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了《波斯语课》,豆瓣评分8.5,看完就一个感想,这个男人实在太机(狡)智(猾)了!
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个普普通通的犹太人,利用一本换来的波斯语书,把自己伪装成波斯人,然后对着一个德国军官骗吃骗喝又骗心的故事。

你能想到这是依靠真实事件改编的吗?
分析了下这个男人,最起码有四个原因让这个男人活到最后。
1
优秀的编剧,善于利用道具起承转合。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决定男主命运的道具。
故事发生在一辆押送犹太人前往集中营的车上,一个饥饿的陌生人哀求男主,希望他愿意用手中的三明治换自己珍爱的一本波斯语书。
即使知道书本对他没用,男主最后还是没忍心拒绝。
翻开书本,上面用一行波斯语写着BawBaw(爸爸)赠Reza(雷扎)。这也是男主从这个陌生人嘴里,学会的两个波斯语单词。
随后车停下来,党卫军让这些犹太人排成一排,并用机枪扫射,男主虽然假装倒地,但还是被识破。
在被党卫军踢了起来时,他高呼自己是波斯人雷扎,而不是犹太人,并用这本书来证明,真是个心机boy了。
正好一个德国军官需要一名波斯语老师,于是他幸存了下来。
如果男主路上没有动恻隐之心,没有用食物换这本书,故事应该就到此结束了。
但一个小人物,一次不足道的恻隐之心,给自己换来了一丝生机。
2
军官要的是波斯语老师,开头说这个男人狡猾机敏,就是因为在对波斯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就能自己根据劳工名册的词根编造出一门语言出来,并且从头到尾都理直气壮地用假波斯语忽悠这个军官,可见这是个大忽悠。
但一个谎言说出口,就要用无数个谎言来掩饰。如果不想谎言被拆穿,他只能先骗过自己,连自己都相信自己会波斯语,自己说的每一个单词都是真实的,谎言才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来。
当德国军官看着远方摇曳身姿的大树,随口问雷扎,大树用波斯语怎么说,正在切面包的雷扎随口答道“拉支”。
随即军官暴怒,因为他认为雷扎骗了他,在之前的学习中,他学了“面包”的波斯语是“拉支”。
雷扎因为这次的一时疏忽,被军官罚去做最苦最累的活,还让人折磨他。
晚上,身心俱疲的雷扎睡梦中不停地用假波斯语说胡话,赶来的军官,看着睡着都在用波斯语喊妈妈的雷扎,终于相信雷扎是真正的波斯人,从此不仅原谅了他,还对他信任有加。
雷扎继续当他的波斯语老师,和在厨房做轻松的活。
最高明的骗术,是把欺骗当成事实,要有明明是鬼话,也一定说成人话的本事。
3
但一个人,面对周围疑心重重的纳粹党,也总有疏忽的时候。
比如,集中营抓住了一个真波斯人。
而自以为波斯语学得很好的军官,正想和别的波斯人聊聊天,谈谈理想谈谈生活什么的。
但当晚上士兵正打算带这个波斯人去见军官的时候,发现这个波斯人已经死透了。原来是雷扎的意大利人朋友帮雷扎杀了这个真波斯人。
住在雷扎对面的意大利人有一个哑巴弟弟,体弱多病,雷扎经常偷偷给他带回军官奖励的食物吃,哑巴弟弟才得以活下来。为了报答雷扎,哥哥杀了真波斯人,雷扎又渡过了一劫。
看,欠了你的总会还!平常多做好事,也许你就能多一个愿意为你两肋插刀的朋友呢。
4
一开始军官对雷扎很不信任,然而到最后就把雷扎当成知心朋友了,给雷扎提供各种帮助,期间雷扎做了什么?
雷扎调动了军官的恻隐之心。
当一个人表现出弱的一面时,强者就容易对弱者产生同情、怜悯和关怀。所以军官给了雷扎工作、食物、衣服、庇护所,他的恻隐之心得到了满足,同时还展现了自己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剧中雷扎总是适时地表现出我很弱、我很弱,我没有威胁,我快活不下去了……
再强势的人都有恻隐之心,见弱者给予援助,发自本心,也是自我满足的心理表现。可见办事的时候,如果能够调动对方的恻隐之心,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整部电影没有过多强调二战大屠杀的残酷大场面,但从主人公雷扎的视角揭露出的几个场景已让人不寒而栗。
一辆马车,载着一车没穿衣服的尸体,缓慢的行进。昏暗的色调下,车子缓缓前行,沉重的让人喘不上气来。
在此背景下,雷扎这类小人物顺从人性生存,小心谨慎地释放着善,给人留下的温暖也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