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比较模式与经验—— 一百一十三评《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总结提出宝贵的“晋江经验”》
福建晋江,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连续19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前十名。这个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面积只有649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市,是如何从改革开放初期“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农业县完成全国百强县前十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曾先后担任晋江市委书记和泉州市委书记的施永康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中,专门回忆了习近平是怎样总结提炼出晋江的成功“密码”——“晋江经验”的。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晋江人积极发挥侨乡优势,充分利用闲置房子、闲置资金、闲置人员这“三闲”,以及海外资金、技术,大办联户集资乡镇企业,发展“三来一补”,走上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这种“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被总结为“晋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并列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施永康回忆说,“晋江在全国发展突出,大家都在研究晋江,既有费孝通、陆学艺等全国知名的专家,也有好多我们省里的同志,是称为模式还是经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习近平同志有一次和我谈话说,不要叫模式,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死板,还是叫晋江经验比较好,经验是可以灵活借鉴的东西。”之后,习近平同志在率福建省经贸代表团访问香港、澳门的工作之余又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费孝通、陆学艺等老一代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很多地区发展的模式形成了理论系统,以苏南、温州、晋江、珠江四种模式来指导中国农村发展,并总结出了成功经验。除了晋江这种模式以外,其实泉州所有县也都在借鉴‘三为主一共同’的思路,但在借鉴过程中又各有各的发展特色,并不是照搬晋江原有的模式,以后其他地区再来借鉴这种思路,也不会照搬模式。所以我们还是叫‘晋江经验’比较好。”2002年6月,习近平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思路,即: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晋江经验”由此提出。同年8月和10月,习近平分别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上发表文章,总结了晋江经验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六个启示,指出“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习近平对晋江的发展十分关心。1996年至2002年,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他七下晋江,到企业、进社区、访农村、走基层。“晋江经验”是他在长期调研和深入思考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成为推动晋江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指引着晋江、泉州乃至福建全省在发展之路上不断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就。
“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核心动力是改革创新,核心内涵是全面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他还表示,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坚持改革不停步,推动全面发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晋江经验”的灵魂,深厚的海洋文化赋予了晋江人勇于冒险、敢于拼搏的精神和爱拼才会赢的勇气。2002年之后,晋江人在习近平同志“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思路指引下,不断丰富提升着“晋江经验”的内涵,晋江始终是福建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晋江先后承担了3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经济体制、行政审批、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目前中国改革试点最多的县级城市之一。“中国伞都”“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陶瓷重镇”等14个“国字号”区域产业品牌相继落户晋江。
今天重温“晋江经验”,不仅是要追溯历史,更是要着眼于未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为解决今天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行动指南:唯有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唯有改革创新,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行稳致远,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文/学习大军,2021年7月26日)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 ID:xuexida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