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有人说武汉有个火爆脾气,狂飙的公共汽车、高声大嗓的武汉方言、热火朝天的小吃摊贩和火辣辣的鸭脖子,都彰显着武汉的火爆个性。有人说武汉是温婉有深度的,武大盛开的樱花、岁月斑驳的总统府、登高远眺的黄鹤楼和温柔绵延的长江,又印证着这座城市温柔多情的一面。武汉是一个个性多面的城市,你看到不同的风景,就有各种别样的体验,不管你喜欢与否,武汉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一方水土上,实实在在地享受着或彪悍、或婉约的人生。也许你不会爱上这个城市的每一面,但是总有一面,会让你觉得如此亲切与熟悉,这就是神奇的武汉,神奇的热干面之都。
1、 武汉蛋酒
酒香浓可口,色淡而甘甜,口感极佳,酒气不重,喝后却觉得身子暖和。

2、 田启恒糊汤粉
田启恒糊汤粉馆其糊汤微稠,色调素雅,米粉洁白,细长有劲,鱼香汁浓,滋味 鲜美,营养丰富。
3、 黄陂豆丝
豆丝是黄陂的三大传统小吃之一,用大米、绿豆等打浆摊成饼,然后切丝晾干。
4、 五里界蒸肉
朱元璋带兵攻克武昌,曾用五里界粉蒸肉犒劳将士,众将士连称:"好肉!好肉!"后来,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政权。一次,他来到江夏龙泉山巡察,地方官员用五里界粉蒸肉招待他,因其油而不腻,嫩而香滑,大受朱元璋赞赏,便赐五里界粉蒸为"贡品",一时间,五里界粉蒸肉声誉极高,以致相传至今。
5、 桔瓣鱼元
鱼元大致起源于楚文王时代。因楚文王在一次吃鱼时被鱼刺扎喉,当即怒斩司宴官。从此,文王吃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皮剔刺,剁成鱼茸,做成鱼元。
6、 港饼
清朝嘉庆年间,距市约四十里的县刘仁八地区有一家刘丰泰杂货铺,店铺里有一名叫刘合意的糕点师。为了招揽生意,他在的基础上,加用桔饼等原料,并在饼的两面粘上,这便是合意饼。又传说到了同治年间,大冶县木排商人殷华在和马礼门合伙驾排到一带经商。一次,殷、马二人驾排顺流而下,行至港一带,由于木排行水迅猛异常,躲闪不及,一下将迎面驶来的盐船撞翻。盐商不依,官司一直打到京城。殷、马二人怕打输官司,进京时特意选了当地名产合意饼作礼品。到京后,殷、马二人便将合意饼奉送给所有官员,并附诗一首:排来如山倒,行船似燕飞。鸣金三下响,为何燕不飞。同治帝见到此诗,觉得有理,于是断木排商无罪。官司打赢了,木排商有心以厚礼敬献皇上,无奈为打官司已耗资千贯,囊中空空,只得斗胆将合意饼献上。不料,同治帝尝后大悦,对这酥松爽口、香气四溢的合意饼赞不绝口,欣喜之下,赐名"如意"。所以合意饼又叫如意饼,后来饼在港口叫卖就叫做港饼了。
7、 江夏武昌鱼
武昌鱼,俗称团头鳊、缩项鲂。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
8、 麻烘糕
青山麻烘糕是一种盒装片状糕点,为白线边、黑麻芯的长方形薄片,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的特点,又有云片糕甜润易溶的风格。
9、 归元寺石头饼
正月去归元寺玩,偶然发现附近有一卖石头饼的小摊,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男的负责揉面制饼,女的将生饼放入锅内,在饼的上下方分别铺有热气腾腾的石头。一会功夫起锅,此饼色泽金黄,外皮还有石头烙上的小炕,吃起来葱香扑鼻,别有一番滋味,一个才要一块钱。由于其做饼方法独特,一边观其手艺,一边品其大饼,食客谁也不愿马上离去。把和好的面里面放入调料和馅根据个人口味放入辣椒卷起来压成饼胚。出锅吃得饼上面还有石头的印记。外焦里香。
10、 武汉豆皮
11、 精武鸭脖
精武鸭脖是将川味卤方改进后用在鸭脖上好火计精武鸭脖培训,具有四川麻辣风格,香味扑鼻,口感刺激,鲜美无比。
12、 武汉面窝
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
13、 热干面
面条纤细根根有筋力,色泽黄而油润,滋味鲜美。拌以香油、麻酱、虾米、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
没有写到的美食,请大家写在留言区,以便大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