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作者:TH绘鑫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

人间不复邓粪翁

记得粪翁这个名字,是因为张爱玲的《传奇·增订本》而引起的。1946年11月张爱玲的《传奇》出了增订本,是由龚之方与唐大郎合作创办的山河图书公司出版的,唐大郎请了上海著名的书法家粪翁为此书题签,当时粪翁已改名为散木了。不管是粪翁或是散木,其实都是指邓铁(学名世杰)一人。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的书法和篆刻便名扬海内,他由于不满时政,佯狂避世,行为古怪,被称为怪杰。

他因喜操刀治印,与吴昌硕(苦铁)、王冰铁、钱瘦铁,号称“江南四铁”。他字“钝铁”,有自谦之意。到了1927年,他30岁时,他废去姓氏,改名粪翁。拿人家所最不喜欢、最厌弃的字眼,来取为自己的名字,其脾气之古怪可想而知。但他却有他的说法:“行年当三十,去姓字以粪。非敢求惊人,聊以托孤愤。其时哗众口,谓我有畸行,吁嗟吾何言,矫枉失其正。”其实“粪”有“粪除”(扫除)之意,是“涤荡瑕秽”也。他自刻有“遗臭万年”、“海畔逐臭之夫”的印章,并将居所命为“厕简楼”。掌故家郑逸梅说,粪翁曾假宁波同乡会举行他个人书法篆刻展,请帖印在拭秽的草纸上,不为印刷所接受,再三婉商,才得应允。印成,印刷所以草纸吸油墨特多,要求补偿印刷费。(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旧时文人生活清苦,写市招(商店招牌)取得润笔费,是书法家借以贴补家用的重要来源。郑逸梅说:“其时有两位名书家,商店素不请教,一是邓粪翁,这粪字太不顺眼。一是钱太希,商店唯一希望是赚钱,这个姓名和赚钱有抵触。”听说有一富商愿出厚润,求他的书法,只求落款不署“粪翁”而改署邓铁为条件。他非但没有答应,还一气之下把那富商推出门去,说:“你也想附庸风雅,另找别人!”然而他也曾自动弃用“粪翁”这个名字,那是南京“中山陵”的碑额和“吉祥寺”的横匾,前者是他所景仰的伟人,后者更不便署此名,否则岂不“佛头着粪”矣!

抗战胜利后,他企望能出现一个清平世界,自己也想为社会多做一些事,但总是事与愿违。他痛感自己无能,于是借用《庄子·人间世》“散木”(指无用之木)之喻,遂改名以自嘲。晚年他迁居北京,然而不幸却降临在他身上———因血管堵塞不得不截去左下肢。但他并没有悲观沮丧,而是乐观地署名为“一足”,并写诗道:“腿乎腿乎别矣汝勿忧,汝存我命危,汝去我命留。我命留,犹得为社会主义建设备一筹。”虽仅存一只脚,但亦足矣!

由邓钝铁而邓铁,由邓铁而粪翁,由粪翁而散木,由散木而一足,是他一生的五个阶段。其中以粪翁时期最长,以一足时期最短;而书件之多,收入之丰,则以散木时期为最高峰。

粪翁的书法篆、隶、真、行、草各体皆精,雄浑拙朴,在书坛上有“江南祭酒”的美誉。篆书早年学萧蜕庵,而蜕庵又师法吴昌硕,因此他受吴昌硕影响极大。晚年则融合甲骨、大小篆、竹木简,自创一格,横不求平,竖不必直,结构恣意开张,布局随心所欲,他说:“非篆非籀,非古非今,是自己家数,不自门入。”隶书以汉张迁碑为主,真、行、草源于“二王”而归于“二王”,味道醇厚,意趣横生。篆刻早年学于李肃之,壮年以后又归于赵古泥、萧蜕庵门下,20世纪30年代便以篆刻而扬名海上,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称。

1934年,他在上海湖社举行书法篆刻展览,章士钊往观后致书《晶报》编辑,云:“今日得览粪翁所设各体书法,并皆精妙。粪翁弟不知何许人,亦并未闻有人道及,并世有此善书之畸士,而名誉不闻,似是读书人之公耻。”书后赠诗一首,以志钦佩之忱。而在台湾能传其衣钵的吴平谈到粪翁的印,说:“真是如徐青藤所说‘冷水浇背,陡然一惊’,这一种惊心动魄的气势,快马斫阵的刀法,突兀险奇的布局,变化无穷的篆法,实在使我向往不尽。”论者谓其印“以秦汉为经而纬之以皖浙,旁搜远绍,遂集大成”。

粪翁曾取书斋,名为“三长两短之斋”。“三长”为长于篆刻、诗、书;“两短”为拙于绘画、填词。但那是中年以前的事,后来他画得一手好竹,也能填词,这个斋名便不能成立了。他的学生说见过他曾印过一种卡片,正面是名字,反面却是他的“约法三章”,依稀记得:“婚丧喜庆概不往来,酒食征逐恕不奉陪,诸亲好友要刻要写,事前讲好钱银先惠。”他很好客,只是痛恨寒暄客套,他认为把时间花在互相恭维上最不值得。所以他在书斋里挂着一纸“款客约言”,写着:“去不送、来不迎,烟自爇,茶自斟,寒暄款曲非其伦,去!去!幸勿污吾茵!”这和画家高剑父在客厅中贴着“误我五分钟者非我好友”的作风,有异曲同工之处,大都是承袭“扬州八怪”的古怪脾气而来的。

文人大多好酒,粪翁也没有例外,他酒量之宏,只要是曾经跟他共过席的,都能道之。据他夫人说,“粪老”曾与人打赌,一下子喝了一坛黄酒,足足有50斤,吓得别人目瞪口呆。他家中的院子里分两边放酒坛子,一边是满的,一边则是空的,他买酒从来不是一瓶一瓶地买,是一次进好几坛黄酒,放在院子里,喝完了就扔在空的一边。他曾仿汉官印刻过一方“酒泉令”的章子,自言识饮以来,鲜遇敌手。

与粪翁有过交往的郑逸梅说他,愤世嫉俗,凡不入眼的,便作灌夫骂座。即朋友有过,他当面呵责,毫不留情。某人做了一件不正当的事,他知道了,及某来访,他立斥拒之门外。隔了几天,某再踵门,引咎自责,即彼此和好如初。谓“其人能知过,知过能改,无害友谊”。

粪翁一生狂诡率真兼而有之,如此真性情的“名士”,如今已不复存在。他曾说:“我行我素,不媚俗,不趋时的兀傲性,是我的一贯作风。”睹其作品,想见其人,就如同前人赞他的诗句曰:

“酒色才气是真人,雕虫小技也成尊;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简介

现代篆刻家。1898出生于上海,原名菊初。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一足等。1960年因动脉硬化,截去左腿,因自署一足、夔,斋馆名有厕简楼,三长两短斋(三长者,篆刻、作诗、书法;两短者,绘画、填词,这是散木先生对自己艺术的评价)。实际上,他长于诗文、书刻,也能作画。精于四体书,行草书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觉斯、黄道周两家。隶书曾遍临汉碑。篆书初学《峄山碑》,继杂以钟鼎款识,上溯殷商甲骨文。篆刻初学浙派,后师秦汉玺印。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又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艺事大进,又从封泥、古陶文、砖文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章法多变,雄奇朴茂的风格。1931年至1949年之间,曾在江南一代连开十二次展览,艺坛瞩目,有书坛的“江南祭酒”之称。1963年逝世。

邓散木先生一生勤于艺事,几十年间,黎明即起,临池刻印,至日出方才进早餐,曾手临《说文》十遍,《兰亭》也临过几十遍,去世前几天还在伏案工作。他又十分热心书法教育事业。举办讲座,编印讲义。著有《篆刻学》一书就是他治印的经验之谈,《书法百问》、《三长二短印存》、《厕简楼编年印稿》、《双散木诗词选》等。1955年曾应北京人民出版社之邀担任简化字字模的书写工作,还书写了不少课本及各种普及读物,学生字帖,在书法的普及教育方面贡献很大。

工行草书,一笔王字,但于篆隶真书,也都下过极深的工夫。楷书以唐楷为主,也写北碑,但终于还是帖意浓于碑意。隶书则汉代名碑大多涉及,以笔酣墨饱、结字谨严胜。篆书功夫很好,初走吴昌硕的路子,以后上下古今融会贯通,写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一足等,以字行。江南大书家萧退庵的弟子。邓散木在近代,是以篆刻著称的。当年印坛所谓“北齐南邓”,就是指北京的齐白石与江南的邓散木。邓散木的篆刻老师,是“虞山派”开山鼻祖赵古泥。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汪洋恣肆、不计工拙的效果。但显得有些破碎,境界不高。书法也如此,这可能是天分使然。

邓散木的篆刻之所以根深底厚,风格独特,在于他深刻领悟古玺封泥、秦权汉印及明、清两朝诸大家篆刻作品的艺术精髓。他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又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30年代即以篆刻而扬名艺坛。自古以来印章就是及文字、图案、装饰于一体的艺术。在发挥印章图案化、装饰化方面,邓散木可谓推陈出新、独具面貌。他的图案化印作,悦目胜于赏心,趣味胜于境界,给人与闲暇、怡静的感觉。

散木,原名菊初、铁,字钝铁、散木,别号有粪翁、一足等,以字行。行草书浸淫于二王书系,作品潇洒流利而秀逸,清新圆转而委婉,不激不厉而尽显阴柔之美;于篆隶,师从萧蜕庵,或委婉用帖学笔法,或苍劲用金石笔法,呈豪放苍劲、古朴雄强之气象,创立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楷书以唐楷为主,兼写北碑,尤精小楷。他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写过简化汉字字模,更出版了《三体简化字帖》、《简化字楷体字帖》等,8万余字的《篆刻学》可见其非凡功力。

从二十年代起,他的书法和篆刻便名扬海内,他由于不满时政,佯狂避世,行为古怪,被称为怪杰。

他因喜操刀治印,原先常常用“铁”字来做艺名。与吴昌硕(苦铁)、王冰铁、钱瘦铁,号称“江南四铁”。他将字取为“钝铁”,有自谦之意。

年轻时,他对“国父”孙中山极为崇拜,成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并参加了国民党。蒋介石政变后,他对国民党的信任产生了危机感,继而由失望变成绝望,遂公开宣布“脱离”国民党。他取“粪除”(扫除)之意,改名“粪翁”,并将居所命为“厕简楼”,以示要同污秽腐朽的世风分庭抗礼。

他晚年有一首《六十自讼》诗中说:“行年当三十,去姓字以粪。非敢求惊人,聊以托孤愤”。邓散木一生清高孤傲,落拓不羁,文坛流传有不少他的轶事。郑逸梅先生《写市招的圣手唐驼》中说:“其时尚有两位名书家,商店素不请教,一邓粪翁,这粪字太不顺眼。一钱太希,商店唯一希望是赚钱,这个姓和赚钱有抵触,”旧时文人生活清苦,写市招(商店招牌)取得润笔费是书法家借以贴补家用的重要来源。一次,某富商求他写字,润笔从丰,只求落款不用“粪”字,他听后当即拍桌大骂。1936年报纸上曾记载,当时国民党一名“中委”,仰慕邓散木的书法,托人送来巨资请为亡母写碑文,只是“心憾翁之名粪,因请更易”。邓散木愤而答曰:公厌我名耶?美名者滔滔天下皆是,奚取于我?我宁肯饿饭,不能改名,“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粪翁取意“粪除”“荡涤污秽”,还含有“视金钱、权贵如粪土”的胸襟。

抗战胜利后,他企望能出现一个清平世界,自己也想为社会多做一些好事,但总是事与愿违。他痛感自己无能,他借用《庄子·人间世》“散木”之喻的,遂改名“散木”以自嘲。

晚年邓散木迁居北京,然而不幸降临在他身上——因血管堵塞不得不截去左下肢。但他并没有悲观沮丧,而是乐观地署名为“一足”,写诗道:“腿乎腿乎别矣汝勿忧,汝存我命危,汝去我命留。我命留,犹得为社会主义建设备一筹。”虽只有一只脚,但足矣!

粪翁――邓散木

邓散木先生生于上海,为人愤世嫉俗,自号粪翁,斋名则称“厕简楼”足见其狂生性情。1960年先生因患了动脉硬化而截去一腿,故晚年又号一足、夔。篆刻、书法非我所长,故不敢枉自评论,但先生的性情常使我击节赞叹,叹为真“名士”非一般獐头鼠目的“雅士”可比。

艺坛上的“北齐南邓”在性情上也有惊人的相似,齐白石早年曾为木匠,据说在他二十七岁时,村里来了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篆刻家,齐白石也拿了一方章慕名前去求印,却不知此“撮鸟”嫌章的质量太差,看都不看一眼便随手往边上一扔,气的齐白石回家后拿起木匠用刀,甩开膀子自己刻了起来,这一刻却刻出了一代宗匠。齐白石有一方闲章“大匠之门”刀法酣畅淋漓,老辣苍劲、大气磅礴,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牛”,从中也可看出齐白石心高气傲的狂放气概。

邓散木先生好酒,且酒量惊人,据他夫人说,“粪老”曾与人打赌,一下子喝了一坛黄酒,足足有五十斤,吓得别人目瞪口呆。“粪老”家中的院子里分两边放酒坛子,一边是满的,一边则是空的,且他买酒从来不是像我们一瓶一瓶的买,他则是一次进好几坛黄酒,放在院子里,喝完了就扔在空的一边。“粪老”性烈如火,喝醉后常常针砭时弊,破口大骂,旁若无人。

而最有趣的是,“粪老”新婚时,不是像别人一样将新房布置的喜气洋洋,而是将新房装点的像一个灵堂,仿佛不是结婚,而是祭奠。他的一帮“狐朋狗友”也心领神会,送来的不是喜钱,而是一串冥币。新娘由于知道粪老的性情居然也不已为忤,可新娘的姐姐却受不了,上前与之论理,没想到“粪老”张口就说;我与你妹妹结婚又不是和你结婚。“粪老”由于性情纯真之极而时常像个孩子,像这样的婚礼大概可算是“绝版”。

邓散木先生去世已近四十年,而每当想起他种种的“怪癖”总有一种神往,如此真性情的“名士”如今已不复存在,曾有七绝赞曰:

酒色才气是真人,

雕虫小技也成尊,

纵有千杯还不醉,

人间不复邓粪翁。

纵有千杯还不醉,人间不复邓粪翁 邓散木先生之(石鼓讲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