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響淘寶店購買網址:
【JVC K2+HQCD發燒精選CD唱片套裝D】https://m.tb.cn/h.3FnZdLi 點選連結,再選擇浏覽器咑閞;或復·制這段描述¥OphKbGYai0r¥後到淘♂寳♀
《新音響》雜志推薦:
JVC K2+HQCD發燒精選特惠套裝CD唱片

套裝D一共4張CD:
Famous Overtures著名管弦樂曲集
由炙手可熱的年輕指揮家Marcello Rota指揮捷克國家交響樂團演出,自2004年起,JVC為這個組合錄制了許多唱片。《魔笛》、《塞爾維亞理發師》、《命運之力》、《魔彈射手》、《奧伯龍》、《威廉退爾》、《費加羅的婚禮》…每一段熟悉的旋律在優異的音響效果襯托下閃耀發光。
鄧泰松《蕭邦鋼琴奏鳴曲》
被稱為亞洲鋼琴王子的越南鋼琴家鄧泰松,1980年獲得第10屆華沙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他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亞洲鋼琴家,20年後中國的李雲迪才再次問鼎這一賽事。可能是不善于公關,鄧泰松并非一線活躍的音樂家,但聽過他演奏的肖邦作品後,會覺得其風采是那麼得細膩而不矯揉造作、抒情而控制有方,在理性和感性之間達到了平衡。他在JVC幾乎把蕭邦的所有作品都做了錄音,每一張都值得珍藏。
《The Violin Muse小提琴謬斯》川井郁子精選輯
小提琴演奏家川井郁子有着無懈可擊的出身:東京藝術大學畢業,目前是大阪藝術大學教授,但在她身上卻看不見學院派的閉關自守,美麗外表與姣好身材,演奏中熱情兼具女性柔美的音色,使她成為小提琴女神。這張專輯精選她過去在JVC發行過的《曙光女神》、《謬斯女神》、《紅色小提琴》、《咆哮山莊》等唱片,川井裕子使用1715年的史特拉第瓦裡名琴錄音,音樂悠揚,音響絕佳。
《Ingrid Fuziko Hemming憂愁夜曲》
大部分都是蕭邦的夜曲、練習曲、前奏曲,加上李斯特、舒伯特等人的獨幕喜劇,是以副标叫《世界最美的鋼琴獨幕喜劇選集》。演奏者富士海敏(Fujiko Hemming)是個德日混血兒,生于二戰中的柏林。從小展露天分的她正準備前往維也納綻放光芒時,卻因發高燒導緻完全聾,貝多芬、斯美塔鈉曾遭受過的磨難臨到了這位女鋼琴家身上。1999年JVC重新挖掘了她,首張專輯《李斯特-鐘》居然創下七十萬張銷售紀錄,随後一張肖邦夜曲專輯的四十萬張銷量也相當驚人,分别獲得2000年和2001年日本古典音樂唱片大獎,從JVC這張精選輯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因“失聰詛咒”所帶來的别樣音樂之美。
HQCD的特點
1.采用全新的原材料HQCD采用高檔次的制造液晶螢幕用的原材料,因其具有無比優越的注塑成型的精準性、透明度、折射率,能将CD母版的信号更精準的在CD光牒上記錄下來,而使CD信号的讀取更精确,獲得更完美的音質。
2.采用特殊合金濺鍍反射面HQCD使用了納米級的特殊合金鍍層材料,具有比普通CD高數倍的反射率。這種改善了數倍的反射率使聲音波形中的網格更加清晰,這表明對CD母版信号再現的能力也提高了數倍。
3.兩個因素的相乘效果以上兩個因素同時作用,使HQCD的成品光CD達到了極緻完美的接近原始音樂母帶的超原音音質的再現。
位于東京都渋谷區神宮前,也就是NHK旁邊的JVC青山Flair Studio錄音室
K2HD技術的處理流程,并非簡單的譯碼轉換而已
K2HD技術可以把傳統CD丢失的20kHz以上信号重新找回來,是以細節與空氣感會特别好
從示波器可以看得更清楚,傳統44.1kHz/16Bit的CD信号經過K2HD處理後,可以獲得如同96kHz/24Bit的情報量
最新的K2HD技術甚至可以把網絡、廣播的聲音信号進行擴充修正
由日本JVC所研發的之K2雷射定位錄音技術,是一種傳奇性的方法,對于消除雜音及任何可能在CD唱盤之雷射光學讀取器的差異,都予以消除。
而JVC獨家開發的K2超級數字編碼器,可以進行模拟/數位的轉換,這個20bit,128倍超取樣的模疑/數位的轉換器,可提供108dB的動态範圍,±0.05dB的平直響曲線,并極大的消除了低電頻信号的諧波失真。
經K2超級數字編碼器編碼的20bit數位信号在20bit轉成16bit時,保留了低電頻信号的完整性,也保證了真正16bit錄音的範圍。
以上的技術使得原音得以忠實呈現。這個産品已經由JVC以K2超級模拟母帶系統,重新制作母帶。
母帶全部按照16bit/44.1KHz的CD标準制作,是以不需特殊的CD唱盤或譯碼器就能明顯展現出K2音頻處理技術與衆不同的優越性。
JVC是真正的音樂專家。
對音響發燒友來說,JVC唱片有二個大貢獻,一是K2處理技術,二是XRCD。
JVC發明的K2技術,是以當時二名研究人員桑岡與金井的姓氏開頭而來。傳統音樂媒體在從模拟轉變為數位1、0時,大家都認為“數字音樂是0和1的編碼組合,資料不會發生質的變化”,但JVC的錄音工程師們提出了異議。他們發現音樂在被數字化後與原聲差别太大,是以他們作了大量的研究,完善了聲音從模拟到數字,再從數字到模拟變換時産生壞影響,顯著提高了音質,這個改變音質的制作過程,被JVC簡稱為“K 2接口”。K2技術使用JVC獨有的一套算法和高比特數字轉換,把一些可能在CD壓制過程中丢失的高頻率信号還原回CD中,簡而言之,K2技術可以把CD的音質提高到近乎DVD-Audio的水準,并把MP3、WMA的音質提高到近乎CD的水準。K2的音質并不華麗,沒有過份地加工或者過分的誇張。JVC工程師的理念是:“與原來相同”,徹底恢複在錄音室的聲音狀态。乍一聽K2處理過的錄音時并不覺得驚豔,音色并不亮,但時間長了就會發現極大的資訊量,豐富的層次感和溫暖的音色,久聽不累。
1987年第一代的K2技術推出,号稱可以把16Bit信号提升到20Bit,它不是譯碼,也不是取樣頻率的升頻,而是比特數的擴張。日本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多,我們可以把比特擴張技術劃分成兩個大類:
①天龍的Alpha處理。用近似正弦波和平滑處理生成低四位的資料,形成平滑的20比特信号,可以把這一類比特擴張技術稱作美化聲音型。
② JVC的K2處理。由于在CD的16比特信号中殘留有量化前的資訊,以這些資訊為基礎生成校正值,對信号進行修正讓信号更接近原來的聲音,這類比特擴張技術可以稱作追求原來聲音型。
K2技術的發明人桑岡俊治說,人類雖然無法聽到20kHz以上的訊号,但是對于這些訊号卻絕對能感覺得到。在K2 HD母帶處理系統中,會将母帶先進行模拟數位轉換成192kHz的高分辨率版本,接下來以電腦程式比對20kHz之上多出來的訊号,再将這些超高頻的訊息嵌在20kHz以下的訊号中,是以在播放時就會感覺好像“聽”到了這些原本在CD中已經消失的訊号了。經過K2電路處理後聲音的顆粒感、抑揚頓挫感、透明感都有所改善,背景噪聲下降、殘響延長、臨場感有明顯地改善,音色也顯得更加自然。JVC是為數不多的既從事音樂硬體開發,又從事音樂軟體制作的公司之一,K2的技術一直在更新中,1996年推出XRCD,1998年推出XRCD2,1999年推出第二代K2,2002年推出XRCD24,2004年推出K2 HD技術,後面還有HQCD、U-HQCD等等新産品。
錄音母帶經過K2處理之後,需要壓成CDCD光牒,JVC通過對壓碟加工過程中有關的裝置及技術進行深層次研究,首先推出了XRCD,很快又更新為XRCD2。關鍵是在CD制作的各個環節都以獨家的主時鐘系統對時基進行控制,使CD制版的抖晃失真系數以及玻璃母模的組誤差系數大幅降低,制版精度相應地大幅提高,最終的CD最大程度保證與母帶接近。一般的CD加工工序是在整理母帶後,用U-matic1630格式錄音帶或者PMCD、DDP錄音帶的載體形态送到加工工廠去壓片。此後,表演者、制片人、錄音師隻能祈禱從工廠出來的CD,與他們精心創作的音樂聲音不要發生太大的變化,錄音棚和加工廠之間沒有聲音判斷的标準,即使數位資料是正确的,也未必能保證實作最高音質。另外,CD的生産工序是由多種裝置及技術構成的,影響因素太多,想要忠實再現原始母版上的聲音,加工的每一個細小環節都要精心要求。
K2技術最大的作用是降低時基誤差,唯有真正降低時基誤差,才能得到正确無誤的數字訊号。在壓碟過程中,先把訊号儲存在Sony的MOCD光牒上,最後一連串的K2編碼、K2雷射刻盤、壓片,全在JVC位于橫濱的工廠内進行,中間絕不假手他人。透過SDIF-2傳輸(JVC認為比工業标準的AES/EBU更好),以及爾後的每個環節,JVC在時鐘精度、電源淨化、線材連接配接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確定數字訊号不受任何幹擾。JVC為了保持XRCD品牌的優勢,從選擇錄音母帶品質開始就極為嚴格,加上隻能在橫濱工廠生産,由于這些特性,即使想進行非法複制,加工時不使用XRCD技術,它們的優勢也将毫無顯現,是以XRCD又被稱為是“不能被盜版的CD光牒”。又或者說,XRCD是完美的16位,不需要任何附加裝置,在任何一部唱機上都能表現出CD的最高音響效果來。
除了JVC自己生産XRCD,後來他們也與日本最大的CD光牒生産企業Memory Tech株式會社合作,生産HQCD。較之普通CD,HQCD的創新和優越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采用全新的原材料。碟片采用制造液晶屏導光闆用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優越的透明度和折射率,能将信号更精确的在CD光牒上記錄下來,其成本高達一般CD的36倍。
②采用特殊合金濺鍍反射面。普通CD表面塗層一般選用鋁合金,而HQCD則使用銀合金,具有比普通CD高出甚多的反射率,大大提高了數字信号讀取的正确率。音樂CD紅皮書規定CD光牒反射率要達到65%以上,随着技術進步,目前普通音樂CD的反射率約為78%,而HQCD則高達88%以上
③完美的母帶處理技術。HQCD母帶處理使用了JVC青山工作室的K2HD母帶處理技術(即K2 High Definition編解碼技術),将高達100kHz寬頻帶及24比特高分辨率的信号裝載在CD中。
後來Memory-Tech授權上海聯合CD光牒公司,也開設了HQCD的生産線,雖然壓碟生産工序一樣,但前端未必由JVC做Master處理,成本下降了,品質卻也參差不齊。國内許多唱片公司後期推出的許多HQCD,發燒友評價不一,迫使廠方推出第二代的改良HQCDⅡ,同樣以聚碳酸酯為主材料的基片,加上無圖案的銀色盤面,和由特殊合金組成的反射膜,三管齊下讓HQCDⅡ音色更纖細、現場感更高。HQCDII最大的特色是紫色基片,它能增強紅色雷射的聚焦能力,讀取資料更精确,大大改善讀取的錯誤率。第二是CD光牒的印刷面盡量簡潔無圖案,讓光線穿透CD光牒時沒有深淺不一造成的反射率變化問題。這時的HQCDII已經和JVC沒有關系了,封面上已經看不上K2的标志。
“玻璃CD之父”東良次不停改良技術,最新作品是Ultimate HQCD,目前僅在日本Memory Tech生産。說穿了,UHQCD就是将玻璃CD的制程移植到HQCD的生産上,它使用感光聚合物代替傳統的聚碳酸酯材質複制“資料凹坑”。在正常環境下,感光聚合物為液體狀态,讓“液體”填滿金屬母盤上整個“資料凹坑”,再暴露于特定的光波下使其硬化,是以能完美和精确複制金屬母盤上的“資料凹坑”,再加上特殊合金反射膜,其高品質、高原音的特性是傳統CD沒法達緻的。UHQCD強調原汁原味,是以也沒有和JVC合作進行K2處理。這麼說來,日本JVC壓碟的XRCD或第一代的HQCD,才能體驗到真正K2技術的好處。這樣的唱片哪裡找?
《新音響》賴總編在春節前,從天藝唱片倉庫裡發現有一批多年前日本Memory Tech壓碟生産的HQCD,不但由JVC進行K2處理,連音樂内容也都是JVC發行的錄音。聽說因為宣傳不到位,當時也沒标榜這是JVC的錄音,是以唱片公司都快忘了有這些庫存,發燒友更少機會知道,是以《新音響》決定把它們都找出來以飨發燒友。
這幾位都是負責進行K2後制作處理的錄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