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潮汕地区基督教发展历史

随着19世纪西学东渐的浪潮,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开始大量流向中国。尤其是广东地区等沿海地带,处于风口浪尖的开放前沿。纵观基督教在潮汕地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起源于1848—1860年。受巴色会(The Basel German Evangelical Missionary Society)的派遣,德国传教士黎力基( Rudolf Lechler 1824-1908)开始在潮汕澄海盐灶一带传教,开启了基督教在潮汕地区传播的序幕。以黎力基为代表的传教士们在潮汕一带探访超过200多个城市和乡村,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文化排斥力量强。传教士们多次遭受地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驱逐,传道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直至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后,潮汕地区基督教的整体传教环境有所放宽,且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胡卫清曾在文中表示“应当承认潮汕地区的民教关系还是比较宽松的。”

  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前。1901—1920年期间,经过基督教的早期传播,有数据显示,在此期间潮汕地区平均每万人中有受餐信徒约22.4人,基督教传播幅度为广东省第二大。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基督教共有3个外国教派(即长老会、浸信会、安息日会)传入潮汕地区;3个中国教派(即基督徒聚会处、真耶稣教会、中华真耶稣教会)及2个汕头教徒创建的堂会(新中华基督教会和客语礼拜堂)在潮汕布道;长老会宗和浸信会宗等的组织遍布了潮汕各地,传道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此外教会结合教育传教和医学传教方式,承办了诸多学校、医院及其他文化事业。会友与堂会的数量逐步增加,基督教的传教规模扩大。汕头市解放后,潮汕地区各教会基本上仍保持着正常的宗教活动。20世纪50年代初期,教会参加抗美援朝等爱国主义性质的游行,并联合组织进行了“三自”爱国教育等活动。随后汕头市教会宣布脱离外国差会的控制,要求教会的活动和事务均由中国牧师自己负责,并于1957年成立了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逐渐进行本土化发展。

  第三阶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宗教政策得以正确落实,为基督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各地教堂陆续恢复礼拜。至1987年,最早建立礼拜堂的汕头市信徒人数增长为6万多,教会和牧师的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加。20世纪80年代,基督教“三自会”共有24人在为“四化”建设服务交流会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后,潮汕地区基督教会先后接待了外国基督教友人,并多次邀请香港教会人士来汕头进行访问,并与潮汕基督教会进行圣乐交流活动。潮汕地区基督教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