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因濒临太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8年,也就是楚考烈王十五年,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却孕育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璀璨明珠——南浔,今天平头哥就给大家介绍下这里。

南浔古镇
<h1 class="pgc-h-arrow-right">南浔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建制于南宋淳佑季年,也就是公元1252年</h1>
南浔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她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古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这也能看出当地人为官者较多,而且大多是高官。自宋代以来,南浔籍的进士就有41人之多,在北京任职的官员中南浔籍的有56人,而明清两代州县地方官也有57人为南浔籍。到了民国期间,在全国有影响的南浔籍学者更是多达80多人。因此南浔就有了“诗书之邦”、“镇志之邦”的美称。
朱国祯-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十七年进士
刘承干-字翰怡,号贞一,吴兴南浔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秀才,祖父刘镛,为南浔“四象”之首
<h1 class="pgc-h-arrow-right">南浔不仅是一座文化之城,同时,自古以来的经济也非常发达</h1>
南浔历来是江南闻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自南宋时便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被誉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清时期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浔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清末民初时,她已经成为了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因此在经济上,南浔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人家数量百家以上,民间俗称他们为“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意思是财产在千万两白银以上的叫做‘象’。五百万两以上不到千万的,叫做‘牛’,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到五百万的叫做‘狗’。这些富豪资本雄厚,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
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
南浔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她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东与苏州吴江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2公里,是湖州市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现在的南浔凭借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强贾富商留下的历史古建筑,结合长三角中心的区位优势,旅游业发展迅猛。
南浔位于长三角中心区域
如果你想来南浔旅游,那当然少不了旅游攻略。平头哥自己去了南浔N多趟,也是深入地了解了当地文化以及南浔特产,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的。下面呢,平头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讲讲南浔的风物志。
南浔
前面咱们说到了,南浔的丝商众多,丝商业发达,这是因为南浔的蚕丝很好,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辑里丝,也就是湖丝。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筹海篇四》中写到:“中国以茶叶湖丝驭外夷。”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茶叶湖丝是外国人不可缺少的东西,由此可见,当时的湖丝是远销海外,非常受欢迎。丝好,自然生产出来的丝绸就好,同样也说明了吐丝的蚕宝宝在当地生长得好,而蚕宝宝吃的桑叶也肯定很好。这一连锁得好,使得湖丝成为了南浔的地方特产。不过大家了解一下就好,直接买丝回去没什么用处,也不一定买的到。特别喜欢的话,可以买一件丝绸服饰,用湖丝制作的服饰那可是非常高端。
织丝
桑叶-蚕-丝
漂亮的丝绸制品
第二样物什依旧是和文化有关,话说文化和历史之所以能得到传承记录,文字应该算得上是第一功臣,而把文字书写下来的笔可以排的上第二功臣了。我们知道,笔墨纸砚是我们的“文房四宝”,也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这其中的“笔”,就指“湖笔”,而湖笔之乡,就是南浔的善琏镇。
文房四宝
公认的毛笔发明者是秦国的蒙恬,他的夫人卜香莲就是善琏镇人,所以制笔的从业者尤其是湖笔的制笔人大多都拜蒙恬为祖师爷,在善琏镇就有一座蒙恬庙。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有疑问了,这蒙恬是一位能统兵作战的大将军,按理来说,他应该整天舞刀弄剑,怎么就会去折腾写字的玩意呢?
蒙恬夫妇,妻为南浔善琏镇人
其实,这跟时代背景有关。那个时候,人们大都用竹简来记录传递信息,大军在外作战,经常会有紧急军情需要传回中枢,用刻刀刻竹简很浪费时间,即便使用聿也就是沾了墨的竹签去写也还是慢,可能这也是大将军蒙恬对毛笔的第一需求了。
竹简
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蒙恬意外的发现被射伤的兔子拖着受伤的身体,尾巴沾了血在地上划出了弯弯曲曲的血迹。蒙恬顿时灵光一现,斩了一只新兔尾,回到营房绑了个木棒,就开始沾墨水在帛上书写,结果由于兔毛没有经过处理,含有大量油脂,不能吸足墨水,写出来的字也是断断续续的不能看。一下子浪费了一张记录重要信息的帛,蒙恬十分痛心,一气之下把绑了兔尾的木棒扔到了营房前的天然石头坑里。
毛笔的发明与兔子有关
过了一段时间后,蒙恬刻完汇报军情的竹简,走出营房透透气,刚好落日的余晖照在先前丢弃的兔尾上,显得金灿灿的,蒙恬出于好奇,就捡起了木棒。被石头坑里的水泡了一段时间的兔尾毛,已经变得柔顺了,没有之前充满油脂的样子,而且吸满了坑里的水。蒙恬顿感意外,马上把水挤干回到营房沾了墨又在一片新的帛上书写,泡过石坑水的兔尾写出字连续又饱满,写字的速度效率也提升了一大截。
练毛笔字的女孩不知是否知道手中持握之笔的故事
原来,这石头坑里的水是天然的碱性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泡发,兔毛上的油脂褪去,就变得柔顺适合书写了。据说蒙恬后来在湖州善琏镇居住期间,又对自己发明的毛笔进行了改良,并把制笔方法传授给了爱妻卜香莲的乡里乡亲们,在蒙恬离开的时候,善琏镇的百姓们已经家家有笔工,户户会制笔了。这也就是湖笔制造最早可以追溯到的历史了。
湖笔的制造
湖笔又叫做湖颖,“颖”是湖笔笔尖处的一段透明整齐的锋颖,一般懂湖笔的人都是看颖可定笔。作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首要担当,湖笔的制造工艺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从原料到成笔要经过一百二十道以上的工序纯手工制作。主要的大工序包括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其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尤其是水盆和择笔。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湖笔锋颖
纯手工制造
如果家里有喜欢舞墨的亲朋或者正在修习书法的小辈,可以在南浔游玩的时候选购一支湖笔作为伴手礼。不懂湖笔也不用担心,直接去选购双羊品牌的就行,双羊是善琏镇湖笔厂的品牌,在全国首次毛笔质量评比中高居榜首,质量上是有保证的。
湖笔礼盒
除了文化,美食也是旅游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首先给食肉者推荐浔蹄。据说南浔的这道美食“浔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原本是南浔丝商中“四象”的首富刘氏所研制,因此浔蹄也被叫作刘家大蹄,后来配方传到民间,我们现在过去游玩才有口福可以吃的到。
浔蹄
地道的浔蹄采用南浔民间传统工艺烹饪而成,结实的蹄髈泛着亮油油的酱色,色泽红润、口感软糯、味道咸鲜、香而不腻。谢霆锋的美食节目《十二道锋味》关于浔蹄的那期播出后,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浔蹄”也作为这座城市的名片,名誉度不断提升,让真正想要体味南浔美食文化的游客们迈开了前往南浔的脚步。
十二道锋味推荐的浔蹄店
如果说,你不喜欢油腻的猪蹄,那没关系,咱们来点清淡的,我给你推荐南浔清香的小吃——桔红糕。桔红糕不仅好吃还很好看,香料使用的是当地新鲜的玫瑰花瓣用白糖腌制而来,植物“胭脂”染成的苏双冲水后当做色素,所以很健康。主要的原材料和普通糕点一样也是米粉,另外配料还有当地的桂花和苏州西山的金桔。
桔红糕
南浔桔红糕色泽粉嫩,外形玲珑,玫瑰、桂花、桔皮的清香融合一起,芳香馥郁、沁人心脾,口感细润,软糯香甜。推荐你可以去野荸荠糕点店去买,那里的桔红糕存放一两个月也不会变硬,而一般的店铺出售的桔红糕可能两三天就会发硬不好吃了。
野荸荠糕点店
如果说前两样美食属于喜欢就喜欢的不行,不喜欢的一点兴趣没有。那么第三样美食——南浔的双浇面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了,吃碗面是老老少少都能尝试一下的。所谓南浔双浇面往小了说其实就是“酥肉爆鱼双浇”,往大了说吃面只要选了两个浇头也都可以叫做双浇面。
南浔酥肉爆鱼双浇面
南浔凭借它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太湖之滨河网密布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而驰名中外,这一切注定了她的不平凡,所以即便是特产美食这一小小的板块也不是一篇图文就能讲的清楚的,有机会,平头哥再慢慢的给大家讲解南浔。
而南浔作为国家5A级景区就在这里,等着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