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份饼当了两地的特产?到底属于谁?

李圪抓。

名字稀奇古怪,念法搁溜拐弯,让人小心翼翼生怕和别人自己是文化沙漠。

跟我念:李圪(谐音割)抓。

不光名字画风清奇,这个地方特产,还有一笔糊涂账没算清呢。

一份饼当了两地的特产?到底属于谁?

李圪抓,是晋东南的方言的译音,是一种类似馅饼的小吃,但制作工艺上又不完全相同。

又写作“里圪抓”。

故事是一样的。

从前,有一位姓李的牧羊人,他非常喜欢吃羊肉包子。

可食多生厌,于是突发奇想,借来邻家煎饼鏊子。

想把包子用油煎一下,可包子皮太厚,他就在手上抹了油,把包子皮拽薄。

这样做出后油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慢慢的大家都学着他的方法做羊肉包子。

“羊肉李圪抓”这个名字传遍了晋城每家每户。

一份饼当了两地的特产?到底属于谁?

大家都认同这件事。

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这位牧羊人,到底是沁水人呢?还是高平人呢?

答案没有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让人恍然想起三地争潘金莲故乡的事情来,颇有些滑稽。

一份饼当了两地的特产?到底属于谁?

李圪抓有素包和肉包两种:

肉包馅料以羊肉、粉条、韭菜为主;

素包馅料以鸡蛋、粉条、韭菜为主;

外加佐料,秘而不宣,是人家赚钱的不二法宝。

面和得很稀,不像烙馅饼一样用擀面杖擀皮儿,是把手上抹油,把面用手拽、捏出个兜,装入馅儿,用手“抓”在一起,放入抹上油的铁鏊,两面烙即成。

毕竟就叫李圪“抓”嘛。

“抓”是关键,“圪”是晋东南方言中的间词,往往与动词连用,比如遛弯叫“圪遛”。

“里”就是“往里”,“里圪抓”就是“往里抓”,往(鏊)里抓。

一份饼当了两地的特产?到底属于谁?

皮薄如纸而不烂,馅香味美而不腻。

外观滑溜,口感软绵,回味悠长。

抓着吃说不定更有风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