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响淘宝店购买网址:
【JVC K2+HQCD发烧精选CD唱片套装D】https://m.tb.cn/h.3FnZdLi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咑閞;或復·制这段描述¥OphKbGYai0r¥后到淘♂寳♀
《新音响》杂志推荐:
JVC K2+HQCD发烧精选特惠套装CD唱片

套装D一共4张CD:
Famous Overtures著名管弦乐曲集
由炙手可热的年轻指挥家Marcello Rota指挥捷克国家交响乐团演出,自2004年起,JVC为这个组合录制了许多唱片。《魔笛》、《塞尔维亚理发师》、《命运之力》、《魔弹射手》、《奥伯龙》、《威廉退尔》、《费加罗的婚礼》…每一段熟悉的旋律在优异的音响效果衬托下闪耀发光。
邓泰松《萧邦钢琴奏鸣曲》
被称为亚洲钢琴王子的越南钢琴家邓泰松,1980年获得第10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亚洲钢琴家,20年后中国的李云迪才再次问鼎这一赛事。可能是不善于公关,邓泰松并非一线活跃的音乐家,但听过他演奏的肖邦作品后,会觉得其风采是那么得细腻而不矫揉造作、抒情而控制有方,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达到了平衡。他在JVC几乎把萧邦的所有作品都做了录音,每一张都值得珍藏。
《The Violin Muse小提琴谬斯》川井郁子精选辑
小提琴演奏家川井郁子有着无懈可击的出身:东京艺术大学毕业,目前是大阪艺术大学教授,但在她身上却看不见学院派的闭关自守,美丽外表与姣好身材,演奏中热情兼具女性柔美的音色,使她成为小提琴女神。这张专辑精选她过去在JVC发行过的《曙光女神》、《谬斯女神》、《红色小提琴》、《咆哮山庄》等唱片,川井裕子使用1715年的史特拉第瓦里名琴录音,音乐悠扬,音响绝佳。
《Ingrid Fuziko Hemming忧愁夜曲》
大部分都是萧邦的夜曲、练习曲、前奏曲,加上李斯特、舒伯特等人的小品,所以副标叫《世界最美的钢琴小品选集》。演奏者富士海敏(Fujiko Hemming)是个德日混血儿,生于二战中的柏林。从小展露天分的她正准备前往维也纳绽放光芒时,却因发高烧导致完全聋,贝多芬、斯美塔钠曾遭受过的磨难临到了这位女钢琴家身上。1999年JVC重新挖掘了她,首张专辑《李斯特-钟》居然创下七十万张销售纪录,随后一张肖邦夜曲专辑的四十万张销量也相当惊人,分别获得2000年和2001年日本古典音乐唱片大奖,从JVC这张精选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因“失聪诅咒”所带来的别样音乐之美。
HQCD的特点
1.采用全新的原材料HQCD采用高档次的制造液晶屏幕用的原材料,因其具有无比优越的注塑成型的精准性、透明度、折射率,能将CD母版的信号更精准的在光盘上记录下来,而使CD信号的读取更精确,获得更完美的音质。
2.采用特殊合金溅镀反射面HQCD使用了纳米级的特殊合金镀层材料,具有比普通CD高数倍的反射率。这种改善了数倍的反射率使声音波形中的网格更加清晰,这表明对CD母版信号再现的能力也提高了数倍。
3.两个因素的相乘效果以上两个因素同时作用,使HQCD的成品光CD达到了极致完美的接近原始音乐母带的超原音音质的再现。
位于东京都渋谷区神宫前,也就是NHK旁边的JVC青山Flair Studio录音室
K2HD技术的处理流程,并非简单的译码转换而已
K2HD技术可以把传统CD丢失的20kHz以上信号重新找回来,所以细节与空气感会特别好
从示波器可以看得更清楚,传统44.1kHz/16Bit的CD信号经过K2HD处理后,可以获得如同96kHz/24Bit的情报量
最新的K2HD技术甚至可以把网络、广播的声音信号进行扩展修正
由日本JVC所研发的之K2雷射定位录音技术,是一种传奇性的方法,对于消除杂音及任何可能在CD唱盘之雷射光学读取器的差异,都予以消除。
而JVC独家开发的K2超级数字编码器,可以进行模拟/数码的转换,这个20bit,128倍超取样的模疑/数码的转换器,可提供108dB的动态范围,±0.05dB的平直响曲线,并极大的消除了低电频信号的谐波失真。
经K2超级数字编码器编码的20bit数码信号在20bit转成16bit时,保留了低电频信号的完整性,也保证了真正16bit录音的范围。
以上的技术使得原音得以忠实呈现。这个产品已经由JVC以K2超级模拟母带系统,重新制作母带。
母带全部按照16bit/44.1KHz的CD标准制作,所以不需特殊的CD唱盘或译码器就能明显展现出K2音频处理技术与众不同的优越性。
JVC是真正的音乐专家。
对音响发烧友来说,JVC唱片有二个大贡献,一是K2处理技术,二是XRCD。
JVC发明的K2技术,是以当时二名研究人员桑冈与金井的姓氏开头而来。传统音乐媒体在从模拟转变为数码1、0时,大家都认为“数字音乐是0和1的编码组合,数据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但JVC的录音工程师们提出了异议。他们发现音乐在被数字化后与原声差别太大,所以他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完善了声音从模拟到数字,再从数字到模拟变换时产生坏影响,显著提高了音质,这个改变音质的制作过程,被JVC简称为“K 2接口”。K2技术使用JVC独有的一套算法和高比特数字转换,把一些可能在CD压制过程中丢失的高频率信号还原回CD中,简而言之,K2技术可以把CD的音质提高到近乎DVD-Audio的水平,并把MP3、WMA的音质提高到近乎CD的水平。K2的音质并不华丽,没有过份地加工或者过分的夸张。JVC工程师的理念是:“与原来相同”,彻底恢复在录音室的声音状态。乍一听K2处理过的录音时并不觉得惊艳,音色并不亮,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极大的信息量,丰富的层次感和温暖的音色,久听不累。
1987年第一代的K2技术推出,号称可以把16Bit信号提升到20Bit,它不是译码,也不是取样频率的升频,而是比特数的扩张。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我们可以把比特扩张技术划分成两个大类:
①天龙的Alpha处理。用近似正弦波和平滑处理生成低四位的数据,形成平滑的20比特信号,可以把这一类比特扩张技术称作美化声音型。
② JVC的K2处理。由于在CD的16比特信号中残留有量化前的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基础生成校正值,对信号进行修正让信号更接近原来的声音,这类比特扩张技术可以称作追求原来声音型。
K2技术的发明人桑冈俊治说,人类虽然无法听到20kHz以上的讯号,但是对于这些讯号却绝对能感觉得到。在K2 HD母带处理系统中,会将母带先进行模拟数码转换成192kHz的高分辨率版本,接下来以电脑程序比对20kHz之上多出来的讯号,再将这些超高频的讯息嵌在20kHz以下的讯号中,因此在播放时就会感觉好像“听”到了这些原本在CD中已经消失的讯号了。经过K2电路处理后声音的颗粒感、抑扬顿挫感、透明感都有所改善,背景噪声下降、残响延长、临场感有明显地改善,音色也显得更加自然。JVC是为数不多的既从事音乐硬件开发,又从事音乐软件制作的公司之一,K2的技术一直在更新中,1996年推出XRCD,1998年推出XRCD2,1999年推出第二代K2,2002年推出XRCD24,2004年推出K2 HD技术,后面还有HQCD、U-HQCD等等新产品。
录音母带经过K2处理之后,需要压成CD光盘,JVC通过对压碟加工过程中有关的设备及技术进行深层次研究,首先推出了XRCD,很快又升级为XRCD2。关键是在CD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以独家的主时钟系统对时基进行控制,使CD制版的抖晃失真系数以及玻璃母模的组误差系数大幅降低,制版精度相应地大幅提高,最终的CD最大程度保证与母带接近。一般的CD加工工序是在整理母带后,用U-matic1630格式磁带或者PMCD、DDP磁带的载体形态送到加工工厂去压片。此后,表演者、制片人、录音师只能祈祷从工厂出来的CD,与他们精心创作的音乐声音不要发生太大的变化,录音棚和加工厂之间没有声音判断的标准,即使数码数据是正确的,也未必能保证实现最高音质。另外,CD的生产工序是由多种设备及技术构成的,影响因素太多,想要忠实再现原始母版上的声音,加工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要精心要求。
K2技术最大的作用是降低时基误差,唯有真正降低时基误差,才能得到正确无误的数字讯号。在压碟过程中,先把讯号储存在Sony的MO光盘上,最后一连串的K2编码、K2激光刻盘、压片,全在JVC位于横滨的工厂内进行,中间绝不假手他人。透过SDIF-2传输(JVC认为比工业标准的AES/EBU更好),以及尔后的每个环节,JVC在时钟精度、电源净化、线材连接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确保数字讯号不受任何干扰。JVC为了保持XRCD品牌的优势,从选择录音母带品质开始就极为严格,加上只能在横滨工厂生产,由于这些特性,即使想进行非法复制,加工时不使用XRCD技术,它们的优势也将毫无显现,因此XRCD又被称为是“不能被盗版的光盘”。又或者说,XRCD是完美的16位,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在任何一部唱机上都能表现出CD的最高音响效果来。
除了JVC自己生产XRCD,后来他们也与日本最大的光盘生产企业Memory Tech株式会社合作,生产HQCD。较之普通CD,HQCD的创新和优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采用全新的原材料。碟片采用制造液晶屏导光板用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材料,这种材料具有优越的透明度和折射率,能将信号更精确的在光盘上记录下来,其成本高达一般CD的36倍。
②采用特殊合金溅镀反射面。普通CD表面涂层一般选用铝合金,而HQCD则使用银合金,具有比普通CD高出甚多的反射率,大大提高了数字信号读取的正确率。音乐CD红皮书规定光盘反射率要达到65%以上,随着技术进步,目前普通音乐CD的反射率约为78%,而HQCD则高达88%以上
③完美的母带处理技术。HQCD母带处理使用了JVC青山工作室的K2HD母带处理技术(即K2 High Definition编解码技术),将高达100kHz宽频带及24比特高分辨率的信号装载在CD中。
后来Memory-Tech授权上海联合光盘公司,也开设了HQCD的生产线,虽然压碟生产工序一样,但前端未必由JVC做Master处理,成本下降了,质量却也参差不齐。国内许多唱片公司后期推出的许多HQCD,发烧友评价不一,迫使厂方推出第二代的改良HQCDⅡ,同样以聚碳酸酯为主材料的基片,加上无图案的银色盘面,和由特殊合金组成的反射膜,三管齐下让HQCDⅡ音色更纤细、现场感更高。HQCDII最大的特色是紫色基片,它能增强红色激光的聚焦能力,读取数据更精确,大大改善读取的错误率。第二是光盘的印刷面尽量简洁无图案,让光线穿透光盘时没有深浅不一造成的反射率变化问题。这时的HQCDII已经和JVC没有关系了,封面上已经看不上K2的标志。
“玻璃CD之父”东良次不停改良技术,最新作品是Ultimate HQCD,目前仅在日本Memory Tech生产。说穿了,UHQCD就是将玻璃CD的制程移植到HQCD的生产上,它使用感光聚合物代替传统的聚碳酸酯材质复制“数据凹坑”。在正常环境下,感光聚合物为液体状态,让“液体”填满金属母盘上整个“数据凹坑”,再暴露于特定的光波下使其硬化,因此能完美和精确复制金属母盘上的“数据凹坑”,再加上特殊合金反射膜,其高质量、高原音的特性是传统CD没法达致的。UHQCD强调原汁原味,所以也没有和JVC合作进行K2处理。这么说来,日本JVC压碟的XRCD或第一代的HQCD,才能体验到真正K2技术的好处。这样的唱片哪里找?
《新音响》赖总编在春节前,从天艺唱片仓库里发现有一批多年前日本Memory Tech压碟生产的HQCD,不但由JVC进行K2处理,连音乐内容也都是JVC发行的录音。听说因为宣传不到位,当时也没标榜这是JVC的录音,所以唱片公司都快忘了有这些库存,发烧友更少机会知道,所以《新音响》决定把它们都找出来以飨发烧友。
这几位都是负责进行K2后制作处理的录音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