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文 | 嘻嘻 编辑 | 山月后院、上善若水

命运似乎很喜欢跟人开玩笑。

有时候,命运的玩笑好似雷霆,震得人失魂落魄;有时候,命运的玩笑又是机会,让你审视自己,涅槃重生。

原本按照各自现有的生活轨迹,平稳前行的两个家庭,却突然得知自己抚育的孩子,被“无法查明”的原因错换了。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面对血缘、亲情、养育之情,他们该如何抉择?愤怒、不甘、纠结……复杂的情绪该如何化解?

《如父如子》这本书,通过讲述主人公野野宫良多,在经历“错换孩子”的命运玩笑。

从只顾自己的感情,意图取得2个孩子的抚养权,到经历系列事件后,释怀了自己童年不幸遭遇的伤痛,最终做出血缘与感情抉择的故事。

这本书围绕着三个主题,引人深思,分别是:

终我们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超脱血缘的,是割舍不下的日复一日相处的情感。

01 终我们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伤

本书的主人公良多,凭自己的努力,30多岁的年纪,在东京最优秀的建筑公司做骨干,并在东京买下了一套公寓。

他有一个对自己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妻子,有一个听话的孩子,一切看起来是如此幸福。

但随着故事的深入,良多的自负、控制欲、心理上的缺陷,逐渐揭开面纱。

良多一直投身工作,没有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但他仍不自知,觉得物质上的保证是自己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一次良多与妻子绿谈及周末多陪孩子的问题时,良多下意识地又把:

“等这个项目结束,就能抽出时间来了。”

挂在了嘴上,妻子的回应是:

“这句话你都念叨6年了。”

这引发了良多的思考,回顾6年来的生活状态,他才发现,自己早已不知休息日为何物,一家三口集体出游的次数屈指可数。

在日常生活中,良多对家庭的掌控欲也很强。他将家里每个人的职责都安排好:

妻子负责家务、带孩子;孩子庆多每天要学什么、玩什么、吃什么,都有一套规则。

为此,妻子绿有一点抵触,觉得一家三口的结构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很稳定。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但是良多就是高高在上的顶点,而绿和儿子庆多则是底边。

在知晓庆多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后,良多也是一意孤行,因为部长的一句:

“都要过来。”

萌生获得两个孩子抚养权的想法,却根本不跟妻子商量,只有一句:

“交给我吧。”

但是,最后却搞砸了。

他根本没想过要跟妻子交流,这个家庭需要什么、妻子内心的渴望是什么,他都没有顾忌,结果令两个家庭尴尬不已。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通过后文我们会发现,良多自负的性格、对家庭成员心理活动的忽视、对物质的追求,很大程度来自于在原生家庭中的生活遭遇。

小学时,良多的父母离异,父亲酗酒、炒股导致家庭经济条件恶化,这让良多内心敏感脆弱。

生活流离不安,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这是他成家后忽视家庭成员内心情感的最大诱因,也是他拼命工作的源动力。

而良多对于生活的抗争,就是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学业,找到收入可观的工作,在东京买了房子,晋升精英阶层,这使他变得无比自负。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但同时,他内心也有一股对原生家庭的恨,让他无法跟自己的父亲和睦相处,十多年都无法喊继母一声“母亲”。

正因如此,良多看似幸福无暇的家庭,其实暗藏危机。

妻子、孩子自我的缺失,家庭成员精神交流的匮乏,即便不是这次错换事件发生,也一定会有其他契机,使这危机爆发出来。

02 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本书的第二个精彩看点,在于错换孩子的两个家庭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认知、言行影响极大。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

野野宫家:

日本精英家庭,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强势,妻子柔弱;经济基础好,物质富足。

他们对待生活一丝不苟,家规严格;对孩子的教育是做好规划,铺好路,让孩子按家长既定的路线去发展。

斋木家:

日本农村家庭,夫妻都要工作,妻子周末还要兼职;经济拮据,且有3个孩子。

他们家里没有什么家规,不拘礼节,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对孩子的教育是释放天性,顺其自然。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两家被错换的孩子也有截然不同的性格:

野野宫家的庆多,听话,懂礼貌,会察言观色,但由于父亲的强势、母亲的柔弱,导致其个性温和,不争。

这也是父亲良多在收到孩子被错换的消息时,觉得“难怪如此”的原因,庆多的个性跟他太不一样。

斋木家的琉晴,活泼好动,比较执拗,生活中比较自我,不懂什么礼节,但是爱护弟弟妹妹。

他做事比较有主见,在交换到野野宫家生活后,虽然觉得物质条件很好,但却依然觉得自家的小窝才是最好的地方。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我们不难看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庆多之所以会让良多觉得不像自己,缺少他认为性格中的固执、坚毅。

更多是因为母亲的耳濡目染。每天被母亲的爱呵护,人自然会变得柔软。

而良多对庆多学习上、生活细节上的严格要求,致使庆多为了让父亲满意,才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天性,努力让自己成为听话的孩子。

在庆多第一次交换到斋木家后,斋木家的男主人雄大,是一个心大、乐观、话多、市井的人,在乡下经常有左邻右舍去斋木家聊天。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这让庆多觉得十分新鲜,因为原生家庭让他以为:

“大人是没有朋友的,妈妈没有朋友,爸爸也没有。”

可见原生家庭极大影响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由于父母的原因,竟会让孩子觉得,大人就应该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社交,没有朋友。

03 超脱血缘的,是割舍不下日复一日相处的情感

故事的高潮,在两个家庭最后决定将孩子换回来之后。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血缘的关联,并不能替代朝夕相处的情感,而且孩子的情感更单纯,所以更难接受换了“父母”的事实。

此时我们看到,顽皮的琉晴变得顽劣,只盼望自己犯了错,现在的“父母”不喜欢他,就能让他回家了。

而礼貌温和的庆多在新的家庭,开始变得忧郁,这是一种被“抛弃”的难过。

而两个家庭的家长,面对血亲的回归,也表现出截然相反又理所当然的反应。

野野宫家,父亲良多为了迎接“亲儿子”,为他精心制订了A4纸大小的家规。

只因在接触的过程中,觉得琉晴的行为习惯不得体,不像精英家庭的孩子。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而母亲绿,也开始尝试接纳这个孩子,想给他织一件毛衣,却始终难以成形。绿是舍不得庆多的,而良多却不是。

斋木家,夫妇二人则是牵挂着琉晴之余,努力地包容、接纳亲生儿子庆多,对他关怀备至,想让孩子走出伤感的情绪。

那么,良多真的不爱庆多吗?

转折发生在良多意外造访了,“错换孩子”事件的始作俑者——当年的产科护士祥子之后。

祥子当年作为一个继母,由于对生活的不忿,对良多家庭的嫉妒,故意调包了两个孩子。

而当良多敲开祥子家的门,当年令祥子头疼的继子,却勇敢地挡在了母亲前面。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这让良多感觉犹如当头棒喝,自己对继母信子多年的冷脸相对真的对吗?

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就不亲吗?那祥子的继子为何会挡在她的面前?

第二个转折点,在良多拿起相机寻找回忆时,那是最后一次两家聚会,庆多要了相机,却没有带走相机。

似乎庆多预料到可能再也见不到父亲良多了,拍了很多良多的照片。

点点滴滴,那是良多在儿子庆多心里的留影,是庆多想要表达的对良多的依恋。

直到此时,内心的柔软被触动,情难自制的良多,终于明白了自已内心所求。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第二天来不及吃早餐,便带着琉晴,去到了斋木家。

当良多再一次拥抱了庆多,吐露了对庆多的想念,承认了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之后,庆多也抱住了他。

这一瞬间良多感慨万千,想要加强两家的交流,想要更大的车,两家一起出游露营……

东京的公寓此时似乎不那么满意了,乡下岳母家的房子又浮现眼前。

这本书,我们受启发的点很多,当面对血缘亲情与长年累月相处之情的抉择时,千万不要:

“唯血缘为亲”。

《如父如子》:错换的孩子,难舍的感情

更不要做出伤害孩子感情的选择。

如庆多和琉晴,他们其实也是意外的受害者。

爱与单纯能够让孩子们选择原谅,但是被相处六年的父母“抛弃”的伤,却不会轻易地被拂去。

希望看了这本书的你我,不论是已为人父母,或是未来养育子女,都能明白: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最好的爱是陪伴。

感谢这本书给了我们指引,望我们日后能做一个好父母。

END

插图 | 徐

本文首发于“山月铺子”,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