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边疆时空」王宏斌 | 清朝福建水师赶缯船兴衰探析

作者简介

「边疆时空」王宏斌 | 清朝福建水师赶缯船兴衰探析

王宏斌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代海防史、禁毒史、货币史研究和中国近代史教学工作。著有《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等。

摘 要:赶缯船是清代前期的主力战舰之一,也是风帆时代中国最优秀的战舰之一。在保卫海疆,征剿海寇的战斗中,赶缯船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建造制度的僵化,造船质量不仅不能与时俱进,反而逐渐退化,越来越不适宜海防斗争的需要。19世纪,在海寇战舰的挑战之下,赶缯船相形见绌,不得不退出海洋战争的历史舞台。通过探讨赶缯船的兴衰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清王朝造船制度的内在机制,还可以总结其利弊得失,鉴往知今。

关键词:赶缯船;船舶主尺度;武备;福船

濒海之国,不可一日无海防,而战船则是构建国家海防体系的中坚力量。赶缯船从顺治年间即在福建水师服役,直至光绪年间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兴衰与清朝海防的荣辱相互映照。对于福建水师的赶缯船,学术界曾在制作工艺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因为对文献史料重视不足,尤其是在清宫档案中的探索挖掘上欠佳,使得其“兴衰”问题上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而本文就是一篇立足于清宫档案上的“兴衰”专论,力图在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一、赶缯船的兴衰

赶缯船,原为民间沿海的捕鱼之船,因其体量巨大,载重性能优异,且“不畏风浪,能深入大洋”,又得到了商贾和海盗的青睐。最晚至康熙年间,赶缯船在福建沿海就已被开发成一种多功能船舶,渔民、商贾与海盗皆赖其力。

而赶缯船作为战船投入战场则可追溯到顺治时期,郑成功的下属杨英曾撰有《从征实录》,该书保留了大量珍贵的与清军交战的史料,从中可以发现赶缯船、水艍船、沙船等多种战船名色。郑成功坐拥台湾,凭恃强大的水师与清朝缠斗不休。清军虽在扩张疆域的版图上锐意进取,然苦于本方水师基础薄弱,不足与郑军水师相抗衡,虽与郑成功多番厮杀,终未能克敌制胜,双方也因此在台湾海峡一带反复角力,进入了一段较为漫长的相持阶段。

康熙帝在剿灭三藩后,认为收复台湾的时机已然成熟,于是敕令提督福建水师总兵官施琅统带“官兵二万一千有奇,配驾大鸟船七十只、赶缯船一百零三只、双帆艍船六十五只”伺机进剿郑氏集团。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的澎湖海战中大挫郑军水师,一战而定乾坤。战后,台湾置于清朝的版图之下。需要提及的是,赶缯船在平台之役中大放异彩,无论战前刺探抑或临阵冲锋皆能胜任,其表现与大清第一代外海主力战船——鸟船相较,不遑多让。平台后不久,“海波既恬,当事者以各港水浅,海船急难摇动且修理估计不赀,节浮费而资实用,尽改鸟船为大赶缯”,至此鸟船退出了福建水师的战斗序列,赶缯船的地位有所抬升。康熙二十七年(1688),赶缯船“匀配额设物料款目,较之双篷、花座、八桨、平底各船尤备”,成为清朝福建水师的制式战船,地位又提升几分。不止于此,将赶缯船纳入官船成造体系,也标志着清军已经充分掌握该舰船的修造工艺,这也是战船制式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雍正帝继位后不久,管理工部事务的和硕廉亲王允禩曾主持过一次清朝战船普查活动,额设战船的省份皆积极响应朝廷的指令,将本省战船的数目、名色、丈尺以及料价汇总成册,上呈朝廷。经过此番细致地调查与整理,大清水师的战船全貌得以一窥:全国共有一千七百一十三只战船,可分为三十三种名色”。其中,赶缯船共二百六十二只,盛京、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和广东六大濒海省份水师皆有额设,以福建水师数目最多,达到一百七十七只,约占全国额设赶缯船数目的七成,成为名副其实的“赶缯船大省”。福建的赶缯船虽多,丈尺却非最大。六省赶缯船以江南省的船身最长,达到十一丈零八寸;广东省的梁头最宽,可至二丈九尺。这两项数据,不仅位居当时三十三种战船之冠,还远超嘉道年间的同安梭船。从丈尺的角度上来看,赶缯船无疑成为大清外海水师中的第一巨舰。

乾隆帝继位后,赶缯船开始在衰败的道路中缓步前行。乾隆十二年(1747),已调任江南河道总督的前福建巡抚周学健奏请将福建全省“各营原配赶缯大船比照粤省营制酌量留配。其多余巨舰即于届期拆造各船内渐次扣除,改造双篷、艍等船配营驾驶”,经福建水师提督张天骏附议,福建一次性裁撤大赶缯船二十三只,腾出的数额另造丈尺较小的艍船补足。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一月,东阁大学士陈宏谋奏请裁撤各省虚设的水师战船,以节糜费,乾隆帝发交军机处议奏。经领班军机大臣兼保和殿大学士傅恒与闽浙总督崔应階多番公文往来,最终达成共识:福建省“裁船三十九只,改船十一只”,其中共裁汰赶缯船十只,另有十一只赶缯船丈尺收小,改为中、小型赶缯船或其他名色战船。经过上述两次战船裁改事件,赶缯船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主力战船身份尚可勉力维持。乾隆五十四年(1789),安南阮光平父子窃国自立,苦于财政穷蹙,遂指使海上亡命之辈北犯清境,劫掠财物,时人称其伙众为“艇匪”。艇匪倚仗巨船利炮,在粤、闽、浙三省洋面大肆劫掠往来洋船。三省水师虽奋力围剿,然收效甚微,匪患仍愈演愈烈。虎兕出于柙,典守者则难辞其责。作为三省主力战船的赶缯船,由于在与艇匪的作战中应对少方,开始频频遭受时人指责。沿海多省官员称该船“笨重不灵”,纷纷奏请拆改此船,依照商船样式另造新船。乾隆帝难以决断,令内外群臣议奏。时任两广总督的福康安力挺赶缯船,上奏称“查海道为风云、沙线为主,舟师出海巡洋全恃帆、舵得力,各营将领平时训练精勤则破浪乘风,断无‘盗船行驶,战船独迟’之理”。将剿匪不力的原因归结于本省水师官兵平时操练不勤,并非赶缯船等战船性能不佳。而该论点也得到了闽浙总督伍拉纳的声援。伍拉纳称,赶缯船等营船“一切工程做法备极精详,惟与商船大同小异。营船则船腹较窄、船底较尖;商船则船腹较宽、船底稍平。但涉历风涛,必须艨艟巨舰,方足以冲锋破浪。如风汛顺利,营船、商船同一迅捷,并无笨重灵便之分;如风水顶逆,商船亦不免随波荡漾,人力难施”。他力主维持现状,毋需拆换新船。两位封疆重臣的奏折起了作用,乾隆帝决定继续保留赶缯船,同时敕令沿海水师将弁实心操练,将缉匪不力的主因归结于水师将弁平时训练不力,而赶缯船也得以保留主力战船地位。乾隆六十年(1795),旧案重提,署闽浙总督觉罗长麟会同署福建巡抚魁伦以闽、浙两省主力战船笨重,奏请“将现在官船内照依商船式样酌改百余只”,以收实用。经部臣和珅、王杰等人附议,最终议定闽、浙二省仿照商船式样酌改战船一百三十只,其中浙江酌改五十只,福建酌改八十只,而酌改对象多集中在赶缯、水艍两类名色战船。对于赶缯船来讲,颈上之刃在五年之后还是挥了下来,恰如自然万物的新陈代谢一般,福建战船迎来了新一轮的更新换代。

同安梭船接替了赶缯船,成为闽、浙等省水师的主力战船,甫一服役,即展现出强大无匹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与艇匪、土盗的多番交锋过程中,同安梭船的自身性能不断得到完善,其性能诸元如火力、机动性等更是远强于18世纪的赶缯船。截至嘉庆十一年(1806),同安梭船已经发展成拥有一号、二号、三号、集字号、成字号五种型号的外海战船。而荼毒多省沿海的江洋大盗蔡牵、朱濆也在同安梭船的节节抗击下,最终走向败亡。接过权杖、站稳脚跟的同安梭船不断蚕食着赶缯船的生存空间。到嘉庆晚年,赶缯船的数目已经锐减到十只。它们分别隶属于福建水师提标中营、前营、右营、左营以及台湾水师协左营、澎湖协右营等六个水师营,发挥着最后一丝余热。

同治以降,木质帆船逐渐式微,新兴的轮船和铁甲舰开始列装大清水师。光绪六年(1880),清廷颁下谕旨:“沿海各省,向有额设外海水师战船,原为平日绥靖海疆之用。自轮船始行后,此项战船全无所用,亦宜变通旧制,分别裁汰。各该将军督抚,谅能破除情面,于奉旨一月后,迅速妥筹具奏”。至此,包括赶缯船在内的所有外海风帆战船挥手告别了历史舞台,一个时代结束了。

二、赶缯船的形制、船舶主尺度及其武备

1.赶缯船的形制。谈及形制,画作往往拥有文字、数字难以比拟的说服力,尤其是在没有影像的18世纪,此种效果更加凸显。而描绘赶缯船的著名画作有三:其一刊载于曾任广东碣石镇总兵陈良弼所撰写的《水师辑要》一书(图1);其二刊载于清代官方技术典籍《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一书(图2);其三由马戛尔尼访华的随行画师所创作,目前此画作已经公开出版(图3)。这三幅画作如下所示:

「边疆时空」王宏斌 | 清朝福建水师赶缯船兴衰探析
「边疆时空」王宏斌 | 清朝福建水师赶缯船兴衰探析
「边疆时空」王宏斌 | 清朝福建水师赶缯船兴衰探析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第一幅画作的描绘偏重写意,对船体多个构件的细节处理不够到位。第二、第三两幅描绘逼真,对细节的处理要胜于前者。但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起见,现征引关于赶缯船形制的文字说明,以收相互印证之效。查清人林焜熿所修的《金门志》曾对赶缯船的形制有过详细地描述,兹引文如下:

大赶罾之制,长十丈,广二丈,首昂而口张。两旁为

「边疆时空」王宏斌 | 清朝福建水师赶缯船兴衰探析

,护以板墙,人倚之以攻敌。左右设闸,曰“水仙门”,人所由处;左曰“路屏”,右曰“帆屏”(泊船即架帆于此)。中官厅,祀天后。厅左右小屋各三间,曰“麻篱”。厅外,总为一大门。出官厅,为水舱。左旁设厨灶,置大水柜。水柜以前格舱为六,迄大桅根格堵,乃兵士寝息所。下实米石沙土,以防轻飘。口如井,版盖之。桅高十丈,篾帆、律索、插花皆备。别有小舱二格,乃水手所居。头桅亦挂小帆,短于大桅。头桅前即鹢首,安椗三个。椗用铁梨木,重千斤;棕

「边疆时空」王宏斌 | 清朝福建水师赶缯船兴衰探析

百数十丈,有铁钩曰“碇齿”,以泊船者。厅中格曰“圣人龛”,安罗盘(即指南针),以定方向。后曰“舵楼”,左右二小屋。舵楼右小桅挂帆,曰“尾送”。另备小艇一,曰“杉板”,以便内港往来;大船行,则收置船上(船小,则配带杉板于船旁)。

图文对照后可以发现:第一幅画作存有不小的硬伤,“水仙门”等重要的船体构件都没有展现出来;而后两者对于赶缯船形制的描绘与《金门志》一书中的刻画颇多契合,当为上乘之作,更应得到学者的重视。

2.船舶主尺度。兹选取《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中第十一则赶缯船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现将该船的主尺度绘制成表(表1),开列如下:

「边疆时空」王宏斌 | 清朝福建水师赶缯船兴衰探析

3.武备。鉴于清代古籍对于福建赶缯船的武备情况记载不详,笔者只得退而求其次,选取广东、天津两地的赶缯船武备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查广东赶缯船的武备为:

大贡铳二门(重三、四百斤,各备药子十出)、斗头铳一门(重二、三百斤,各备药子十出)、子母铳十枝(各带子五枝,各用木匣收贮、喷筒五十枝)、火药三百斤(心、药备足)、碎小生弹二百斤、火罐三十个(俱收查库舱)、高升火号一百枝(如九龙垂珠或过升三级)、战箭五百枝(收桶内内存官厅)、挑刀十枝(收存战棚下)、钩镰枪六枝(收战棚下)、双手大刀十把(收存官厅)、藤牌十面(收舱)、竹篙枪二十枝(收尾楼边)。

此外,另有中笨大战被二张(俱收舵工舱,交香公)、两边竹甲牌(各五面)、缭岫出牛皮牌(各二面)。以上应用器械,在出船巡哨之前,定要详加检查,万不可有所疏忽。如遇缺失,当随时补足。

而天津赶缯船分为大赶缯船与小赶缯船两种型号:

大赶缯十六船,每船斗头炮一位,每位装火药八两、烘药八分……每船大炮四位。一边对演大炮二位。每位每出装火药一斤、烘药一钱……每船百子炮六位,一边对演百子炮三位。每位每出装火药三两五钱、烘药八分……每船鸟枪二十八杆,一边对演鸟枪十四杆。每杆每出装火药三钱、烘药一分……计用火药三百一十五斤、共烘药十斤八两。

小赶缯十六船,每船大炮四位,一边对演大炮二位。每位每出装火药一斤、烘药一钱……每船百子炮五位,一边对演百子炮三位。每位每出装火药三两五钱、烘药三分……每船鸟枪十六杆,一边对演鸟枪八杆,每杆每出装药三钱、烘药一分……计用火药一百八十斤、烘药六斤。

大小三十二船共用火药七千四百七十斤,共用烘药六十六斤,共用火绳二千六百四十丈。

此外,天津每艘赶缯船另配火浪五枝、火箭五筒(每筒箭五枝)、火罐二十余个、火号二十枝。

广东、天津两地的赶缯船武备略有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本地水师的作战需求有极大关联。

三、赶缯船的材料选取

经过沿海无数先人的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清代的福建对于赶缯船的选材之法已然谙熟,其选材细节更是上报工部,立为成式,并记载在《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和《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两部官方编纂的技术典籍中。从中可知,福建赶缯船的选材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船体构件几乎全部来自于本省,对外来材料的依赖极小。

以《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中第十一则赶缯船为例,其选材需求囊括甚广,可以分为木料、铁料、艌料、涂料、布料、麻料、棕料、竹料、草料和藤料十类。其中木料、铁料和艌料对于船体营造最重要,现予重点介绍。

(一)木料

松木:据笔者在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走访调查,松木的品种当为马尾松。它耐水湿,浸入水中可保千百年不腐,从而赢得了“水浸千年松”的美誉。此外,成年的马尾松树干高度可达45米,胸径可至1.5米,质地坚实,极易加工成材,这些特性满足了福建船匠对于船材的基本要求。赶缯船的船体构件如龙骨、梁头、官厅前通铺、官厅后通铺等均是由松木制成。

樟木:樟木制成的板材因抗虫与防水性能皆佳,备受闽省船匠的青睐。赶缯船的船体构件如梁座、中含檀、头含檀、下金等均是由樟木制成。

杉木:杉木质地轻盈,纹理顺直,砍伐、挽运两得其便,价格十分低廉。这些优良的特性促使其成为闽人造船的首选之材。然而《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一书中,很少出现“杉木”的名色,不免让人暗生疑窦,以为记载有误。其实在该书中,杉木已经改换了头面,唤作其他名色,如“大吉木”“中吉木”“高洋木”和“浮溪木”。如果参看周凯的《厦门志》可知,木料的身长与胸围是划分杉木名色的主要参照。其中,身长六、七丈,胸围四、五尺者,唤作“大吉木”,身长五、六丈,胸围三、四尺者,唤为“中吉木”,身长四、五丈,胸围至三尺六寸者,唤为“浮溪木”,杉木略小者,统称为“高洋木”。赶缯船的船体构件如船底板、水蛇、走马、

「边疆时空」王宏斌 | 清朝福建水师赶缯船兴衰探析

板等均是由杉木制成。

楮木:学名为“青冈栎”,因其木质颜色与人体肤色相近,又被称为“黄肚木”或“黄堵木”,泉州一带船匠将其视为五种造船必需木材之一。闽地不产铁力木,木椗多由楮木制成,其椗据称“色黑质坚,直坠海底不浮”,效果甚佳。赶缯船的船体构件如舵杆的椗均是由楮木制成。

柯木:柯木具有材质硬重、坚韧耐用等优点。此外,它不惧海水浸泡,抗酸性能出色,是制作海船的良材。赶缯船的船体构件如舱盖、软筋、朴竹、马面等皆是由柯木制成。

硬木:硬木也可称为“硬材”或“硬料”,是多种木材的统称,与之相对的是软木。两者的划分标准来自树种,硬木多为阔叶林材,如核桃木、樟木、柚木等;软木则多为针叶林材,如松木、杉木、杨木等。赶缯船的船体构件如稳吊、下金栓、车子等均是由硬木制成。

(二)铁料

铁钉:福船船体各类构件的厚度不一也促使铁钉的尺寸规格不一而足,以拆造第十一则赶缯船为例,需要的铁钉尺寸就有五种,分别为一尺钉、八寸钉、六寸钉、五寸钉和四寸钉。至于用量,以六寸钉为最多,达到了18587个;五寸钉次之,为12653个;最少的为一尺钉,仅510个。

铁箍:铁箍也是由生铁制成,但打制着实不易,须耗费数目可观的生铁和木炭。福船对于铁箍的需求量很大,以拆造第十一则赶缯船为例,需要为大桅配备十个、头桅配备五个、船舵配备三个、椗齿配备五个、橹配备三个、配备三个。

(三)艌料

艌料在造船中充当黏合剂的角色,用来填充木板之间的缝隙,以防海水渗入船体内部,危及海上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福建赶缯船的艌料由四部分构成:桐油、灰、网纱和竹丝。

桐油:是从桐油树的种子里榨出的油,成油的外观为咖啡色,澄清且透明,具有桐油所特属的气味。它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附着力强等诸多特性,是制作车船防水、防腐、防锈的理想涂料。

灰:即“牡蛎灰”,是由牡蛎壳舂制而成。闽人在海滨的依山傍水处,手持铁椎与凿子,挖取一种唤作“蚝房”的物质。蚝房去肉,与煤饼堆砌在一起煅烤,就会获得成块的牡蛎灰石。将牡蛎灰石放于脚踏板下反复舂制,皆可以得到成品的牡蛎灰了。牡蛎灰与桐油调和在一起造船,其功用与石灰并无二致。

网纱、竹丝:网纱多取破旧的渔网,竹丝则为竹子加工成的条状物。在艌料中掺入二者可以有效提高油灰的附着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实船的水密性。

此外,艌料的配比也是重要的环节。配方之中,桐油份量不够,就无法黏合牡蛎灰;牡蛎灰的舂制不精,艌料的附着能力也将大打折扣。而福建赶缯船的艌料配比工艺历经数代的完善,在乾隆朝已经酌为成式,牡蛎灰、桐油、网纱、竹丝四者的配比约为2.67∶1.07∶1∶1。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赶缯船能够取代鸟船,成为福建水师新一代的主力战船,采取的不是加大丈尺或提升自身性能的措施,而是台海平定,海不扬波后,清廷为防范以汉人为主的水师尾大不掉而逆向选择的结果,更是清朝“重防其出”海防战略思想指导下的必然产物。第二,赶缯船在福建水师中的列装、裁减、改造和退出从本质上既是水师对敌斗争的过程,也是以工部、兵部、户部为代表的朝廷与以督、抚、提、镇为代表的地方官员之间的博弈结果。换言之,它的存在维持了朝廷对水师的绝对控制与海洋缉盗最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外部挑战足够强大,打破了这种平衡态势,赶缯船走向衰败,直至退出水师装备序列就会成为无可挽回的历史必然。

【注】文章原载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责编:李静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头条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