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冰鉴》耀华夏,万古流芳驰九州!

位极人臣,后世三不朽:曾公
上个世纪90年代,那英的一首《雾里看花》,一经发布就大流行,堪称 “绝对经典”。时至今日,这首让人回忆满满、耳熟能详的 “怀旧金曲”,依旧百听不厌。到底是哪里来的魔力呢?
原来,除了旋律优美,这首歌的歌词更是经典。一句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甚是“走心”,瞬间俘获众人,而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更是道尽了人间万象,菽麦难辨,人心难知。
所以,在有人的地方,在有交际的场合,无论是两人相遇,还是多人相聚;无论是私下品茗,还是商务拜会;是一人夜深人静,还是聚众狂欢……我们都因为,难有慧眼,未得精要,总是不敢付诸真心,因为:识人太难、察人太艰……
幸而,晚清 “中兴四大名臣” 之首,曾国藩曾公,择其毕生心血,集通政一生、戎马半生,凝练结要,成功著述《冰鉴》一书,为我们观相、识人、洞悉人心、体察人性,提供了完备的借鉴和参考。
曾公:以廉律己,以勤治事,以公处人
《冰鉴》一经出版,便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借鉴性和启迪性,而受到后人的重视和喜爱。捧读《冰鉴》,我们仿佛跨越时空,面陈曾公,可以沉浸式地窥探到他的智慧之道,感受到他气势磅礴、浩然宇宙、极其精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一如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的领袖梁启超先生所言:“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更如开国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所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而曾公概括的识人精要:“神骨第一、刚柔第二、容貌第三、情态第四、须眉第五、声音第六、气色第七”,一直以来,均被奉为经典,成了商界名流、政界精英、黎民百姓,慧眼识人、拨开迷雾的密钥良方。而“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条理看言语”,更是在民间流传,采用者云集。
曾公自箴
通读《冰鉴》全文,我们会为曾公察人的细致入微而叹服,更会被他的知人善任所仰慕。戎马半生,多少英雄豪杰、奇人异士,并入麾下,无不与曾公的“火眼金睛”有关;而在官场,曾公更是深谙其理,虽位极人臣、为师为将为相多年、宦海沉浮,但总能善始善终,名垂青史……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这与他“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的功力不无关系。
曾公的这部经典,让精读他的人,至少可以感受到三重境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2">境界一:是“察人之术”。</h1>
著作中,曾公多次细致入微的描述,应当如何察看细节。比如:在讲解“神骨篇”时,他提到“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再譬如:“静若萤光,动若流水……静若半睡,动若鹿骇……” 非常具象的为我们提供了鉴、察和参考之物。明珠、春水、靶标、萤火虫、半睡半醒、受惊的野鹿……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因此非常容易联想、对标。
再如:“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项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陽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顶骨平伏起……”曾公将各个不同的“骨节”,不同的“姿势”,非常清晰的描述出来,特别有画面感。
察人之术,有其精华,可资借鉴。
类似的描述还非常多,在讲解 “容貌篇” 时,原著说:“短不累蹲,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直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直藏蛋……”其中的土猪、茅草、熊、寒鹊、鸡蛋,都是常见之物,非常具体;而浑圆厚实、平坦、温润柔软、丰厚饱满……虽是感官、感觉,但也非常立体,易于联想、摹画。
在讲到 “情态篇”时,曾公阐述“委婉柔弱的弱态,狂放不羁的狂态,怠慢懒散的疏懒态,交际圆滑的周旋态”时,又分别借用“飞鸟依人,情致婉转”、“不衫不履,旁若无人”、“坐止自如,问答随意”、“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
诸如此类的“察人之术”,原著中“俯拾即是”,让我们读起来,非常的鲜活,也非常轻松。既视感、获得感满满。一别古书“不知所云”的尴尬。
透过原著,您是否有一睹为快、揭秘其要的冲动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境界二:是“识人之法”。</h1>
“神骨、刚柔、容貌、情态”,加上“须眉、声音、气色”,一共七章,曾公完整地呈现了“识人之法”。各篇呢,既可独立,分而述之,又能自成一体,密不可分。
譬如:“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科名中人,以黄为主……黄云盖顶,必极大魁;黄翅入鬓,近身不远;印堂黄色,富贵逼人;明堂素净,明年及第”。再譬如:“眼角霞鲜,决利小考;印堂垂紫,动获小利,红晕中分,定产佳儿;两颧红润,骨肉发迹……”凡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言行举止、容貌情态、眉须声气,皆可辨。
在 “须眉篇” 中,对于 “辅须、人中、鼻毛、短髭” 姿态不一,对应的命运前途,曾公也描述的非常清晰。“辅须先长终不利”、“人中不见一世穷”、“鼻毛接须多滞晦”、“短髭遮口饿终身”。寥寥数语,一个人的前途命运,言尽旨远。其识人功力,足见一斑。
“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 ”、“ 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陰骘纹者迟发。二者全无,前程莫问 ”、“ 陰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贵子;杂路不在此格 ”。将少年荣耀、晚年发迹、凡夫俗子,进行了精准区分。其中的“学识、辨识”,具体、简要,非常难得。
最关键的是,曾公通过系列阐释,让我们在 “察人之术” 的基础上,能够深得 “识人之法”。相比单一的描述,他直接“归类”。这样各色人等,立马可辨。
善于深度思考的曾公,著书立说颇多。
善于深度思考的曾公,通览古今,还细致入微的为我们详解了“谋略人才、作战人才、军需人才”、“文书人才、吏治人才、文教人才、制造人才”等多个类别。并通过自定标准,让这些人才,人适其配、充分涌流。
故而,他将幕府中的 “左宗棠、李鸿章” 纳为“谋略人才”;将“彭玉麟、杨载福”归为“作战人才”;将“李瀚章、郭嵩焘”列为“军需人才”;将“程鸿诏、黎庶昌”载入“文书人才”;将“吴汝纶、莫友芝” 概为 “文教人才”……
清史最终证明,曾公的知人善任,不仅成就了这些大家,更为大清源源不断地输送栋梁。因此,才有后世叹服:“中兴将吏,大半处于其幕”、“曾公好才,为当时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境界三:是“用人之道”。</h1>
众人皆知,道、法、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呢,是指规则、自然法则。法呢,是指方法、法理。术呢,是指行为、方式。一般认为,“术”要符合“法”,“法”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曾公雕像,眉宇气势,可见一斑
《冰鉴》中,曾公娓娓道来 “察人之术”、“识人之法” ,目的呢是为了引玉出“用人之道”。
的确,纵观古今,有多少次改朝换代,就有多少次善恶忠奸,须辨须分。立于朝堂之上者,是国之巨擘、朝之肱股?还是为官朽木、食禄禽兽?委于庙宇之间,是丘墟社稷,涂炭苍生?还是海晏河清,时和岁丰?……这一切,无不系于人。
因此,鉴察古今,知人善任,背后的用人之道,自古以来,均为历代帝王,为政首要。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公更是领悟最到、践行最深。
“为政之要,首务得人”;“国家大计,首推留心人才”……这些名言,均出自曾公之口。“除得人以外,无一事可恃”;“得一好人,便为天地消一浩劫”……可见,曾公对“识人、用人”有多么器重!“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等,既是曾公为国分忧的具体表现,也是曾公为人才呼喊的真实写照。
郦波老师曾评读曾公家书
他注重 “考言、志趣、品行、官气、思想”,总结出 “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八字鉴人法,是其 “识人、辨人、用人、重人” 的思想精髓,更是他 “选拔、培养、造就、留人” 的密钥良方。
曾公还说,用人之道,首要在于 “知人之明”。因此,曾公在广致人才、委以重任之前,无不思量再三。透过历史对他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严谨、善辨、一以贯之。例如,评价左宗棠,他说 “思力精专、识量闳远”;评价李鸿章,他说 “才大心细、劲气内敛”;评价杨载福,他说 “气韵沉雄、出奇制胜”;评价彭玉麟,他说“淡于荣利、退让为怀”……
虽然,曾公已经远逝,但其雄才大略、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思想精髓,并未作古。
曾公虽已远逝,但用人如器、思想精髓,并未作古。
当今社会,“大伪似真、大奸似忠、假善真恶” 的人,不在少数,这些 “披着羊皮的狼和披着狼皮的羊” ,总是屡屡得逞,让人难辨其要,而善人总屡屡受害,让人叫苦不迭。于是,不少人慨叹:优良的社会风气,正在不知不觉地 “尔虞我诈、精致利己” 中沉沦……
曾公的《冰鉴》,世人皆应读,至少三遍。
总体来说,《冰鉴》犹如宝典,总揽鉴识概要;又似指南,明晰可辨。为我们精准地勾勒和评判出“真假轮廓”、“忠奸智愚”。让志士仁人,潜行匿迹;让魑魅魍魉,难以遁形。
其中的 “ 心神合一、骨有九起、貌有四别、姿容贵整……”,可以概括为识人之基;“ 辨眉、辨须、辨声、辨音、辨才、辨德……” 可以概括为识人之要,都非常经典。“ 透过双眼看全人、通过骨质看贵贱、穿过刚柔看心性、结合情态看取舍……” 通透而又让人无可置疑。放之当下,依然高效,足可借鉴。
曾公故居
而 “ 才德全尽,谓之圣;才德兼亡,谓之愚 ”、“ 德胜才,谓之君;才胜德,谓之佞 ”,虽已伴随时光流逝,略微蒙尘,但它的辩证法,为我们区分了德与才的关系,于当下,犹如黄钟大吕,依旧振聋发聩。
同时,曾公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的 “精细见微” 能力,纯粹宏深,让人钦佩至极。他严瑾一生、秉持“忠”、“诚”。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均堪称 “至君、至圣” 。被后世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确实“实至名归”。
浩然之气,万古长青
正是因为《冰鉴》和曾公的影响力深远,我发出了 “一本《冰鉴》耀华夏,万古流芳驰九州!”的感慨!
就是这样,一部包揽了 “察人之术”、“识人之法”、“用人之道” 的良著,值得当下我们每一个人,仔细研读,深得其要,古为今用。
如果你也喜欢《冰鉴》这本书,欢迎您仔细研读,一睹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