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先贴一篇我的旧文题目为《初识法斯宾德》——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在看到法斯宾德的电影以前,早就听说有个法斯宾德的神话,这位只活了37岁的新德国电影鬼才共编导完成42部电影且几乎都是令人回味再三的佳作,其创作力之强简直匪夷所思。

这样一位大师,原以为至少得是少年老成,一脸睿智的模样,但事实上他却是个喜怒无常生活混乱的孤独的大男孩,脸上常常挂着颓废的无赖相。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从我所接触到的文字资料来看,法斯宾德走的应是完全的现实主义路子,对人的命运的关注超越了一切。

以前听说艺术家首先得体验生活,但我不知道法斯宾德用什么时间去体验生活,大约这就是所谓的天纵之才吧。

法斯宾德带给我的最初的震撼来自《玛丽·布朗的婚姻》这部获得80年柏林影展银熊奖的电影,表面上探讨的是婚姻和爱情,但在深层又揭示出战后德国的民族复兴中女性生存的耐力和情感的牺牲。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战后归来的赫曼发现妻子玛丽与美国兵私通,争执中玛丽失手杀了士兵,因为爱,赫曼替玛丽入狱,同样因为爱且迫于生计,玛丽成为资本家奥斯瓦的助手和情妇。

法斯宾德一直在提醒观众,虽然玛丽在这段有条件的恋情中始终占据优势,但她终究不能冲破爱情的罗网。

当奥斯瓦病故,出狱后远赴加拿大的赫曼重归故里,理论上玛丽可重新投入婚姻的怀抱时,她才发现两个男人曾经有过一个协议, 赫曼在奥斯瓦生前绝对不能出现在玛丽面前,因此他可获得奥斯瓦的一半遗产——玛丽原来只是两个男人一盘棋上的棋子。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理解法斯宾德给爱情下的定义,“爱情是最精良、最狡猾、最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我不得不说说本片精彩的结尾,赫曼正在收听1954年世界杯西德对匈牙利的决赛实况,奥斯瓦的律师敲门进来,玛丽去煮咖啡,听完遗嘱送走客人,重新打扮得光艳照人的玛丽在厨房点烟,突然间房子爆炸起火坍塌,令人想起片头玛丽和赫曼在轰炸中的草率的婚礼。

具有强烈反讽意味的是,结尾的爆炸声没有掩盖住广播里的欢呼德国首夺世界杯的现场解说,这时画面上呈现的是战后西德历届总理的照片——似乎玛丽的惨剧已不再是她个人的惨剧,这里面就有法斯宾德对处在转型过渡期的战后整个德国社会的一种思考。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到今天我还一直在想,玛丽的没有关煤气,究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据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法斯宾德的世界》一书的记录,当初在剧本里的安排是玛丽夫妇驱车出门遇车祸身亡,在拍摄时才改成这个歧义性的结局。

法斯宾德的电影场景略显简陋单调,看得出都是小制作,我后来陆续看到的《恐惧中的恐惧》、《深闺怨妇》和《当心圣妓》都是如此,但它们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一种压抑难耐的情绪传递出来紧紧抓住人心……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这些年看本片,陆陆续续大概看了几十遍,把法斯宾德的电影大半看下来,才发现本片实为我的至爱,那是法斯宾德老老实实讲故事而成功的一个例子,虽然外表上它有一个情节剧的包装,但影片的微言大义,我以为是站在他所有作品的顶端的,差不多这也是德国战后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

两年前,我在自己那本无法出版的书稿里对本片有自认为深入的解读,原本打算拿它和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材去PK一番,据说那学院里,本片的分析是本科生的课程之一,我倒很想知道一下专家权威的视点究竟如何,不是说学术乃天下人之公器么?但我在网上忙碌了很久,还是得不到北影版权威的评说。

再来说说一些题外话。本片曾经在CCTV6播出过,央视的配音之烂就不说了,关键是,央视的配音糟蹋了本片的结尾部分高潮戏,为什么?因为结尾的玛丽和赫曼破镜重圆的戏一直有世界杯决赛的电台解说做背景,爆炸的时候,刚好是德国拿到冠军的时候,电影用这个时刻来替代战后联邦德国的复兴(经济上的),但因为要配音,就必须把电台解说和人物对话的声音一起拿掉再配上呆板的中文,CCTV的译制导演大概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也重新配上一个足球比赛的现场声音,我估计是中国甲A联赛的一个无解说的观众喝彩的画外音,但对于影片而言,这还有什么意思呢?真还不如不配声音打字幕呢,那种配音,是对影片信息的严重阉割。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导演,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