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第五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举办。在下午举行的“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圆桌会上,科尔尼全球合伙人王宇针对绿色城市、韧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提出了新见解。
在王宇看来,“绿色城市”并非新概念。“绿色城市这个说法大概在十多年前就被提过。但是放到现在的语境来说,我们认为绿色城市不仅仅是城市的宜居性,也不仅仅是健康问题,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包括城市空间设计是否合理,交通是否便捷,以及能源、资源上的深层次考虑。”

会议上的王宇
为何会有这种思维转换?他表示,过去中国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各个领域做各种低碳工作,但是落实到城市运营这个载体上,尤其是结合到碳中和背景,绿色概念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使它更具有可落地性,也有更加清晰的经济目标。
另外,从目前的城市更新过程来看,还存在若干挑战。“一方面,城市里有大量的老城改造、新城建设工程,而且还是沿袭过去传统模式。另一方面,我们城市发展面临独特挑战,从空间结构上来说,有很多城市面临着住宅供需失衡、重复性建设,以及工作地和住宿地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而且城市建筑里面的建材、生产、施工建设,还有后期运营各个环节的工艺、新技术等如何降耗,这些都还在起步阶段。”
近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从韧性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成都是否能打造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对于这个问题,王宇回应说:“要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有韧性的城市体系、加强未来合作这三个维度来思考。”结合案例,他解释道,首先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可以借鉴哥本哈根的实践经验,学习如何充分利用材料的价值和效用,来开展高效重复使用或者回收利用;在建立韧性的城市体系上,可以从阿姆斯特丹等案例学习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洪水灾害防御体系;在未来区域规划上,可以参考奥克兰公园和威尔顿庄园在整合资源和共谋未来方面的相关举措。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黄盼盼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