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外行指挥内行,20万唐军把史思明轻松拿下

作者:晓东侃历史

公元757年,唐肃宗李亨已经当了两年皇帝了,在这期间,他与回纥结盟,扭转了安史之乱初期唐军的颓势,有了同样精锐的边军的加盟以及友邦的支援,唐朝军队开始扩大战果,由守逐渐转变为攻击!战斗力爆棚的唐朝军队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收复了长安。不久之后,洛阳也回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怀抱。可以说,整个评判战局朝着有利于大唐的方向发展。就在这个时候,安禄山由于内忧外患,被他的太监李猪儿杀害,他那个没有出息的大儿子安庆绪成为了名义上的叛军首领,这对于大唐帝国而言,绝对是一个超级利好。

外行指挥内行,20万唐军把史思明轻松拿下

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唐肃宗集合了九个节度使得兵力,准备将困兽犹斗的安庆绪一举消灭。按照当时的态势,这个战略目标是完全能够达到的。唐军由于屡战屡胜,气势正盛,唐军的统帅,拥有李光弼,郭子仪等一大批名将,而敌人却由于指挥无方,已经面临土崩瓦解的境地。当时唯一的变数就是,驻扎在范阳的史思明,他是否参战,成为了决定战场走向的胜负手。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竟然杀害了安庆绪派来的使者,重新回归到了大唐中央政府的怀抱。刚刚归顺的史思明,被唐朝皇帝封王,他打仗也很有动力,也动员的13万大军围剿安庆绪。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安史之乱就要变成安禄山之乱了。然而,安禄山造反,对于唐肃宗李亨带来的心里阴影实在太过巨大,它对于这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及其不放心。生怕这些在平叛中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声望还逐渐壮大自己实力节度使们尾大不掉,成为第二个安禄山,他不得不做出限制,想方设法收拢他们手中的兵权。

外行指挥内行,20万唐军把史思明轻松拿下

唐肃宗创造性地让这九名军事统帅互不同属,没有一个最高的指挥官,而是安排自己的太监鱼朝恩作为观军容使,负责各个大将沟通联络。郭子仪,李光弼能够做到节度时,智商也是杠杠的,这个鱼朝恩名义上是来协调各部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皇帝不信任大将的表现,一个死太监,懂什么军事?皇帝的做法让这些大将们感到心寒,我们在前线打生打死,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皇帝的江山吗?难道我们投靠安禄山,我们还捞不到一个节度使的位置坐吗?于是,这些将帅们对于鱼朝恩的命令阳奉阴违,大家都存了保存实力的想法。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战斗力是大打折扣的。但是就算如此,不出意外的话按照唐军的实力碾压安庆绪绝对没有问题。然而,真的就出了意外,安庆市这个老小子居然豁出去了,把自己的皇冠一股脑地送给了史思明叔叔。唐朝的归义王爵怎么能和皇帝位置相比呢?不过,安庆绪的皇位,史思明要,安庆绪的命史思明叔叔也要。史思明和安庆绪的部队再次合流,在史思明的指挥之下,叛军的战斗力成几何倍数增长。

外行指挥内行,20万唐军把史思明轻松拿下

在这个时候,内讧不止的唐军要想战胜叛军已经不可能了,面对叛军的时候由于鱼朝恩瞎指挥,各位节度使保存实力,甚至对于身处困境的友军,也不会看在都是唐军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唐军很快就溃散了。唐军这次大举进攻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史思明也坐稳皇帝的位置,顺便安排安庆绪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次搬家,这次搬家比较轻松,只需要脑袋动一动就可以了,身体的其他部件可以原地不动。唐军这次旨在消灭安庆绪的战役,最终的结果就是唐军大败,安庆绪死亡,可以说,对双方来说是双输的局面,唯一的大赢家则是叛军的新头领史思明。

外行指挥内行,20万唐军把史思明轻松拿下

唐军这次战役的失败,使得唐朝政府错过了最快解决叛乱的时机。同时,他还有一个副作用,让唐肃宗哭笑不得。由于史思明成为了叛军的新的皇帝,他的指挥作战能力远远超过安庆绪,所以直到评判的事业,直到唐肃宗的儿子唐代宗当皇帝时才解决。 然而这解决得很不彻底,就下了巨大的尾巴,为了尽快平定叛乱,唐代宗招降纳叛,对于那些投降的叛将没有从严从重处理,反而是编制还是采用那个编制,官职还是那个官职的原则进行处理,那些史思明册封的节度使,投降以后摇身一变变成了唐朝的节度使,手上的士兵也变成了唐朝的军队。这直接导致了河北三镇长期脱离中央管束,实质上形成了割据。出现了安禄山第二,安禄山第三安禄山第四等等人物!这让唐肃宗等人情何以堪呐!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节点,希望有人能够穿越回去的话能够让历史不再重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