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天才捕手”这几个字眼,是从某平台上一个男士开通的文字专栏里,里面写的全都是跟惊悚事件或者案子有关的文章,所以当我看到《天才捕手》这部电影,我以为捕捉到了专栏作者的来源。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经济大萧条,已经获取巨大成功的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感慨自己写的文字再美妙又能怎么样?那些穷苦的人们永远看不到(他们首先得想办法把肚子填饱),我也根本帮不上他们。
纪实的传记电影是一种细细的沉闷的感觉,很难得能从头到尾看下来。
托马斯沃尔夫在成名之前,被N多出版公司退稿,就这么好多年过去了,他没有停止写作,坚持投稿,终于,被编辑麦克斯看中了,他愿意出版托马斯的书。托马斯有了这么久以来的一笔收入——500美元。
在此之前,麦克斯在办公室,在回家的火车上,回到家里,在安静得没人打扰的衣帽间里,在大家都睡去的卧室里,他几乎没有间断地看托马斯的书稿,那时都是手写的,厚厚的一摞。真是很喜欢这种拿起一本书能一口气全部看完的感觉,总觉得阅读才是舒缓情绪,带来安慰的方式,当然得是纸质书,电子书永远没有真实感。我下载的豆瓣阅读虽然省去了带着纸质书走来走去的重量和空间,但是,它没办法让我一直看下去,只能是在公交车来的时候短暂地打发时间而已。
《天才捕手》里有海明威、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的身影,尤其是后者,让你明白,有伯乐赏识是前提,后面关键的还得是灵感源源不断——灵感没有了,就完蛋了。所以,斯科特陷入了酗酒、破产,过早地死亡(当然,他也是被内人所拖累)。
有一个片段,麦克斯问托马斯,你今天写了多少字?托马斯说大概五千吧。你知道斯科特今天在状态还不错的情况下只写了一百多字吗?!
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多看多经历多写,谁也不知道你的灵光会在哪一天就消失了,再也回不来了。
一部电影里,男主住在一个装潢高级的房子里,无所事事,一个孩子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男子说大概是音乐家吧,但是我只写了一首歌,就是圣诞期间会播放的节日歌。
他不是只写了这一首,而是只有这一首有成就,后面再写的都没有激起水花,他也不知道自己除了写歌还会干什么,所以他只能吃老本儿。
《天才捕手》其实是纪念一段编辑跟作者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个人发掘你,支持你是多么重要。我却从里面还看到了默默努力会有出头之日,拥有高光时刻,但同时你也会失去很多,低调做人也许会活得有一些。
百度百科里说托马斯是死于肺炎,电影里说他脑子里有大量的肿瘤,我忽然想:会不会就是这些肿瘤,维持了托马斯数年来疯狂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