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毌丘俭通过二次东征,使辽东局面得到短暂的安定。此后六十余年内,高句丽无力向辽东扩展,与中原王朝保持了六十余年的和谐安定局面。

毌丘俭收回汉四郡
然而,高句丽并没有覆亡,它在慢慢恢复,仅仅过了七十年后高句丽又重新建起被毌丘俭毁坏的丸都城,并趁西晋永嘉之乱,主动发起对中原的进攻。公元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高句丽其实就是吞并侵略了汉四郡之后才发家的,收获了大量人口和财物)。乐浪郡故地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平壤一带。当时朝鲜半岛南部从众多小国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百济国,都城在今汉城。高句丽进入平壤一带后,就和向北扩张的百济相遇,两国争战不断。那时半岛南端的新罗还只是一隅小国,实力不能与这两个国家相提并论。在与百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的同时,高句丽开始不断“西进”。 但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与此同时,随着西晋王朝的四分五裂,就在高句丽开始蠢蠢欲动时。一个汉化的鲜卑慕容政权在辽西迅速崛起,并很快和高句丽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峙状态。
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后建立西晋政权,结束三国分裂的局面,西晋初期,比较重视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在东北“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自湿地洎于碣石,绵亘山谷,且三千里,分军屯守,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之比焉”。结束北方诸多民族归附了西晋,“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遺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年丰稔,士马强盛”。但西晋很快就陷入王室内部对概略的争夺中,中原王朝陷入长期的动乱之中,北方诸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西晋王朝南迁建立东晋后,东北各民族政权,在辽东展开激烈争夺战,尤以慕容鲜卑和高句丽最为突出。
慕容鲜卑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可以追述到毌丘俭通过二次东征,在此次东征中慕容鲜卑也参与其中,由军功被加号“左贤王”。这是慕容鲜卑与高句丽武装冲突之始。虽非比方之导的战事,但却拉开了双方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帷幕。
在与辽河流域新兴的慕容鲜卑长期作战,争夺辽东郡和玄菟郡,相较之下,慕容鲜卑占据上风。
自晋永嘉之乱,平州刺史兼东夷校尉,再无统治辽东之能力,慕容氏强势崛起。并在公元285年,慕容鲜卑建国,史称前燕。而此时的高句丽无疑比慕容鲜卑更贴近中原体系,而段氏鲜卑与宇文鲜卑也一直强于慕容鲜卑。为了抑制慕容鲜卑兴起,时任平州刺史、东夷校尉的崔毖派人到高句丽,密谋联合高句丽、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组成三国联军,讨伐慕容氏。慕容氏遇见了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但名将辈出似乎从这时开始就写入了慕容氏的基因,慕容氏即将通过一场史诗般的大战声震天下。
三国联军很快包围了慕容氏的都城大棘城(今辽宁义县),慕容廆(wei四声)认为三国联军兵力庞大,锐气正盛,如果速战速决就正中他们下怀,但三国利益不一,且互不信任,是乌合之众,可以离间。于是慕容廆在大棘城坚守,拒不出战,让庶长子慕容翰统帅预备队,镇守故都青山(今辽宁锦州)。
挫败三国联军的锐气后,慕容廆又施展离间计,单独派人携牛酒犒劳宇文氏,谎称已经与崔毖和好,降低宇文氏的作战意志。段氏鲜卑与高句丽果然怀疑宇文氏与慕容氏暗中勾结,为了安全,双双撤军。
现在慕容廆的敌人只剩下宇文氏了,但仅仅是宇文氏也有数十万大军,连营三十里,比慕容氏强大得多。慕容廆打算召慕容翰进城,合兵一处守城,但慕容翰认为在外面做奇兵更加有利,说服慕容廆让他继续待在青山。
宇文氏的主帅宇文悉独官也深知慕容翰的凶悍,分出一支兵马去攻打青山,但慕容翰设了一个埋伏,把这支兵马吃得干干净净,随即乘宇文氏不觉,前来奇袭宇文氏的大本营,并且联络慕容廆里应外合。
慕容廆派嫡子慕容皝(huang三声)率军出城,结成方阵,与宇文氏交战。宇文氏自恃兵多,颇为怠慢,两军战到酣处,慕容翰率奇兵突然出现在宇文氏身后,两面夹击之下,宇文氏大败亏输,大部分部众被俘,从此衰落,慕容氏则声威大震,成为东北亚新一任霸主。
此战之后,慕容廆已成为东北亚当之无愧的大国,并且得到流亡江东的东晋王朝的充分尊重。东晋王朝将慕容廆提升到诸侯的地位,命他专制辽东,慕容氏从此成为汉人在东北的旗帜,源源不断的汉族流民投向慕容氏。
崔毖想利用四国之间的茅盾,坐收渔人之利的打算破灭后,崔毖还想假装不知道这事,派侄子崔焘假意给慕容廆贺喜,但慕容廆挑破了事实真相,逼崔毖快点投降或者滚蛋。崔毖不肯投向慕容廆,而是逃往高句丽,成为今天朝鲜崔氏的始祖。
由此可见直到此时,高句丽在华夏名士崔毖心目中的地位仍然高于慕容氏、段氏、宇
文氏等鲜卑三部。
此时的高句丽国内,好川王新死其子烽上王即位,此人“幼骄逸,多疑忌”,烽上王
即位后专横跋扈,猜忌贤臣,于公元292年“杀安国君达贾,王以贾在讲得父之行,有大功业,为百姓所瞻望,故疑之,谋杀”。国人“无不挥涕相吊”,公元293年“王谓其弟咄固有异心,赐死”,国人“以咄固无罪,哀恸之”。显然是对烽上王心怀不满,而在此时,高句丽又逢地震。国内局势更加动荡,慕容廆正是利用这一时机,发起了对高句丽的进攻。
公元294年。296年先后再次对高句丽的战争,“二年(294)秋八月,慕容廆来侵,王欲往新城避贼。行至鹄林,慕容廆知王出,引兵追之,将及,王惧。时新城宰北部小兄高奴子领五百骑迎王,逢避奋击之,廆军败退,王喜,加高妈子爵为大兄,兼赐鹄林为食邑”。
“五年(296)秋八月,慕容廆来侵,至故国原,见西川王墓,使人发之,役者有暴死者,亦闻圹内有乐声,恐有神乃隐退,王谓群臣曰:‘慕容氏兵马精强,屡犯我疆场,为之奈何?’相国仓助利对曰:‘北部大兄高奴子贤且勇,大王若欲寇安民,非高奴子无可用者’,王以高奴子为新城太守,善政有威望,慕容廆不复来寇“。
从第一段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慕容廆第一次出兵高句丽,烽上王虽未战先逃,但在新城北部小兄高奴子的奋力抗击下凤失败告终,第二次出兵虽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国内城边的故国原,打到了高句丽的统治中心地带,然后此次出兵的收场却充满戏剧性,鲜卑兵退并非因军事上失利,而是西川王墓中传来的音乐声吓退了鲜卑人。这也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高句丽古墓仙乐退鲜卑兵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西川王墓被鲜卑人掘开并将尸体为史实。
从上文可以看出,当时慕容鲜卑虽然实力双高句丽强大得多,但尚未达到足以吞并高句丽的程度。
慕容廆虽然在征伐高句丽上没有取得更大的成果,但仍以汉人的旗帜自居,一度联系东晋名将陶侃,想要南北夹击,消灭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
慕容氏已经与前凉张氏一样,成为华夏政权的分基地,其版图已包括今辽宁大部、内
蒙古一部与河北北部。慕容廆自称燕王,在大棘城以西100多里的地方营建新都城龙城(今
辽宁朝阳),下一步就要经略中原,进化为新的中原王朝,这时候背后的高句丽就成了后顾
之忧,必须把高句丽打得风流云散才能放心南下。
此前,慕容氏与高句丽毗邻的辽南一带,镇守的将领都是慕容家族中名将,如慕容皝的庶兄慕容翰、同母弟慕容仁,足以震慑高句丽。后来慕容翰遭猜忌逃亡宇文部,慕容仁与慕容翰争位,兵败身死,慕容氏东面一时缺乏良将镇守,高句丽又蠢蠢欲动起来。
数年之后,慕容翰心存故国,回归燕国,为彻底消灭宇文氏,建议先打垮高句丽。攻打高句丽有两条路,北路平坦,南路崎岖,慕容翰料定高句丽主力会守在北路,建议慕容皝避开高句丽主力,从南路进军,攻克高句丽都城丸都,使其兵马自溃,慕容皝全盘采纳。
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慕容皝派长史王寓率军一万五千,牵制北道高句丽王弟高武统帅的五万主力,自己则率精兵四万走南道,攻打高句丽王高钊统帅的老弱病残。慕容翰与慕容皝之子、日后建立后燕的慕容垂(此时才十三岁)为先锋,大破高钊,乘胜攻克丸都城。
燕军把丸都城劫掠一空,然后一把火烧了高句丽宫殿,掳走高句丽人五万余口,还抓
了高句丽王高钊的老娘,又掘了高钊老爹美川王的坟,把他老爹的尸体一并带走(才死一年左右,估计还没完全腐烂),等到次年高钊被迫向慕容鲜卑称臣纳贡,才把他爹的尸体还回去。
因当时高句丽在北道的主力五万人并未大损,还消灭了燕军王寓部的偏师,慕容皝暂时退兵,但高句丽的核心地带遭到严重破坏。被毌丘俭毁坏的丸都城经一代人努力好容易恢复元气,至此又遭毁坏,高句丽文明受到重大打击。
前燕时辽东形式(网上图片)
东晋永和元年(345),慕容皝又派其子慕容恪攻打高句丽,日后的十六国第一名将轻松获胜,高句丽已不足以成为前燕的后患,随后,慕容恪又大破传统大国夫余国,俘虏其国王。至此,前燕慕容氏先后消灭鲜卑段部、鲜卑宇文部,重创高句丽、夫余,成为东北唯一的强权,数年之后,后赵暴君石虎病死,诸子争位,最后石虎养孙冉闵篡位,建立冉魏,疯狂屠戮胡人,慕容皝之子慕容儁乘中原大乱,率慕容恪、慕容垂等名将席卷华北,入主中原。
而高句丽不但核心文明区域受到惨重破坏,被燕军生生的打成了蛮夷,国力也衰微至
极。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百济雄主近肖古王大破来犯的高句丽,两年后(公元371年),百济太子近仇首王率军攻克平壤,斩杀高句丽故国原王高钊,百济一时成为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国家。
此时高句丽在无力量与鲜卑慕容氏争夺辽东地区,高句丽则将主要战略方向转向朝鲜半岛,与百济、徐罗伐(新罗前身)、倭奴争霸,与华夏文明渐行渐远。至高钊之孙、广开土王高谈德时代才全面复兴。
高句丽在慕容前燕倾力开拓中原之时,赢得了恢复实力的机会。385年,高句丽王出兵四万攻袭辽东。当时后燕带方王佐镇守龙城,得到消息后派司马郝景率兵救援,被高句丽击败,辽东、玄莬二郡陷于高句丽。同年科十一月,慕容衣将兵攻伐,胜高句丽,收复辽东、玄莬二郡、当时幽、冀二州流民多投高句丽,慕容衣以庞渊为辽东太守,采取措施流民。此后,慕容后燕将主要兵力放在中原地区,难以腾出力量遏制高句丽,在名义上封高句丽王讲
诸多封号。双方维持一种相对和平的关系。高句丽广开土王即位后,后燕封其为平州牧。此
时北魏渐强,而后燕日衰,在与北魏屡次冲突中后燕损失惨重,日显败相。高句丽则利用这一时机,一度攻陷辽东郡。次年2月,慕容盛以高句丽王傲慢无礼为借口,亲率三万大军,以骠骑将军慕容熙为前锋,攻入高句丽,拨新城、南苏二城,拓地七百余里,迁徙五千余户而还。阻遏了高句丽向西扩展的势头。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对外采取了尽可能避免战争的策略。对内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并颁布新的法律。公元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以恢复高句丽以往的强大。
百济在371年大胜高句丽后,成为东北亚新的强国。近肖古王与倭奴也保持着很好的关系。由于高句丽南面和西面都被百济包围,因此高句丽尽可能地回避与百济的冲动,并发展与鲜卑和柔然的关系,以遏制百济随时可能的入侵
公元397年,后燕鲜卑化汉人冯跋(ba2)发动政变推翻了慕容氏政权,建立了北燕政权。由于冯跋及其家族政治地位不高,其父是西燕慕容永麾下的将军。西燕被后燕灭国之后,冯跋一家是以降将的身份被强行迁徙到辽西的。冯跋恐难服众,便推举高云为主,高云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就是出身于高句丽的王族。高云的上任也确实改善了北燕和高句丽的关系,年轻的北燕政权和主要的敌人高句丽化解了矛盾,形成战略同盟关系。
北魏时期半岛局势
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不确定性"两方面,而这种关系其实也是由双方现实利益所决定的。长寿王在位七十九年间由于他对北魏的政策,所以导致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十分紧张。
但在这种紧张的局面下双方并没有发生战争,这不得不说高句丽长寿王高琏,对北魏政策把握上有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其实从北魏建国到与高句丽建立外交关系,虽然时间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之久,但高句丽并没有与北魏这个国家建立比较实际的联系,甚至基本上没有什么来往。直到长寿王23年才开始于北魏建立关系。之所以在这个阶段高句丽与北魏有往来,主要是因为高句丽此时的国家形势其实非常严峻。因为在高句丽南方有实力非常雄厚的刘宋政权,虽然这个政权对高句丽并没有造成比较实质性的威胁。但由于刘宋政权和百济的联系特别密切,而高句丽和百济的关系又势如水火,并且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基于这些外部条件压力不得不使长寿王提高警惕。
这主要是因为百济当时想兼并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和高句丽,一旦这个想法实现之后,百济就会成为朝鲜半岛上的霸主,而高句丽就会成为百济的阶下囚。为了杜绝这种局面出现,高句丽长寿王决定联合中原势力,这样才能在这场“三边”战役中获胜。其实新罗和百济曾经都是高句丽的手下败将,尤其是新罗曾经一度依附高句丽。但长寿王时期这种局面完全被打破,在周边势力的压迫下,长寿王决定与北魏建立外交关系。
尤其是当时的北魏崛起速度已经超出了长寿王的现象,北魏先是统一了中原北部然后挥师东进意欲吞并北燕。而北燕这个国家在北魏和高句丽之间,北魏要想吞并北燕就必须要借道高句丽,一旦北燕亡国下一个被灭国的就是高句丽。北魏从延和元年也就是长寿王二十年开始攻打北燕,这场战争北魏完全处于优势地位,无法与北魏抗衡的北燕王冯弘向北魏投降称藩。但此时的北魏并没有停下进军的脚步,北魏大军很快跨国北燕直逼高句丽。如果高句丽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恐怕也会步北燕的后尘。基于这样的历史形势之下,高句丽长寿王高琏决定与北魏建立关系。
为了减轻北魏对高句丽的压力,公元427年也就是长寿王十五年,长寿王迁都平壤。迁都平壤确实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其一,迁都平壤可以有效缓解北魏对高句丽的军事和政治压力,可以让高句丽暂时获得喘息的机会;其二,平壤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能让高句丽的政权和统治处于一个地域上的安全地带。其三,从战略意义上来讲长寿王一直都想消灭新罗和百济,这样他就可以成为朝鲜半岛的新主人。所以迁都平壤可以南下攻打百济和新罗。但是这个做法引发了高句丽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据《魏书·百济传》载:“今琏有罪,国自鱼肉,大臣强族,戮杀无己,罪盈恶积,民庶崩离”。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长寿王迁都平壤,使高句丽统治阶层以及国内矛盾加剧,或者说使原本已经出现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尤其是高句丽五部贵族为了权利相互倾轧,这对长寿王的统治权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为了可以能稳定统治重新树立王权威信,长寿王不得不根据个人和国家的实际利益,派遣使臣与北魏建立正常外交关系。长寿王二十年派遣使臣安东入北魏,“遣使朝献,且请国讳”,这也是长寿王首次遣使进入北魏国土。其实这也是一次典型的将国内矛盾转嫁他国的政治策略。此时长寿王与北魏的关系是需求和被需求的关系,同时在这个时机所建立起来的外交,高句丽完全处于劣势。
公元401年,冯跋的弟弟冯弘继天王位,掌管了北燕的军政大权。此时的北魏消灭了赫连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又击败了柔然军队,国力达到鼎盛。长期与其对峙的北燕政权就成了北魏此时的首要敌人和重点打击对象。
就在长寿王与北魏建立外交关系的同一年,北燕冯弘派遣使者向高句丽求助。同时请求在情势危急的时候可以暂避高句丽。由于高句丽和北燕曾经有比较融洽的外交关系,所以在权衡利弊之后长寿王甘冒得罪北魏的风险,据对向曾经的盟友北燕施以援手。北魏太武帝知道后可以用震怒来形容,立即派遣使者去高句丽索要冯弘,“诏散骑常侍封拔使高丽,征送文通,长寿王则予以委婉回绝”。北魏太武帝看到回执后更为生气,“议欲发陇右骑卒征讨”。此时的长寿王与北魏关系已经将到来冰点,北魏太武帝对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欲杀之而后快。但是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高句丽长寿王与北魏的关系,其实他的这种做法也完全符合当时的局势。
北魏时期的高句丽版图(网上图片)
对北燕而言,强敌压境之下也只能和高句丽联盟。而对于高句丽而言,一方面希望北
燕可以继续抵挡北魏的进攻,保持和北魏之间的政治缓冲;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北燕被北魏灭
国后,成为北魏的继续东进的打击目标。
但高句丽绝不甘心让北燕的军民财富都让北魏独吞,此时的高句丽拥有精兵强将,虽
然不足以与对抗北魏,但是北魏也不可能举国来攻,所以当时形成了一个军事上暂时的平衡。高句丽出兵的名头是迎接冯弘,实际上却掠夺北燕的民众财富。北燕虽然被灭了,但是北魏得到的是空城,而当时只有8万户的高句丽,却接纳北燕近9万户的人口,可以说一口吃成了胖子。不仅得到大量人口,并且获得了数万劳动力和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
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社会,人口数量才是绝对的实力,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以少胜多,在历史众多战争中,只能算作是“偶然事件”。人口数量才是限制这些少数民族扩张的主要原因,不是不想拥有更广阔的天地,而是不敢想。高句丽初期政权也是面临这样的尴尬的境地,由于东北地区环境偏向于寒冷,不利于庄稼生长,又缺少中原先进农耕技术。而且此地又不像草原地区,可以以放牧为生,因此在有限的环境内能养活的人口就这么多,想要扩张实力却不允许。当时的高句丽北有夫余,西南是鲜卑、突厥等彪悍的游牧民族,南是百济、新罗等,东面则是大海,高句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被其他民族灭掉就是万幸了,但北燕灭亡这次机会让高句丽壮大了。
北魏一再督促高句丽交出冯弘,高句丽左右为难。冯弘政权虽然是流亡政府,但还有数万北燕军民,有一定的军事实力,高句丽也不敢随便得罪他们。而冯弘方面也频繁和江南的刘宋政权联系,考虑由海路南返,刘宋政权非常积极并排除7000士兵渡海迎接。对刘宋来说,北燕有对抗北魏政权的丰富经验,并且还看中了北燕遗民的军事价值。
刘宋政权的强力支持给了冯弘更多信心和实力,北燕遗民还足以武装出一万多军队,
加上刘宋的7000军队,足以与高句丽王分庭抗礼了。有鉴于此,高句丽王为了防止冯弘势
力坐大,也为了彻底将数万北燕民众融入到其社会之中。适逢北魏太武帝又在此时向高句丽征索冯弘,高句丽就杀了冯弘,慕容鲜卑自此消失在中国的历史舞台。而高句丽也借吞併数万北燕民众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过连续被曹魏和前燕教育,高句丽终于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后来的南北朝
时期,南方强则向南方称臣,北方强则向北方称臣,度过了较为安稳的一段时间。高
句丽的收敛,除了与中原王朝的实力差距悬殊外,朝鲜半岛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自己的三国时代,即北边的高句丽,和南方新罗、百济。新罗和百济起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现代韩国的“韩”便源自这三韩部落。
南北朝后期,中原王朝开始称高句丽为高丽。此时的高丽已经成长为东北地区强大的地方政权,不仅完全占领了心思梦莹的汉四郡,还不时侵扰辽东地区,成为中原王朝仅次于突厥的的边患。
鼎盛时期(391年–531年)
高句丽鼎盛时期是好太王高谈德在位时期,公元391年故国壤王去世后好太王高谈德(374年-412年)继位,好太王亦称广开土大王、广开土王,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故国壤王高伊连(高于只支)之子,高句丽(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朝鲜半岛北部)第十九代君主。
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是鼎盛时期,北部包括今中国辽河以东的东北部分地区,在朝鲜半岛的面积达到半岛面积的大半即传统的汉四郡。好太王的功绩被记录在其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上,该碑是世界上最大的刻有碑文的石碑之一。
好太王与百济间战争
好在王与百济战争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位当年(391)七月,好太王便亲自率领军队南下攻打百济,连克百济十余座城池,重新燃起高句丽与百济间的战火。同年十月,再陷百济重镇关弥城,此战一举打破了双方间的平衡,甚或高句丽以往的劣势,也得到补偿,从此战争的天秤开始倾向于高句丽。好太王二年(392)八月,“百济侵南边,命将拒之”;三年(393)七月,“百济来侵,(好太)王率精骑五千,逆击败之,余寇夜走”;四年(394)八月,百济阿莘王由于多次败给好太王,百济政局开始动荡。395年,百济再次败北高句丽,高句丽兵临百济国都慰礼城。
“(好太)王与百济战于浿水之上,大败之,虏获八千余级”;六年(396),好太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于是得五十八城,村七百。将残主弟并大臣十人,旋师还都”。几次战役下来,都给予百济以沉痛的打击。自此,高句丽确定了在朝鲜半岛军事地位上的绝对优势,并且将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其亡国。而从现有中韩倭三国的古代文献史料以及金石碑碣等材料来看,好太王十年(400)之前的丽济战争中,都未曾出现倭人或倭兵。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倭国的主要侵袭对象是距离他较近的新罗,虽然极力利用丽济战争,来对百济施加政治压力,但尚未直接出兵,介入高句丽与百济的战争。
到了第二阶段,以好太王十年(400)的庚子之役为界,丽倭战争拉开帷幕。是年,倭国利用高句丽与百济间连年交战的时机,加紧了对新罗的侵扰,其用兵之甚,业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倭人满其(新罗)国境,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新罗奈勿王迫于国家危亡,不得已而求援于高句丽,好太王借此扩大高句丽的政治影响,于是应其请派军救援新罗,此役大败倭人,倭国在新罗兵溃。以此为开端,倭国开始与高句丽直接的军事对抗。好太王十四年(404),"而倭不轨,侵入带方界……王幢要截汤刺,倭寇溃败,斩煞无数。"十七年(407),好太王"教遣步骑五万……王师□□合战,斩杀汤尽。所获铠甲一万余领,军资器械,不可称数。"为惩处百济私下与倭国联盟,好太王再次派军南下,合战百济与倭兵,又给予其沉重的打击。在这一阶段,倭国直接开始介入朝鲜半岛的军事斗争,然而,在被高句丽好太王的几次打击下,接连遭受挫败,未能在朝鲜半岛立稳脚跟。
济倭联盟的建立与丽倭间的战争
百济与倭国结成联盟是随着其在对高句丽的战事失去优势的背景下而采取的政治策略。自四世纪中叶,百济与高句丽在争夺领土和霸权基本保持着军事优势,直到好太王即位,从辛卯 (391)年到丙申(396)年的六年战争中,好太王一扫高句丽的颓势,将战争的天秤倾向于己方,百济阿莘王"献出男女生口一千人,细布千匹。"并且被迫立誓"从今以后,永为奴客。"为了继续进行争霸战争,因而与极力插手半岛的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三国史记·百济本纪》阿莘王条中可知,就在丙申年(396)的五月,百济与倭国开始结盟,并派王子腆支为质子赴倭国。
倭济两国由建立外交关系到缔结政治军事同盟,是在庚子(400)之役以后。在好太王九年(399),高句丽便发觉了"白残违誓,与倭和通。"趁好太王巡视平壤之际,新罗奈勿王派出使节,向好太王陈述了“倭奴满其(新罗)国境,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新罗不得已"归王请命",向好太王求助援兵。“(好)太王恩慈,称其忠诚,特遣使还,告以密计”。说明新罗已迫于形势,向高句丽臣服,而好太王也应允了助兵新罗抗倭的决定。由于先前丙申年(396)给予百济以沉重打击,丽济战线比较稳定,好太王才有能力腾出手来支援新罗。好太王十年,即庚子年(400),派遣步兵和骑兵,共五万大军,前往救援新罗。此役在好太王碑文中描述得十分清楚:
十年庚子,教遣步骑五万,往救新罗。从男居城至新罗城,倭满其中。官军方至,倭贼退。自倭背急追至任那加罗从拔城,城卽归服。安罗人戍兵,拔新罗城。盐城倭满。倭溃,城内十九,尽拒随倭。安罗人戍兵,满罗城。□□其为倭□□□□□言□□□□□□□□□□□□□□□□□□□□□□□□辞□□□□□□□□□□□□□溃□□罗城,安罗人戍兵。
高句丽三战倭兵,皆胜。自好太王十年(400)的庚子之役为开端,倭国与高句丽开始了直接的军事对抗,但战争结果却让倭国饱尝了失利的苦果,也让其认识到了高句丽的强大,从庚子之役的失败教训中,倭国逐步清晰地认识到,侵占新罗的最大障碍并不是百济,而是更为强大的高句丽。所以排除掉高句丽这个巨大障碍,才是倭国当务之急的策略。藉此,倭国积极地加紧与百济的联系。庚子之役后倭国与百济来往更加密切。阿莘王十一年(401)五月,“遣使倭国求大珠”。十二年(402)春二月“倭国使者至,王迎劳之,特厚”。更加确立了两国的同盟关系。经过近四年的精心筹备,倭寇试图一雪庚子之耻,于是在甲辰年(404),主动出击,联合百济侵入高句丽南部带方郡的地区。
是役,高句丽三战倭兵,皆胜。自好太王十年(400)的庚子之役为开端,倭国与高句丽开始了直接的军事对抗,但战争结果却让倭国饱尝了失利的苦果,也让其认识到了高句丽的强大,从庚子之役的失败教训中,倭国逐步清晰地认识到,侵占新罗的最大障碍并不是百济,而是更为强大的高句丽。所以排除掉高句丽这个巨大障碍,才是倭国当务之急的策略。藉此,倭国积极地加紧与百济的联系。庚子之役后倭国与百济来往更加密切。阿莘王十一年(401)五月,“遣使倭国求大珠”。十二年(402)春二月“倭国使者至,王迎劳之,特厚”。更加确立了两国的同盟关系。经过近四年的精心筹备,大和朝廷试图一雪庚子之耻,于是在甲辰年(404),主动出击,联合百济侵入高句丽南部带方郡的地区。
(广开土王十四年<404>)而倭不轨,侵入带方界,和通残兵口石城,口连船口口口,王躬率住讨,从平穰口口口锋相遇,王幢要截荡刺,倭寇溃败,斩煞无数。
然而,好太王再次给予倭济联盟以沉重的打击,此败,让倭济两国认识到,想要对付和清除强大的高句丽,倭济两国必须要联合起来,结成了稳固的政治军事同盟。好太王十四年(404),倭国"和通残兵“攻带方界,次年(405)百济阿莘王死”,倭王以兵士百人卫送入质于倭的阿莘王太子腆支回国即位,这两个事件,标志着倭济同盟的正式建立。此后好太王碑虽再无丽倭战事的记述,但从《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中还能看见战争的延续,在新罗实圣王四年(405)"夏四月倭兵来攻明活城,不克而归",六年(407),“春三月,倭奴侵东边,夏六月又侵南边”,可见两次败于高句丽后倭国依然没有间断对新罗的侵扰,而此刻新罗应该还是依凭高句丽的庇护,在实圣王十一年,“以奈勿王子卜好,质于高句丽”。足见此时丽新关系的密切。
好太王与倭的战争中的一些问题
插手半岛事务时倭国并未统一,但这并不阻碍其对半岛的用兵
与好太王对战的倭国正处于古坟时代(又称大和时代,大体为250–538年间),这一时期倭国并未统一,倭国列岛上还有好些小国林立,倭奴朝廷正处在统一兼并的阶段。但未完全统一的倭国同样将新罗作为兼并对象。由大陆和半岛迁徙的“渡来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技术包括,灌溉技术、提防建筑技术、古坟建筑技术;用铁制作武器和农具的技术、造船、养蚕、织布、土器制作技术等,倭奴实力迅速发展。但倭国本土物产并不丰富,资源十分有限,人口也比较匮乏,所以当岛内的兼并战争并不顺利时,理所当然的想到先到大陆去掠夺物资和人口,以满足岛内战争需要,而最佳目标便是距离最近且国力稍弱的新罗。倭国一直就未间断对新罗的侵扰,自新罗建国起便有倭国来犯的记述,尤其是三世纪后期儒礼尼师今时代,倭国频繁侵入新罗,虽大都被击溃,但亦时有“虏人一千而去”及“倭兵攻陷沙道城”的记载,能掳千人并攻陷城池,足见非一般流寇海盗的能力所及,一定是倭奴的官方行为。
此时的倭国虽未统一。但如单纯的海盗形为,不会有较高的协同组织作战(海盗是一群乌乌合之众),更不会让新罗朝廷应接不暇。再次,此时为倭国古坟时代,倭奴的中心在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地带,正是因为在此地遍布皇室巨大古坟而得名,而非是在北九州地区。最后,无论是从朝鲜《三国史记》等史料,还是从倭国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料,抑或是中国的相关史料来看,此时的倭国列岛都是移民流入地,而非移出地,大量大陆和半岛的“渡来人”构建了古倭国。如果说此时倭国列岛存在统一战争,那么此刻无论是大陆还是半岛都处于纷繁战事之中,没有回流移民的道理。所以,耿铁华先生的观点,碑文中的“倭”当是指受倭国或以倭国为首的政治势力派遣的代表倭国利益的军队。
好太王挫败济倭联盟对半岛局势的影响
确立了高句丽在半岛的霸主地位。
经过好太王二十二年的征战与经营,迫使百济和新罗承认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驱逐了倭国的几次侵入新罗、染指半岛的企图。好太王二十二年(公元412年),好太王去世,丽济间的争霸战争暂时缓和,直至半个世纪后,高句丽才再度南下,重开战事。好太王十一年(401),好太王将高句丽扣押的新罗王子实圣尼师今归还新罗以示友好。不过高句丽的军队并没有从新罗撤军,并一直对新罗控制。好太王时期使得朝鲜半岛南部免于受到倭的入侵,而倭奴本土由于渡来人的增多,阿知使主意图从海上与中国大陆上的王朝建立外交关系,其前往东晋的的外交船只。被好太王派遣军舰多次在海上拦截。
此后,新罗对高句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屈从逐步转为对抗。后来,百济与新罗开始结成联盟,用以共同对抗高句丽的南下。长寿王二十八年(440),新罗就因袭杀高句丽边将,而遭到长寿王的讨伐,新罗王及时谢罪而得免。长寿王四十三年(455),高句丽再开战事,进攻百济,此次新罗则公然出兵援助百济。长寿王六十三年(475),长寿王亲自率兵三万围攻汉城,新罗应百济请求,出兵相助。五世纪期间,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基本保持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这些都与好太王的征伐不无关系,正是因为好太王的军事行动,才奠定了自五世纪开始的朝鲜半岛霸主地位。
经过五世纪初的丽倭战争,倭国逐渐认识到了高句丽的崛起与强大,在数次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均告失败以后,倭国不得不尝试与高句丽改善双方的关系。然而,因为高句丽时常以地区霸主自居的骄横态度对待倭国,使得倭国表明通好,实质内心对其仍充满敌意,意图重新插手半岛事务,重建其政治影响。从其向刘宋抱怨“句骊无道”、“实忿寇仇”可见一斑。然而仍忌惮高句丽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不敢造次。可以说,倭国对高句丽即畏惧又仇恨,却在军事上和外交上对其无计可施。如果说四世纪时倭国尚可利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间的矛盾,借机染指朝鲜半岛和干涉半岛事务,然而至五世纪时,随着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军事优势的确立,使得倭国失去昔日那样在朝鲜半岛上的恣意妄为。为了钳制高句丽势力的进一步膨胀,倭国不得不假手于中原王朝的势力,来改变现有的朝鲜半岛局势,试图借助中国王朝的力量来制约高句丽的力量,这便是倭王要求“都督六国或七国诸军事”称号的用意。
避免了倭对百济和新罗的侵扰和控制,保全了新罗的独立性,奠定了新罗兼并伽倻等小国的基础。
庚子之役与甲辰之役保全了新罗政权,扭转了半岛形势,此后,尽管倭国仍然骚扰侵犯新罗,但却再也无力介入朝鲜半岛的争霸战争。此前的新罗虽一直遭受倭国的侵袭,但它却灵活的掌握政治变化,善于利用合纵之术,在瞬息万变的半岛斗争中越来越强。借助高句丽的力量赶走倭国入侵后,尽管臣服于高句丽,但其国力却逐步强盛,陆续蚕食兼并了伽倻等南部小国,甚至开始联合百济对抗高句丽,稳据半岛东南。
其次,曾与倭国结成结盟的百济,也逐步甩开倭国的影响。因几次在危难之时倭国都采取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策略,因而引起百济的不满。由此,百济对倭国开始“不修贡职”,与其渐行渐远。公元479年,倭国察知百济不得已南迁后政局一直不稳,国内空前混乱,趁机扶持东城王即位,谋求从百济获得更大的利益。然而多次在盟友危难之时弃之不顾,甚至落井下石,已经让百济上下对倭国非常不满。百济和倭国既互相需要对方,又各自保有警惕之心,倭济同盟同床异梦、名存实亡。由于领教了高句丽的强大,而高句丽与百济之间又没有大规模的冲突,倭国于是将战略目标由朝鲜半岛调整到了国内,即由争夺半岛霸权转向致力于自己国内的统一。毫无疑问,从百济获得的先进文化技术,特别是铁和"渡来人",在倭国的统一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好太王与慕容鲜卑间战争
慕容鲜卑在与北魏的争夺中日渐衰落,对其辽东、玄莬、带方等郡地的控制能力日
渐减弱,而高句丽则对上述郡地控制能力则是此消彼长。公元400年,后燕再次攻打高句丽。
好太王迅速反击,夺回后燕占据的大部分土地。
公元401年,慕容盛被部下所杀,慕容熙立,高句丽又一次借此机会大举进攻慕容氏平州(今辽宁盖县西南),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而逃,公元403年冬11月,高句丽继续出兵攻击后燕,进一步扩大在辽东的控制,404年春正月,慕容熙企图恢复对辽东的控制,率兵攻打辽东城,在城破之机,慕容熙竟命令土丘不得先登城,等他与“皇后”乘舆而入,因而贻误战机,未能攻下,适逢天降大雨雪,士卒多病死,被迫撤军。高句丽取得了对地区的控制权,此后,慕容后燕试图恢复统治辽东地区的努力未能实现。405年12月,慕容熙准备北袭契丹,见契丹势众,于是仍掉辎重,轻兵袭击高句丽。后燕兵行军三千余里,士兵马匹疲劳冻馁而殆者属路。攻高句丽木底城不克而返。这是慕容后燕最后一次与高句丽之间发生的战事,以慕容鲜卑的失败告终。好太王乘机拿下整个辽东半岛。
公元400年,位于朝鲜半岛东南的新罗由于受到百济,倭和伽倻的入侵,请求高句丽援助。同年好太王发兵五万打败了倭和伽倻。新罗和伽倻成为高句丽的臣属。 401年,好太王将高句丽扣押的新罗王子实圣尼师今归还新罗以示友好。不过高句丽的军队并没有从新罗撤军,并一直对新罗控制。
好太王时期使得朝鲜半岛南部免于受到倭的入侵,而日本本土由于渡来人的增多,阿知使主意图从海上与中国大陆上的王朝建立外交关系,其前往东晋的的外交船只。被好太王派遣军舰多次在海上拦截。
公元409年,"秋七月,筑国东秃山等六城,移平壤民户;八月,王南巡。"今江原道安边郡境鹤城山山城即好太王所筑六城之一,好太王的南巡之地是东濊故地,即今江原道地区。
410年,好太王开始进攻东扶余。东扶余多次战败后,向投降高句丽。好太王获东扶余64座城堡1400个村庄。好太王还征讨了更北的靺鞨和阿伊努部落,使其臣服。
高句丽北部疆域涉及契丹同高句丽的矛盾。据载,好太王继位的第一年(公元392年)九月,就"北伐契丹,虏男女五百口,又招谕本国陷没民口一万而归",阻止契丹人的入侵,以保北疆的平安,好太王于永乐五年(公元395年)又亲率大军征讨碑丽,过富山,"至盐水上,破其三部落六七百营,牛马群羊,不可胜数"。碑丽应是位于今辽河西部的康平、法库、彰武一带的契丹部落,以辽河为界与高句丽的北疆相隔,考古界认为今沈阳东北蒲河上游棋盘山水库北岸的石台子山城、铁岭市东南汛河北岸的催陈堡山城、西丰县凉水碾盘河(清河支流)右岸的城子山山城等应是高句丽中晚期的山城,其修筑年代当在四世纪末好太王占有辽东前后,而这些山城主要是防备入侵而修筑的。
公元413年,好太王病故,年仅39岁。虽然好太王统治高句丽仅22年,但高句丽的领土在他在位期间得到迅速的扩张。高句丽在当时是朝鲜半岛有史以来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好太王因此被朝鲜民族视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好太王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太王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的君主。(跆拳道ITF的"广开"套路就是以好太王命名。其中的39个动作代表着扩张与收复。“39”取自好太王继位的391年的前两个数字)。
公元414年,长寿王为好太王立了好太王碑以记录好太王的功绩。这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的宝贵的资料。不过,好太王碑也记录以下有关倭的事件。
从上述历史可以看出,高句丽自建国以来,一直没有放下扩张领土的尝试,即便被曹魏打击到几乎亡国,依然在找机会夺取朝鲜半岛和辽东地区,足见其野心。同时,从曹魏到前燕,不过几十年的时间,高句丽却从濒临亡国到再次复兴,也可以看出高句丽民族的韧性和能力。
高句丽鼎盛时期地图(网上图片)
实力飙升的高句丽怎么能够再甘愿屈居于这么一个小地方呢?趁着中原地区内乱,趁火打劫,把辽东地区收为己有,但再想往中原地区进发,马上就要到北魏的地盘了,高句丽是万万不敢去触碰这么一个实力超群的庞大体量北魏的。而东面是大海,再往北去会更冷,更不适合庄稼生长。因此,也只能南下朝鲜半岛,虽然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向南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被朝鲜半岛的百济政权阻挠,无法继续南下。此时的朝鲜半岛也是政权林立,高句丽、徐罗伐(新罗前身)、百济三国(朝鲜半岛三国时代)争霸朝鲜半岛,不仅如此,倭奴也在朝鲜半岛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高句丽开始了与百济、新罗、倭奴的争霸,与华夏文明渐行渐远,至高钊之孙、广开土王高谈德时代才全面复兴。原本高句丽南下主要对手是百济,但新罗趁机占领汉水地区,使得高句丽与百济领土不再相连,高句丽的对手一下子变成了新罗,这也为高句丽的日后灭亡埋下了伏笔。
五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公元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五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427年,长寿王为了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迁都到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