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所认为的上流社会生活,可能只是一个月薪5000的小编剧的意淫

作者:百鲤溪

穷人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理解,大多是穷人根据自己那一点有限的认知,加上自己的一点幻想,甚而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拼凑出来的一个模型。

之所以说它是模型,是因为那个拼凑出来的东西,已经在穷人大脑里模型化了。

比如,一说到上流社会的生活,穷人们大脑里立马条件反射式地想到豪宅、名车、私人飞机、美女、奢侈品以及各种酒林肉池、纸醉金迷、前呼后拥等等。

其实同处上流社会,也是众生百态,不是一句话就能标签化地总结概括的。

比如,同样是富豪,干金融干互联网的,就不会和干矿产干养殖的坐在一起喝咖啡。

比如,官商结合的富豪和屌丝起家的富豪的圈层又不一样!因而王石的人脉圈子的质量,不是刘强东能比的,虽然刘强东比王石有钱很多!

还比如,有些富豪的生活非但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你酒林肉池、纸醉金迷,甚而是节俭到吝啬抠门的地步!比如台湾的王永庆。

穷人会把自己生活的所有不如意,都归结于自己的贫穷,所以会无限夸大地去畅想富人生活的各种美好和诗情画意。

一些影视、小说的创作者,为了博取流量,追求商业效果,拼命迎合穷人们的屌丝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脑缠剧情,来印证穷人们大脑里的那个模型的正确性。

屌丝们看完后,很是佩服自己,惊喜地说道:看,果然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他们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所有场景、情节、对白、道具,等等,都是那些作者【想】让他们看到的,【需要】他们看到的。

不然,这书怎么大卖,这剧怎么大火呢?

他们更不知道,绝大多数描写上流社会生活的那些网络写手、影视编剧,都只是一个小中产,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毕业不久拿着几千块钱工资的穷屌丝而已。

这些写手编剧,他们当中的绝大数和你我一样,并没有亲身体验过,甚至并都没有见识过真正的上流社会是什么样的生活。

既然如此,他们怎么可能描绘出真实的上流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作家,无论她用什么样的生花妙笔来描写女人分娩的痛苦,终究还是会少了那么一层东西,这层东西只有经历过此事的当事人自己才能说得清、道得白。

1976年金庸先生的长子自杀,金庸先生悲痛不已。半年后他在他的武侠名著《倚天屠龙记》后记中写道: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于面前的悲痛,谢逊听闻张无忌死讯的伤心,书中写得太肤浅了。真实的人生不是这样的,但那时我还不明白。

这便是真切的体验和纯粹的想象之间的区别。

是的,艺术创作可以借助想象来完成创作者本人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但是所有的想象一定要尊重常识、符合逻辑。不然,那就不叫艺术创作,而叫胡思乱想了。

在我看来,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对上流社会描绘最接近真实的,迄今为止仍然只有《红楼梦》。

类似《三十而已》这样的泡沫剧,最适合中产来看,其次是穷人。我想,那些真正上流社会的富太太们一般是不会看的,偶尔看一集半集,也只会一笑而过而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