱的确是万能的。谁有了钱,不管他干什么,都可以得到宽恕。只有金钱的力量才受到承认和崇拜”。

我们都知道,第一,在二战的前期,美国并不是主要参战国,而且还利用这个时机,使美国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得到了迅猛发展。第二,二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与美国远隔重洋。当丘吉尔拉拢美国共同“谋求”欧洲和平、抗衡苏联的时候,罗斯福、杜鲁门对此开始是犹豫不决的。不是不想觊觎苏欧,而是他们一直在等,等一个最佳的时机,那就是那个一直在秘密研究的所谓“超级炸药”的实验成功!所以,当杜鲁门走进波茨坦的时候,“手里拿的不是橄榄枝”,因为他认为,“从今以后,他,杜鲁门,就是世界的主宰了。”

书评「胜利」之一,历史爱好者必读,纵观二战三巨头势力的争夺作者简介《胜利》是一部什么书?三巨头的立场关于波茨坦会议

3.斯大林。与丘吉尔和杜鲁门乘坐专机抵达德国波茨坦,并在现场举行盛大隆重的欢迎仪式不同,斯大林是乘坐专列从莫斯科启程的,并且拒绝举行任何形式上的欢迎仪式。因为他知道,“在相当大的一部分苏联国土上,也就是在那些被战争无情蹂躏过的国土上……一切都已摧毁、炸尽、倒塌、淹没了”。

当他在旅途中,目睹“数十双、数百双孩子的小手伸向列车的车厢,你抢我夺地接住扔来的面包,干罐头和方糖”的时候,斯大林在想,如果人们知道火车里坐着的是谁,“他们将会问他什么呢?往后怎样生活?面包会有吗?房子会有吗?什么时候会有?!……”

当他经过斯摩棱斯克的时候,斯大林知道,“这个名字是和旷日持久的恶战连在一起的。多少苏联士兵在这里英勇牺牲,但是绝不投降”。

书评「胜利」之一,历史爱好者必读,纵观二战三巨头势力的争夺作者简介《胜利》是一部什么书?三巨头的立场关于波茨坦会议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关于波茨坦会议</h1>

由此可见,当年三巨头的峰会不单单是各怀心事,就连坐下来谈的主要目的都并不一致。难怪作者在第一卷的最末一章,面对英美媒体发出的劈天盖地的舆论攻势,用一长段文字向他们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之情,可谓是字字诛心,句句含泪。我节录如下:

“当时他们想要我们干什么呢?要我们埋葬好尸体,把柏林和东欧奉献给盟军,然后自己撤军离开吗?背叛那些永远不能复生的同伴吗?忘记千百万苏联人为什么牺牲在枪林弹雨之下藏身于起火的坦克之中,为什么被炮弹和炸弹炸的粉身碎骨,在奥斯维辛和迈丹尼克的焚尸炉中死于非命吗?……为那些与希特勒结成联盟,唆使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胆小鬼、投敌分子、反苏分子扫清道路,允许他们重新骑在自己人民的头上,不等这些国家和人民发表自己的意见,自行决定今后怎生活就撤军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