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比較模式與經驗—— 一百一十三評《習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訪實錄之《習近平同志總結提出寶貴的“晉江經驗”》
福建晉江,全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連續19年跻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争力排行前十名。這個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面積隻有649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市,是如何從改革開放初期“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貧困農業縣完成全國百強縣前十的華麗轉身,成為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典範?曾先後擔任晉江市委書記和泉州市委書記的施永康在《學習時報》刊發的《習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訪實錄中,專門回憶了習近平是怎樣總結提煉出晉江的成功“密碼”——“晉江經驗”的。
1978年,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赢”的晉江人積極發揮僑鄉優勢,充分利用閑置房子、閑置資金、閑置人員這“三閑”,以及海外資金、技術,大辦聯戶集資鄉鎮企業,發展“三來一補”,走上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這種“以市場調節為主、以外向型為主、以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被總結為“晉江模式”,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并列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四大模式。施永康回憶說,“晉江在全國發展突出,大家都在研究晉江,既有費孝通、陸學藝等全國知名的專家,也有好多我們省裡的同志,是稱為模式還是經驗,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習近平同志有一次和我談話說,不要叫模式,模式相對來說比較死闆,還是叫晉江經驗比較好,經驗是可以靈活借鑒的東西。”之後,習近平同志在率福建省經貿代表團通路香港、澳門的工作之餘又談到這個問題。他說:“費孝通、陸學藝等老一代社會學和經濟學家把很多地區發展的模式形成了理論系統,以蘇南、溫州、晉江、珠江四種模式來指導中國農村發展,并總結出了成功經驗。除了晉江這種模式以外,其實泉州所有縣也都在借鑒‘三為主一共同’的思路,但在借鑒過程中又各有各的發展特色,并不是照搬晉江原有的模式,以後其他地區再來借鑒這種思路,也不會照搬模式。是以我們還是叫‘晉江經驗’比較好。”2002年6月,習近平總結提出“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系”的思路,即: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産力為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始終堅持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和服務;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的關系,處理好發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傳統産業的關系,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晉江經驗”由此提出。同年8月和10月,習近平分别在《人民日報》和《福建日報》上發表文章,總結了晉江經驗對福建經濟發展的六個啟示,指出“晉江經驗”是晉江人民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大膽探索和成功實踐。習近平對晉江的發展十分關心。1996年至2002年,在擔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期間,他七下晉江,到企業、進社群、訪農村、走基層。“晉江經驗”是他在長期調研和深入思考基礎上總結提煉出來的,成為推動晉江持續發展的行動指南和制勝法寶,指引着晉江、泉州乃至福建全省在發展之路上不斷開辟新境界、取得新成就。
“晉江經驗”最為鮮明的特色,就是緊緊咬住實體經濟發展不放松,核心動力是改革創新,核心内涵是全面發展。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争中赢得主動的根基。”他還表示,創新是第一動力,要堅持改革不停步,推動全面發展,将發展的成果惠及人民。“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是“晉江經驗”的靈魂,深厚的海洋文化賦予了晉江人勇于冒險、敢于拼搏的精神和愛拼才會赢的勇氣。2002年之後,晉江人在習近平同志“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系”的思路指引下,不斷豐富提升着“晉江經驗”的内涵,晉江始終是福建發展最快、實力最強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晉江先後承擔了30項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經濟體制、行政審批、新型城鎮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成為目前中國改革試點最多的縣級城市之一。“中國傘都”“中國鞋都”“中國食品工業強市”“中國陶瓷重鎮”等14個“國字号”區域産業品牌相繼落戶晉江。
今天重溫“晉江經驗”,不僅是要追溯曆史,更是要着眼于未來。“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确處理好五大關系”為主要内容的“晉江經驗”為解決今天的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和行動指南:唯有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唯有改革創新,中國經濟才能真正行穩緻遠,走上高品質發展之路。(文/學習大軍,2021年7月26日)微信公衆号:學習大軍 微信 ID:xuexida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