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际亮故里——建宁渠村
张际亮曾寓居的三坊七巷绥安会馆
张际亮(1799年—1843年),字亨甫,榜名亨辅,号松寥山人、华胥大夫,福建建宁北乡渠村人。清道光乙未(1835年)举人。张际亮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辗转于闽、浙、吴、皖、赣等地,目睹社会黑暗,其个性当中具有鲜明的儒家入世思想的印痕,其诗歌特别是记录鸦片战争的“史诗”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张际亮出于经学家、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门下。清嘉庆戊寅(1818年),张际亮以岁试一等,檄入鳌峰书院,与刘家谋、许赓皞等同门。他先后三次肄业鳌峰书院,深受陈寿祺的赏识。陈寿祺对张际亮的诗歌评价很高,认为“吾闽近日著作之盛,无过邵武朱梅崖之文、张亨甫之诗,皆足以雄视海内”。
张际亮一生未仕,不过交游甚广,交友是张际亮的人生志趣之一。在他的心中,“胜友如秋爽,羁怀傍晚殷”“故人如月在云端,宛转千回不厌看”。张际亮珍视友情,和林则徐、姚莹、高澍然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和林则徐就有多首诗文往来,如《舟中作寄少穆中丞》《寄少穆中丞》《上林少穆中丞书》等。林则徐则有《答张亨甫孝廉(际亮)见寄即次元韵》《题亨甫〈匡庐游草〉》等。张际亮和姚莹的真挚情谊可谓是管鲍之交,徐珂《清稗类钞》之《张亨甫急姚石甫难》、《三明历史文人》、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近现代卷)》等均有对二人友情的赞颂。钟霖《砥砺前行》则将二人友情演义成小说《脊梁》。
张际亮为人疏简尚气,自言“性既疏简,复褊急尚气”。其启蒙老师何凤起认为张际亮“清狂而慧”,陈寿祺认为“巨阙豪曹,太刚则折;垂棘悬藜,在泥则涅”,劝其“不平勿鸣”“慎其所处”。张际亮疏简尚气的性格,在两件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责曾燠而负狂名一事,二是辞去《福建通志》分纂一事。
道光乙酉(1825年),张际亮赴京朝考。时盐运使曾燠在京,延请张际亮。宴席之上,曾燠以名辈自居,同座者曲意逢迎。因有人为曾燠拈去胡须上的瓜子壳,张际亮大笑,致使场面十分尴尬,宴席不欢而散。次日,张际亮写信给曾燠,责备其不能教导后进,廉耻俱丧,因此惹怒曾燠。正因为这次书生意气的挥斥,张际亮得狂名。此事对张际亮的影响很大,此后张际亮每试不中,后于道光乙未(1835年)易名亨辅才中式。关于此事,《清史列传》、姚莹《张亨甫传》等皆有记载。
道光己丑(1829年)重修《福建通志》,陈寿祺任总纂,高澍然、张际亮等十八人为分纂。道光甲午(1834年)稿成,正待刊梓,巨绅名人梁章钜等以体例不善为由,请重行审查,致使志稿无法刊印。高澍然愤然离职,张际亮等人亦愤而辞职,志局解体,志稿散失。此后,陈寿祺之子陈乔枞在以修志事迹为主题的《鳌峰载笔图》后附文叙述修志始末,为其父鸣冤。林则徐、张际亮等十八人为图题跋,多称赞陈寿祺的道德、文章及修志之勤勉,如林则徐作《陈朴园大岭(乔枞)属题其尊人恭甫前辈〈鳌峰载笔图〉》对陈寿祺的学术深表景仰,痛惜其逝世,隐括修志纠纷一事。
在这些题跋当中,当属张际亮的措辞最为激烈:“可怜荐士原碎琐,况逢当事仍么么。苦费搜罗文献心,转成攻击文章祸。乌乎开府富贵人,微时亦是门庭宾。生无一语能匡谏,死有千言恣怨嗔。强将遗稿纷删定,仓颉夜泣谁堪听。”这些激烈的言辞体现了张际亮褊急尚气的性格。
上述事件彰显了张际亮的道德、气节,以及率直、尚气的人格魅力。“慷慨比瑜亮”“况我比安石”是张际亮的理想追求。因现实种种,张际亮未能蟾宫折桂。但是,张际亮通过文字来书写乾坤之变,描画嘉道年间的民生疾苦、社会百态,还通过诗歌记录一己之人生经历,反映嘉道之际一个普通读书人的人生境遇,将个人命运与历史紧密关联,使得个人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近年王飙先生整理出版的《思伯子堂诗文集》就收录了张际亮的三千余首诗作。张际亮诗歌的内容与他的生活相应,可分为社会纪实诗、咏史咏怀诗、题画题诗诗等。时人及后学对张际亮的诗歌称扬备至,如三代帝师祁寯藻认为张际亮是“八闽之张衡”,林昌彝称赞张际亮“诗才俊逸,雄视一代”,张景祁称他“或惊以为太白,少陵复出”。
张际亮“所为诗,天才奇逸,感时记事,沉郁雄宕”(《清史列传》)。沉郁雄宕是张际亮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和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诗歌取径等密切相关。张际亮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一生蹉跎科场困顿漫游,耳闻目睹人民疾苦,特别是鸦片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加之杜甫沉郁顿挫之诗风影响,反映在诗歌当中就有了沉郁雄宕之气。
《客楼秋感》有曰:目断家山正感秋,西风残照又回头。乌鸦乱落天边影,黄叶寒生水上楼。送别远经南浦路,思归难买一扁舟。不知谁按红牙拍,无数芦花搅暮流。
嘉庆丁丑(1817年),张际亮居邵武,时客思之情悄然而生因作此诗。作者用凝练而质朴的语言,将“家山”“西风”“乌鸦”“黄叶”等意象所展现的秋之萧瑟画面和无限思乡之情融为一体,表达出浓烈的客思。全诗诗意浓厚,情感沉郁感切。
《传闻·广》其二曰:番舶珠犀照夜昏,传呼使相对开尊。兵戎玉帛交相见,土地金缯事忍言。欲弃北门倾寇准,借筹西夏结张元。不知缇骑梅花岭,归去春风可断魂。
此诗作于道光辛丑(1841年),对琦善任钦差大臣赴广州而无所作为、一味妥协进行了批判。诗中既有对“番舶珠犀照夜昏,传呼使相对开尊”的讽刺和鞭挞,又有“欲弃北门倾寇准,借筹西夏结张元”的担忧。全诗感情豪宕激越,可谓慷慨悲歌。
每当民族危难之时,无数仁人志士或抛头颅洒热血,或以文字的方式记录民族灾难,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鸦片战争之前,张际亮创作的《登粤秀山》《大庾岭》《浴日亭》等诗,成为中国最早揭露西方向中国输入鸦片是“逆夷包藏祸心”的诗人。鸦片战争期间,张际亮又创作了体量巨大的、充满沉郁雄宕壮之气的记录鸦片战争的诗歌,诸如《迁延》《诸将》《须怀》《定海衰》《镇海衰》等真实、客观地记录了鸦片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具有诗史的品格,展现了文学记录历史的功用,彰显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作品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性。季镇淮先生在《近代诗选》前言中认为张际亮的诗歌“较早地反映了外国侵略的危机”“有广阔的现实生活的基础”“对摧毁腐朽的正统诗坛是有一定的先锋作用的”。
钱仲联先生在《道咸诗坛点将录》中将张际亮喻为十名步军头领之一的“天异星赤发鬼刘唐”,认为张氏“才气纵横,力破扭械,与并时汤鹏形成一种狂肆不羁之诗坛风气。当时闽中坛坫,际亮高居首座”。在《近代诗钞·前言》中,钱先生对张际亮的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他在浪迹江湖期间目睹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百姓的灾难和心声,抒写郁勃不平的怀抱,表达变革现状的思想。”
张际亮诗如其人。风格沉郁雄宕,品质疏简尚气,是张际亮诗歌的风格,也是张际亮性情的艺术呈现。现存文献对张际亮的描述诸如“磊落有奇气”“奇情壮气”“雄节迈伦”“气力沉雄”等,都与其沉郁雄宕之风相映照。
建宁近紫阳讲学之乡,自宋始读诗书而敦礼让,特别是清以降,朱仕玠和朱仕琇兄弟分业诗文,建宁文学之士彬彬出焉。作为“七闽风雅盟主”,“道光四子”之一,乾嘉以来脱离现实诗风的“廓清者”和道咸反侵略诗风的开启者的张际亮,其文学和自觉转变诗风的意识对读书士子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张际亮的流风余韵,在剑水闽山之间,至今激荡。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