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导读</h1>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三国志·先主传二》
公元184年,张角与信徒约定在三月五日(后提早至二月),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起兵反汉,史称黄巾起义。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黄巾军在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发难,一度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均州郡失守、吏士望风而逃,一时间天下震动,京都不安。

汉灵帝本以为黄巾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没想到黄巾军竟能势如破竹。于是在慌乱之中连下四道圣旨:一是封大舅子何进为大将军,率羽林军镇守京都;二是下令在函谷关等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三是派皇甫嵩等人率精兵讨伐黄巾军;四是招募天下豪杰参加讨伐黄巾军的军事行动,承诺论功行赏。刘备就是抓住此次机会,率领手下人马加入到讨伐黄巾军的队伍中,开始了其军事生涯。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到了他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根本上是除了姓以外,其它都跟东汉宗室不沾边了。而雪上加霜的是,刘备父亲又早逝,失去生活来源的刘备母子为了生活,不得不以织席贩履为业。
刘母用织席贩履挣来的钱,让刘备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学习。但刘备却无心向学,反而喜欢结交豪杰,整天和一帮人飙马遛狗,结伴出游。而在看到朝廷的招募告示后,刘备虽然有心参加讨伐黄巾军的行动,以建功立业,但是,他身边虽然不乏追随者,但却没法筹集到组建一支武装力量所需的资金。正在踌躇之间,在涿郡贩马的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平却慕名而来送上重金,解决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那么问题来了,张世平、苏平为什么要资助刘备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刘备的个人魅力无法挡吗?
所谓一叶知秋。事实上,从张世平、苏平资助刘备这件事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东汉的真实国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商人介入政治:成为左右政局的操盘手</h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度。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就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因为小农经济是国库粮仓充盈的保证,而粮食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物资,是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所以,为了确保农民不离开土地跑去经商,从而造成士荒废,封建王朝长期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结果造成封建社会中商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却很低。
但是,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手握资源(钱财)的顶级商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他们除了通过土地兼并的方式成为大地主(豪强)外,还想方设法要进入封建王朝的权力中枢,甚至是成为能左右皇帝决策的人。如战国时期的大商人吕不韦,他抓住机会投资(扶持)处于低谷期的异人,用金钱开路让异人最终当上了秦国的国君,从而实现了权倾天下的目的,也为商人从政树立了标杆。
在吕不韦的启发下,后世商人的参政意识大大加强,而且他们所采取的手法也与吕不韦雷同:只要看准目标,就不顾一切地砸钱,那怕赔上整副身家也在所不惜。
东汉政权就是在大商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刘秀虽然是刘邦的九世孙,但由于“推恩令”的存在,到了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而在刘秀9岁时,刘钦就病逝了,刘秀兄妹只好跟着叔父刘良以耕种为生。最后,在大商人、地主的鼎力扶持下,刘秀异军突起,建立了东汉王朝。
而刘备的出身与刘秀相似,同样是没落的宗室子弟。因此,在有识商人的眼中,刘备也是“奇货可居”的合适人选,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对象。所以,张世平、苏平肯向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刘备捐资就不奇怪了:他们是在有意识地进行投资,而不是无的放矢的施舍。
事实上,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正是顶级商人们左右着局势的走向。刘备是得到张世平、苏平的资助,才得以起兵参加讨伐黄巾军的军事行动,后又是得到徐州土豪麋氏家族的极力支持(联姻),才有机会从群雄之中崛起;而曹操当初则是在陈留富商卫臻的资助下,才具备了参加讨董联军的资格;同样,孙权父子也是依靠江东财阀(士族)的支持,才最终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综上所述,在吕不韦的影响下,商人们的参政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先是在刘秀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后又在东汉末年全面介入政治,成为左右当时政局的操盘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5">烂船也有三斤钉:东汉政权腐而不朽</h1>
黄巾起义酝酿时间长达十五年以上,是一次经过周密计划、长期准备的农民起义。虽然最后因叛徒告密,不得不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发难,但由于之前准备充分,黄巾军仍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发起进攻,打了东汉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汉灵帝没想到黄巾军声势如此浩大,一时手足无措。但在短暂的慌乱之后,他迅速反应过来,首先调集重兵把守住通往京都的各个关口,后又紧急招募民间义士,并诏令北地太守皇甫嵩、北中郎将卢植、右中郎将朱儁调发全国精兵,兵分三路进剿黄巾军。
在以皇甫嵩为首的东汉官军,以及刘备为代表的民间武装力量的夹击下,黄巾军暴露出决策层战略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军事人才的致命软肋。更糟糕的是,在双方鏖战正酣的关键时刻,黄巾军的精神领袖张角却不幸病死,这沉重地打击了黄巾军的士气。最终,仅仅坚持了不到九个月的时间,黄巾军的主力就被东汉官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打败。
综上所述,汉灵帝时期,东汉王朝虽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的问题。但是,此时的东汉王朝却是腐而不朽,仍具备强大的凝聚力,这,就是以张世平为代表的富商(地主)不愿倒向黄巾军,而是扶持反抗黄巾军武装力量的原因之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6">结语</h1>
东汉王朝是建立在军阀+商人(地主)强强联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东汉的统治者对商人、地主阶级特别宽容,这就为商人参政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张世平、苏平为了复制吕不韦当年的成功,就重金资助当时虽锋芒未露,但却拥有皇室血统的刘备。
另外,黄巾军所到之处烧毁官府,赶土豪,抢富商,这直接动了地方豪强、商人们的奶酪,从而成为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眼中钉。而作为富商的是张世平、苏平等人也是黄巾军抢劫的对象,因此,为了自保,他们就资助民间反黄巾军的武装力量,而刘备正是民间反黄巾军的武装力量之一。
再者,汉灵帝时期的东汉王朝,虽然政治腐败,但还远未到分崩离析的地步,灵帝振臂一呼,天下仍应者云集。在这种情况下,聪明如张世平、苏平等商人自然不可能支持毫无胜算的黄巾军,而扶持刘备这种潜力股,让他是打黄巾军,就成为张世平、苏平的最佳选择。
所以,张世平、苏平无偿资助刘备,并不是因为刘备个人魅力无法挡,而是当时国情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