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由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特别支持的
建冲说党史系列节目

我们知道,陈毅是一名爱写诗的元帅
他曾在一首诗里这样说道
“廿年患难如交久,失事高空恨更。
豪饮把杯惊满座,深谈携手忆河梁。”
这首诗的名字叫《哭若飞》
写的就是一位政治活动家
他就是我省安顺人——王若飞
王若飞,1896年10月出生在安顺西秀区,原名王运生。1904年2月,王若飞入读贵阳达德学校,他取意《木兰辞》中的名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遂改名若飞。年轻的他,曾先后到日本、法国、苏联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5年,回到国内后,王若飞在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并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1931年,他领导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近6年多的铁窗生涯中,他始终威武不屈,坚持斗争。在狱中,他曾写下短文《生活在微笑》鼓励同志,结语两句:“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
1932年1月,王若飞在狱中特意写了封诀别信,托人转交给妻子李培之。在信中,他这样写道:战士们虽然在红旗下倒下,但革命的红旗永远不倒,它随着战士的血迹飘扬四方!
1937年8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这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王若飞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飞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谈判桌上,他与周恩来默契配合,与国民党代表进行了激烈的说理斗争,驳回了对方许多无理要求。最终,国共双方于10月10号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这就是《双十协定》。
1946年1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王若飞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团结民主人士,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4月8号,王若飞与秦邦宪、叶挺等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途中,因为气候恶劣飞机失事,同机13人全部遇难,终年50岁。
临回延安前,王若飞向周恩来道别说:“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句话成了王若飞最后的遗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来源:百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