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儒释道的互黑史

作者:小明搞事情

如今都是儒释道合一,但历史上却是相恨相杀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也还只是道家,还不是道教,这个时期基本上也就庄子爱黑一下孔子。

庄子比孔子小近200岁,《庄子》是本哲学著作,我们可以当做寓言故事和段子来看,里面的故事的可信度也几乎为零。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中学课本里那篇《逍遥游》,开篇即“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鲲的体积已经跟地球一个量级了。

儒释道的互黑史

网络上所谓鲲,这鲲也就充其量也就几里长,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被庄子黑得最惨的一次来自《庄子杂篇-盗跖(zhí])》,盗跖为春秋时的黑社会老大,到处烧杀抢掠,好吃人肝,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当时的诸侯们都害怕他。据说盗跖名柳下跖,为当时名士柳下惠的弟弟,柳下惠就是坐怀不乱的那位,孔子决定帮柳下惠去劝劝这个弟弟,结果反倒被盗跖大骂了一通,骂的大概内容很长,大概意思为你孔老二用儒家那套虚伪的东西,蛊惑诸侯,愚弄百姓,罪大恶极,简直就是“盗丘”,再不滚蛋,老子剖了你的肝下酒。

吓得孔子狼狈而逃,路上马鞭子都掉了三次,跑回去之后对柳下惠说,幸亏我跑得快,否则小命都没有了。

儒释道的互黑史

特殊时期的图书,用这种瞎编的故事来批判孔子,图片来自网络

柳下惠实际上比孔子大了近一百岁,很明显这个故事是编,不但是编的,而且还不是庄子本人编的。因为《庄子杂篇》本身是伪书,实际上成书于秦汉,后来汇编收录进了《庄子》中。

古代的伪书是特别多的,比如古代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五经中的《尚书》就是本彻头彻尾的伪书,真书在晋永嘉之乱时已失传,可笑的一本伪书被当做考试的教材用了一千多年。

汉朝时,道家生出了道教,佛教传入,一个本地宗教、一个外来宗教,两者间矛盾日益尖锐,便开始相互攻击,而儒家大部分时候置身事外,成为了佛道的拉拢对象。

史料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老子去向成了千古之谜。这便给后人发挥空间,三国时鱼豢在《魏略·西戎传》中记载,老子西出关,去了印度,教导了29名浮屠弟子。西晋道士王浮编了一本《老子化胡经》,说的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去了印度,投胎转世成了成了释迦摩尼,佛即是道,老子即是释迦摩尼。这便是老子化胡说的由来。

儒释道的互黑史

老子骑牛,图片来自网络

佛教也不甘示弱,指出佛陀比老子早出生了400年,老子化胡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经过现代考证,老子可能只比释迦摩尼长了6岁,比孔子长了20岁,这三位儒释道的创建者,完全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而印度相隔太远,佛陀不太可能与孔子和老子有过接触。

为了反击道教的化胡论,佛教徒编了一本《清净法行经》,说的是佛陀派了三个弟子到中华传教,分别为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回;摩柯迦叶,彼称老子。把孔子和老子都归为了佛陀的弟子。

两边其实都编得十分离谱,没水平,如果我是道教徒的话,我肯定编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印度,指点了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这个王子受到老子的教诲后,开始出家修行,创立了佛教;如果我是佛教徒的话,我就编当时佛陀声名已传入中土,孔子听闻了,不顾年迈,西出函谷关,前往印度找佛陀求教去了,如果过分点还可以编老子拜佛陀为师,被称为了“摩柯迦叶”,这样故事的合理性就强多了。

不但在学术界斗,还要在民间传说里面斗,比如《封神演义》是以道家故事为主线的,鸿钧老祖的三个弟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灵宝天尊)是小说里面最牛的人物,但是小说中还出现了两位跟他们同辈的人物,即西方二圣,即准提道人(阿弥陀佛)和接引道人(菩提祖师),二人被指派带领部分道家中人创立了西方教,西方教属于道教的分教,明显是贬佛扬道。

儒释道的互黑史

道教三清,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西游记》中就反过来了,天庭明显代表道教,拿孙猴子无计可施,最后还得请来西方如来将猴子镇压于五行山下,最后求取真经也得到西方天竺。

佛道二教不止打打嘴仗简单,不但文斗,还要武斗,历史上发生过多起灭佛运动,最主要的有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北周世宗灭佛。灭佛运动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但背后都有道教和儒家势力的推动。灭佛运动主要的手段为收回佛教庙产土地,毁坏佛像寺庙,强迫僧侣还俗。

儒释道的互黑史

被塔利班炸毁的阿富汗大佛,算是现代的灭佛运动了,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本土宗教的原因,道教的避世思想,也导致道教的昌盛程度始终无法与佛教媲美,以至道教观宇并不如佛教寺庙那般富裕,不太容易遭受统治者的忌惮,所以灭佛运动出现了多次,灭道运动却一次都没发生过,只是在元朝的时候,元朝统治者下令把所有关于老子化胡说的书籍都焚毁了。

其实佛、道相互贬低,但本质上都未否定对方,而是承认了对方的偶像为圣人,仅仅只是地位之争而已,未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甚至老子化胡的说法本身也有佛教中人的默许,这是本土化的佛教本土化的一个策略。所以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佛道实际已经相互融合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还一起拉拢一边旁观的儒家,最终实现了三教合一,甚至一些地方都建有“三教寺”,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老子、孔子、佛陀的像都端坐于大殿之上,儒释道三教争来争去,不过是争谁坐中间而已。

儒释道的互黑史

三教寺,图片来自网络

还是用我喜欢的一句《道德经》里的话作为结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