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原先不叫严凤英,叫严鸿六,是她爸爸给取的。据说小鸿六出生时,她父母住在安庆韦家巷的联升客栈,出生那天,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她就没天没地喊了一大嗓子。声音那个响,把接生婆婆都吓了一跳。
小鸿六的父亲严思有,写得一手好字,拉得一手好琴,更是喜欢黄梅戏。听到女儿哭声洪亮如钟,高兴得连嘴也合不拢,“好,天生就是块唱黄梅戏的料!”于是就给她取了“鸿(洪)六”这个名。

严凤英艺名的由来
小鸿六从小就爱唱黄梅戏,十四五岁时,便入戏班子流动演出。因为年龄小,长得稚气,经验又不足,所以在舞台上,只能当当“捧托”。捧托是戏班子里的行话,指专门给老爷、太太、公子、小姐做随从、丫环的小角色。但小鸿六脑子活,角色再小,也尽可能把自己的戏演好。
当时有一部戏,叫《二龙山》,小鸿六在里面扮演女寨主余素珍身边下传上报的小丫环。其中有一场戏,说余素珍要下山会夫婿,就叫小丫环代掌几天大印。每演到此,小鸿六就露出大明星的风范,腰板挺得直,声音也特别亮,“手捧大印进寨口,大小喽哱听从头:山寨粮草般般有,不许喽哆私下山头。倘若有人违令走,宝剑出鞘定斩不留。”
每演到这里,台下也必然响起如雷掌声。因为小鸿六在戏里将小丫环演活了,甚至超过了主角余素珍,后来戏班子向外贴戏报,索性将戏名改了过来,就叫《丫环挂帅》。
严鸿六怎么又改名叫严凤英了呢?这与一出戏有关。黄梅戏到底有多少剧目,黄梅戏戏迷说不清,黄梅戏演员也说不清。只晓得大戏有三十六本,小戏有七十二出。
如果加上新编的现代戏,更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老戏也好,新戏也罢,真正让戏迷们百听不厌的,只有一出,这就是《小辞店》。
《小辞店》是全本《菜刀记》中的一折,说的是湖北蕲水的年轻商人蔡鸣凤,婚后不久便离家到下江做生意,落脚在卖饭女刘凤英的客店中。刘凤英老公是个赌棍,整天不归家,于是“见我的哥生得好眉清目秀,瞒公婆避丈夫暗配鸾俦。”三年后蔡鸣凤要返乡,刘凤英依依不舍,“先只说配夫妻天长地久,有谁知死良心把奴抛丢。”于是悲悲切切,哭哭泣泣,上演了一场类似“十八相送”的《小辞店》。
“再不能与我的哥同席饮酒,再不能与我的哥共把情酬。再不能与我的哥上下一路,再不能与我的哥戏耍风流。”在这段长近一个小时的戏中,卖饭女是绝对主角,前前后后三百二十句唱腔,不仅要求一口气唱下来,而且要求声情并茂,既唱出“爱”的绵绵怨意,又演出“别”的苦苦恨情。
但这段戏很难唱,在严凤英之前,安庆城只有一个叫桂月娥的角儿唱得好,其他的演员虽然也能演,但顶多也只是“演”而已,唱功与做功根本达不到统一。所以那时候的戏班子,一般情况下,也不轻易贴这出戏的戏报。
抗战胜利后,小鸿六随张光友戏班到安庆演出。演出的地点,是西门太平寺的黄金大舞台。过去西门是安庆的繁华之地,有钱的大老板都在这一带开店。黄梅戏最初进安庆城,也是从西门开的口子。
西门的戏迷多,西门的票友更多,不仅爱听戏,自己还能唱上几嗓子。戏班子若没有金刚钻,是不敢到西门来揽瓷器活的,更何况是彰显演员功底的《小辞店》了。但这天偏偏不凑巧,戏报贴出去了,戏票卖出去了,戏池子里也坐满了观众,演刘凤英的男旦郑鸿霞嗓子突然发不出声了,办法想尽,也无济于事。
老板在后台急得团团转,结果眼光一扫,落到了小鸿六的身上。“鸿六,去改个装,这出戏就由你来顶。”小鸿六吓得往后退了几步:“老板,我不行,我顶不下来的。”老板不高兴了:“怎么不行,台下唱得好得很的!就像台下那样唱就行!”其实老板心里还真的是有数。
小鸿六从小学戏,师傅就对她说,什么时候把《小辞店》唱好了,你这戏就算是学出来了。小鸿六把话记在心里,只要有机会,就跟着各路演员偷偷学艺。她的悟性好,吸收能力强,感情丰富,进入角色也快,私下里早把《小辞店》唱得绘声绘色。
但真叫她上台唱,她也确实没有胆量。万一唱砸了,毁了自己戏名不说,把戏班子名声毁了就坏了大事。但现在老板也顾不得许多了,救场如救火,他们抢七抢八,硬把小鸿六推上了台。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带住了哥哥的手,叙叙你我当初。曾记得蔡郎哥哥初到店口,肩背包裹手拿雨伞口叫投宿。奴在店房内招招手……”小鸿六甜美圆润的嗓子一亮开,台下立刻寂静一片,整个剧场里,只听见她如诉如泣般的唱声。老板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个窟窿算是有板有眼地填上了。
小鸿六虽然把一出戏顶下来了,但她心里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不晓得观众喜欢不喜欢。一个晚上,她就躲在房间呆着,头也不敢往外伸。老板晓得小鸿六唱得好,但安庆人听戏精得很,能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不知道。
第二天,戏班子把戏报贴了出去,小鸿六主演《小辞店》。戏报贴出去后,票房的人跑了进来:“老板老板,不得了了,外面许多人点名要买小凤英的《小辞店》”。
老板就奇怪了,自己的班子里有这个英那个英,什么时候又多了一个小凤英?再出去打探,原来大家点名要看的,是昨晚演刘凤英的那个小女演员。老板就笑了,对小鸿六说:“你小名叫严鸿六,大名叫严黛峰,一直想给你取一个艺名,总想不到。现在有了,就叫严凤英吧,你看怎么样?”
小鸿六怯怯地说:“不好吧?哪有以戏里角色叫艺名的。”老板说:“不管它好不好,观众喜欢就行。看来呀,‘严凤英’这个艺名,要让你出大名哩!”
老板说得一点也不错,自《小辞店》唱响之后,严凤英在安庆城一下就出了名,城里城外同时有三个戏班子都赶过来要她去唱戏,而且都是唱主角。严凤英也不拒绝,还专门定了部黄包车,每天晚上,就拉着她三个剧场来回转。
多少年过去了,她的艺名“严凤英”声扬天下,而她的本名“严鸿六”和“严黛峰”,反而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文章作者:民间故事大全https://www.whfe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